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婷 雍和宫在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原为雍正帝即位前的府第,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今名。 十三年因停放雍正帝灵枢,将宫内永佑殿、法轮殿等主要建筑改易黄瓦,后奉雍正帝影像于永佑殿,并改名神御殿。从此雍和宫成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大部殿宇为喇嘛诵经之所。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喇嘛庙。 雍和宫建筑占地广大,规模宏丽,院落五进,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碑亭、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其中法轮殿建筑雄伟,平面呈十字形,殿内供铜质宗喀巴大师像,像后有五百罗汉山;黄琉璃瓦顶上设五个小阁,阁上各有小型喇嘛塔一座,具有典型的喇嘛寺建筑风格。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黄瓦歇山顶三层楼阁,阁内有著名的檀香木弥勒站像,高26米(地面上18米),比例匀称,体态雄伟。阁左右并列永康阁和延绥阁,以悬空阁道相通,将三阁联成一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而有起伏,殿阁错落,飞檐宇脊纵横,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喇嘛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