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 新闻动态

关东烟囱为什么按在山墙边?关东烟囱的传说是

时间:04-01 来源:网络 点击:
作者:林林

烟囱放在山墙边

烟囱,就是房屋走烟过火的“设备”,又叫“烟筒”或“烟道”。自有人类在屋室定居开始,烟囱这个名词也就随之诞生了。“囱”字加上“穴"字,就成了“窗";窗子是屋子通向外部,向外了望的“口”可见,古人造字是很有道理的。“囱”是屋子里的另一种“通口”是“烟”和“火”的通口。因为烟囱往往立于房上或高于房墙,于是有人又称之为“烟突”。

在关东,烟囱安在山墙边,这是这里的百姓生活的发明与创造。关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无论是蒙族、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首先,这是和关东的气候和人们居室设置分不开的。

关东很冷,室内全靠火炕来取暖。据《北盟会编》载:关东民众“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棚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桦树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南向......"这里的人们,把“土炕”视为战胜严寒,度过隆冬的重要设备,因而便不能不考虑它的性能。而火从灶燃起至变为烟飞出,以柴或草的燃烧力,均为8一10米内(指平均温热度)。一般土屋中的火炕,大致6一10米,有的小一些,但做成“连二”火炕;满族的炕为“万字火炕”,其长度也在10米之内。可见,烟囱安在山墙边,是为了延长烟火的走向,让柴或草的热度均保留于炕内。

关东民间,在没有使用煤之前,山区以杂木为燃料,素有“满山小杂树、烧柴不用愁”之说;而乌拉的平原地带则烧“羊草”。这种草又粗又硬,干后很耐烧。无论是山里或平原地带,烟囱安在山墙边都是为了保持炕内温度的绝妙之法,又是节省燃料的精密打算。

据东北著名的民俗剪纸学家王纯信介绍,烟囱安在山墙边,烟囱桥子处常常是农家安放鸡窝的地方。就是在严寒的冬季,也可以在里做窝孵小鸡,而且可以使母鸡多下蛋。

另外,烟囱安在山墙边,还可以减小烟囱安在房顶对房顶的压力。同时,房上如果修了烟囱,烟囱底部往往最易漏水、渗水;春天雪化的水也往往易从烟囱底下流入房里,易烂房木。所以,烟囱安在山墙边就减去了这些麻烦。

朝鲜族的住房,也是烟囱安在山墙外边,他们往往用木板做成长条形方筒烟囱,口径每边约25厘米,位置在房屋的左侧或右侧,直立于地面,烟脖〈烟道〉卧于地下。关东地方的各民族先民均在烟囱上动脑筋,有的人家干脆取一段枯死大木,掏空其心做烟囱,这在关东山区至今仍然随处可见。这种烟囱制做简便,由于屋内火炕面积大,火洞长又多,烟火在炕内洞里循环时间长,当火烟走到烟囱口时,已无火焰存在,所以也很少发生火灾。

另外,关东民居将烟囱安在山墙外边还可以节省烟囱所占的室内面积。同时,烟囱整齐地坐在房山头,远远望去十分美观。这些独立式的烟囱,当地称“坐地烟囱",它们使房屋显得整齐,像一座座小塔,点缀在关东民屯之中。

每当黄昏,当远方的旅人在疲惫不堪、饥肠辘辘时,远远地望见村屯烟囱里飘荡的炊烟,多么亲切!仿佛是亲人在呼唤:归来吧,远方的游子......

关于关东的烟囱还有神秘的传说。

传说,烟囱的底部是这家祖先亡灵的栖息之处.当老人故去七天,家人如想见其足迹,便取小灰撒于烟囱底部,并用大碗盛上水放置在烟囱通道上。第二天早上,其灰上若有老人的足迹,水也被老人喝去了一些,这表示老人想念家人,回来看望过了。于是,全家人都很高兴。因而民间又把烟囱称为“望乡台”。

这个习俗虽然是人类对灵魂的一种恐惧心理的表现,是人类早期对灵魂不灭的一种认识的印迹,但也恰恰说明了“烟囱”在人类生存中的地位。人们把它视为人们生活与生存的标记,是人们生活兴旺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