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磕头礼仪历史悠久。最早的磕头源于客人之间的一种感谢。古人一般席地而坐,在感谢客人时,为了表示尊重,主人应该挺直上半身,然后低头感谢。久而久之,现在的磕头礼节就形成了。 磕头也叫叩首,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有不同的规矩。简单地磕头是孩子对长辈的一种常见仪式,双膝弯曲下跪,双手撑地,用头触地,然后磕头,再站起来侧身站立。成年人拜见长辈的礼仪是一拜一叩,身体面向长辈,拱手长揖,跪着磕头;一拜三叩是最庄重的礼节,多用于会见德高望重或地位高的人。首先做一个长揖,然后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后,继续跪着伸直上半身,然后磕第二个头,再磕第三个头,最后站起来;拜神、祈愿时有“三拜三叩”,给皇帝磕头就要“三拜九叩”等等。
而人总是要离开的,俗话说“不孝有三,死为大,”人死后,由于不同地区的风俗不同,有些地区认为快要死的人不能躺在床上。他们认为人死在床上,灵魂就会吊在床上,无法超度。然而,在一些地区,他们在老人死前为他们穿上寿衣,安放在灵床上,盖上寿单,静等老人溘然长逝,所以他们在人间的最后一段时光是在床上。 一、床上不磕头 人一生的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过的,床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睡眠,还有健康和舒适。因此,人累了就应该躺在床上休息。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对着床磕头,这和向死人磕头没什么区别。肯定会遭人惹恼,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爬树不喊牛 我国自古以来就从事农业生产,我们熟悉牛,因为牛是生产不可缺少的,也是生活最需要的。牛在西方文化中是财富和力量的象征,但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勤奋的象征。牛力气大,广泛用于农业、交通甚至军事。据说在黄河上游,很难航行。当地人经常用牛和羊皮制成的木筏过河,但这样的皮筏只有身体特别强健,肺容量特别大的人才能吹起来,所以就有了“吹牛皮”来形容一个人比较有能耐。 所以,现在表扬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用“牛”来表示,或者在体育比赛中给获胜者竖起大拇指的“牛”,而被鼓励的人会加倍努力,争取在未来保持记录。但是,如果一个人正在爬树,已经快到了树顶,那么下面有人喊“牛”,那么这个人就会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继续加速攀爬,很可能会摔下来。 总之,农村那句“床上不磕头,树上不喊牛”是老一辈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经验,求福避祸是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