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婷 宝华山位于江苏句容县宝华山乡,距南京七十里许,方圆百余华里,海拔高431.2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山因夏季盛产黄花,名为华山(古代花、华相通);又因山中多宝,盛产茶、竹、木、果、药以及铁、铜等矿,因而得名“宝华山”;又说因梁宝志禅师在此山结茅讲经说戒而得名。宝华山周围有大小山头36座,峰峰形如莲花瓣,整个华山象朵莲花,隆昌寺便端坐于莲花蕊中。隆昌寺历史悠久,名扬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达官贵人、名流学者慕名前来参访。如相传梁武帝曾登山会见宝志公;明神宗及慈圣皇太后曾予特别关照;清康熙、乾隆皇帝都曾临幸此山,在山题诗留联、赐予御物;民国时,有戴传贤、张治中等高级官员来此观光,也有日本、缅甸、印度诸国赠送的铜钟、玉佛等。一、历史沿革与建筑格局隆昌寺,始建于梁天监元年(502),初名志公庵。时有西域僧侣不远千里来山修行。梁天监十三年,宝志公圆寂后,山庵逐渐冷落。明嘉靖年间(1522—1572),僧普照慕名来山,仿效宝志,再度结庵。他曾断臂祭虎,深受世人尊敬,从而使宝华山再度振兴。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妙峰大师请当朝慈圣皇太后布施造三座铜殿,分供天下峨嵋、五台、普陀三大名山。其中供普陀的铜殿,从武汉运至龙潭遇风受阻,歇于金陵。当时,沿海一带常遭倭寇抢劫,普陀僧众要求供于内地。金陵各寺僧众经充分酝酿后,决定供奉于宝华山。于是,普照弟子明慧以庵基山场约百余亩,献请妙峰大师置殿,聿建梵刹,于明万历三十三年佛诞日,安置铜殿。据说是夜宝华山山鸣如狮子吼,紧接着满山大放光明,持续了一个月。后来为铜殿奉安大士观音像时,又有类似现象。此山此寺,被认为是圣祖龙兴福地,深受神宗皇帝和慈圣皇太后赞赏,因而多有赏赐。慈圣皇太后送大藏经一部,添金塔一座,并给金钱助其修葺,建无梁殿两座,山名宝华山,敕赐“护国隆昌寺”额。妙峰上五台山后,有南宗来帮忙营造数年,继又有天空和尚任住持,先后建殿堂寮室53间,杂房53间。又经雪浪(1545—1608)操持,使宝华山初具规模,声誉益增。明崇祯十二年(1639),三昧律师上宝华山以后,建坛传戒,重建大雄宝殿、左右楼、大悲楼、厢楼等,大殿、山门向北。清顺治二年(1645),三昧弟子见月任住持,并于康熙二年(1663)建石戒坛,于康熙十年重建大雄宝殿和大悲楼,新建布萨堂、客房,又建屏教所、悦心堂、环翠楼、留云楼等,同时建隆昌寺下院,南有一叶庵,北有龙潭定水庵,西有穿云庵,富户薛宾于南麓建鹿山庵。笪重光在留云楼前题“律宗第一山”额。这时的隆昌寺,“三门巨丽,甲于东南”。康熙十八年,定庵任住持。新建石香亭、斋堂、东之芳庵、南之九莲社。康熙四十二年,清圣祖玄烨登山赐额“大宝华山慧居律寺”。雍正时,宝华山七世律祖文海重建准提堂、观音堂、雪浪庵,改建浴堂。雍正十二年(1734)冬,宝华山不慎失火,计烧毁房屋六十余间。次年,江南总督赵洪恩奉雍正皇帝谕旨拨国库钱照旧式重建,又奉旨创建了欢喜堂、白云亭、黄叶亭、石亭。乾隆十五年(1750)冬,于戒公池右建玉鉴亭,又砌七层宝塔一座(1957年被拆)。以上建筑,多数保持到现在。民国二十三年,妙柔建玉佛楼一座(数年后被焚)。戴季陶(即传贤,别号孝圆居士)在隆昌寺建公馆,在天龙山立“孝敬碑”。张治中将军在天龙山建哭弟亭,蒋介石题词。解放后,隆昌寺受到人民政府重视。1957年,传授过一坛千佛大戒;1962年,隆昌寺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起,被某部借用,因年久失修不少房屋自圯;1983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1984年6月对外开放,至1990年,已全面修葺,焕然一新。隆昌寺原有房屋九百九十九间半,虽因“***”中失修倒圯了一部分,仍有房屋416间,可见当初规模和气势。寺貌雄壮,风格独特,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坛。大山门朝北,象征着朝向北极星,其寺严密,其山幽异,故有人写诗道:“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庵幽溪复几重;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耳闻钟。”其山门只有一洞,且狭长,到了庙跟前不知山门处,故有诗云:“围着庙宇转,不见有山门;只听念佛声,不见僧人影。”寺庙的布局比较少见。通常寺庙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摆在一条纵线上,这里山门却在一侧,藏经楼、大雄宝殿、方丈室成“一”字形排列,又与左右厢楼及正面的大悲楼组成一四合院,结构方正,对称严谨,主次分明,回廊环绕。外又有一层四合院相重。这种重叠方形布局,人们称锁式结构。沿着北端西侧向东建造的有斋堂和下客堂小院、戴季陶小院、“戴母”小院、戒堂小院、铜殿和无梁殿小院、祖祠堂小院和师姑楼小院。这七个小院与殿主体院落相连,组成一个方形庙宇,院中套院,楼台亭阁,布局合理,安排巧妙,相互有机联系,院与院相通,处处有门道回廊相随,可说是该律宗道场的特有格局。戒坛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前设照壁,右为屏教所,两翼有走廊,上有“佛制戒坛”额。戒坛原为木结构。1663年,见月律师改为石戒坛。他博学多才,亲手绘制成戒坛图,并请能工巧匠刻意营造。可惜毁于“***”中。1987年后重建,恢复原貌。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对隆昌寺十分重视,两次上山指导修复工作。1987年11月11日,他在山上书写了“律宗第一名山”、“大雄宝殿”、“众山点头”和“护国圣化隆昌寺”等匾额,并代表中国佛教协会赠铜铸韦驮像一尊。1990年,他征得香港佛教界同意,将香港天坛大佛模型供奉于大雄宝殿,石膏质,高5.24米。这些极大地促进了隆昌寺的恢复和振兴。二、高僧辈出,律风严整律宗的弘传,始于西晋。经历了先弘《摩诃僧祗律》,再弘《十诵律》,后弘《四分律》的过程。《四分律》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首先由法聪律师在平城开讲。至唐代,终南山的道宣开南山宗;相州日光寺的法砺开相部宗;山西太原寺东塔怀素,开东塔宗。江苏主要弘传南山宗。唐末五代后,毗尼旨趣渐至废弛。明清以来律宗在江苏兴起,且影响全国,尤以句容宝华山隆昌寺最盛。宝华山隆昌寺律宗的兴起,全靠三昧等律师的积极开创,他们对律宗的振兴和奉献,实在是功不可没。明万历十二年(1584),慧云馨公(名如馨,法号古心)朝礼五台,回金陵后任古林庵主,积极宣扬戒法,每年春冬传戒,中兴南山律宗,被尊为南山宗第十三代律祖。明崇祯十一年(1638),命十二弟子分赴全国各地弘律。其中有三昧光律师(号寂光),命住扬州石佛寺,后主宝华山隆昌寺。三昧律师于崇祯七年去北京传戒,誉满京华,崇祯皇帝女儿荣昌公主事后派特使赐赠紫衣。崇祯十二年,应邀主宝华山隆昌寺。上山后,他立即建立戒坛,改建山门,鼎新殿宇,大开“千华莲社”。千华莲社,相当于僧侣们的“协会”,它的成立使宝华山开始具备了“律宗第一名山”的刍形。于是各地僧人“如渴骥奔泉”,纷纷前来入社受戒,律仪规范盛极一时。三昧律师又著《梵网直解》一书,宣扬天下,由是倍受尊崇,被称为南山宗第十四代律祖,宝华山第一代律祖。释读体(1601—1679),字见月,三昧弟子。祖籍句容,俗姓许,他的祖先于明时随军到云南白鹿郡定居,生于楚雄。崇祯三年,32岁时依宝洪山亮如剃度,被赐法名读体。崇祯六年,慕三昧之名离云南,经贵州至湖南宝庆五台庵、庐山、黄梅破头山、潜山、青阳九华山、南京报恩寺等,最终北上五台,参见了正在传戒的三昧律师。至崇祯十年四月,始在镇江海潮庵依三昧受具足戒。明崇祯十二年,被三昧擢用为宝华山隆昌寺监院。清顺治二年(1645),继任三昧法席。他建石戒坛,重建殿宇,精研《四分广律》,详究毗尼,深得律学精髓,护古人之已行,发古人所未发,以十誓励众,并制定每年春秋传戒和结夏安居制度。他上任后的第二天,召集僧众,还请诸大和尚证盟道:“我人劣福轻,承先和尚(三昧)嘱命,主此华山。今有十誓为约,不仿照诸方丛林,故特地请诸师作证。第一、我每见诸方古刹各立房头,分寺业,另起灶,以至修行不洁,僧不守规,直到钟鼓停声,三门颓败,这过失的原因是已圆寂的住持滥剃度僧众,不择愚贤,日久月深,遂成了房头患。今我为了宝华山永远兴隆,袈裟法亲六和同居,誓不剃度一人;第二、我见各方和尚攒单(聚钱)养老,许多僧人不务修持,唯知坐享三餐,群居终日,传说彼此的流言,恣放自己的身心,故令法门无光,施主缺少信任之感,不肯多加施舍。我决定本山革除此例,如果僧人年老,也不必多加顾虑,可以随缘共住;第三、我每见各寺庙四处募化,广求钱财,这可能有功于佛门,也可能有私于自己。为免因果错位,施主减少,我决定本山不立化主,不募外缘,稻粮任其自来。我相信,修行者断不会缺吃的;第四、诸方的长老一任方丈,就设了私厨,储存蔬菜瓜果,任意食用,既不念僧众,也不怕讥讽。今我三餐粥饭一道在斋堂吃,一切所有都入库归公。除非有施主上山,必须由我们尽主人之谊招待的,不可破例;第五、诸方长老无不私收施主的供品,私蓄香金,其款客钱出于常住,收的钱归为己有,柴米油盐等事累及当家的监院。自我起,日后凡有香资,悉归常住簿记执掌,若须用处,也定让大众共知;第六,诸方和尚来此说戒者,必假报单,或三七,或一月。来则攒积银钱若干,去则多领费用,此事同做生意一般。今本山聚时不攒单给钱,散也不给疏费,一切随缘,以清净弘戒;第七、诸方大刹各寮房如今都私蓄茶果,布列玩器,以致首开闲谈及空消岁月之风。本山要尽革此弊,凡是同居的大众,若遇云游的僧人,来访的故旧,一概请至客寮,随缘款待,这样才能礼法不废,宾主有光;第八、我每见诸方丛林惯行吊贺与贿送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