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 新闻动态

铜佛像的制作工艺

时间:06-01 来源:网络 点击:

铜佛像是以铜为底基,通过锻造或者铸造加工,得到一尊完整的佛像。所以铜佛像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锻造,一种是铸造。

锻造铜佛像

铜佛像锻造是手艺活,光是雕凿用的工具錾子就有100多种,没有十几年的时间很难学成。

锻造铜佛像,先要用泥塑做好样品,再用铜做好模型,经过敲打、焊接、雕刻等工序,最后抛光、镀金,成品才能完成。小型的佛像一般要花2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做好。精致的小型佛像,一年只能出五六件。慢工才能出细活。

一开始利用模具成型到敲打出规范形状,再到精雕细刻那些细致的花纹,直到最后的火烤定型。有些不用模具的器具,要完全靠手工打制,难度更大了,制作时间也会相应增加。

锻铜是一种区别于铸铜的工艺,是在铜板上进行创作,利用铜板加热后质地变软,锤打后又恢复坚硬的特性,重复这一过程,所制作出的艺术成品。

部件之间经过拼装和焊接,终于一步步具有佛像的完整形象,这样的一件铜器,和机器制作出的完全不同,机器制成的铜器圆润均匀,但缺少光泽。手工锻打的铜器展现出众多锻打的擦痕,如钻石一般有众多抛光面,熠熠闪光。

锻造铜佛像

铸造铜佛像

1、精密铸造石膏模法

精密铸造法是指使用非金属铸模,制品尺寸精度高于普通砂模铸件之铸造法的总称,包括脱蜡法,石膏模法和陶瓷模法三大类。

牙科用、戒指、首饰、装饰品和小型工艺品均应用这种方法作成,石膏作为粘结剂用,主体为白硅石等耐火材料。

将金属制作之成品原模型,放在两片橡胶之间,放于热压机上加热加压,使橡胶产生永久变形,而形成模型物之空模穴。将两片橡胶对合、锁紧,使注入口紧靠于注蜡机之注出口,以0.2~0.5 kg/cm2 之力力将熔蜡注满橡胶模。

冷凝之后打开橡胶模,取出蜡型,使用低功率之烙铁局部熔化蜡型, 将之焊接于充当流道之蜡干上,进行组树作业,将组树放入不锈钢环内,倒入石膏浆,然后振动和真空脱泡。石膏模硬化后在室温放置12小时以上,使用电炉(120~150℃)或压力钠蒸汽脱蜡,脱蜡后的铸模缓缓升温到650~800℃烧成,将渗附于石膏表面的蜡质完全烧除。残余蜡质燃烧不完全时,成为碳残留会在铸件表面形成缺陷。在烧成温度保持一段时间,使铸模内外温度均匀,在炉内徐徐冷邿到适于浇注的温度,然后取出石膏模放入真空铸造机或离心铸造机内进行浇注。首饰如戒指、胸针等形状十分复杂,具有细微凹凸纹路之成品均以离心铸造法制成。

铸造机附设有高周波加热装置以熔化坩埚内之贵金属,再藉离心力(400~1000rpm)使熔融金属注满石膏模,冷凝后锤打不锈钢环,取出石膏模,再以水枪冲散石膏,取出铸件处理之。如佛像花瓶或其它较大件之工艺品则使用真空铸造机制成。

精密铸造石膏模法

2、硅溶胶铸造

硅溶胶铸造具有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等优点,是一项被广泛应用的少、无切削的先进工艺,采用硅溶胶铸造方法可大量俭省机床设备和加工工时,还大幅度节约金属原材料。硅溶胶铸造在精密铸造领域中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精密铸造方式,这种精密铸造方式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精密铸造企业的竞争力。铸造精细程度低于石膏铸造,但是比翻砂铸造会好很多,价格适中。

1压力下结晶

将型壳放在压力罐内进行浇注,结束后,立即封闭压力罐,向罐内通入高压空气或惰性气体,使铸件在压力下凝固,以增大铸件的致密度。

2真空吸气浇注

将型壳放在真空浇注箱中,通过型壳中的微小孔隙吸走型腔中的气体,使液态金属能更好地充填型腔,复制型腔的形状,提高铸件精度,防止气孔、浇铸不足的缺陷。这种方法国外较常见。

3定向结晶

一些熔模铸件如涡轮机叶片、磁钢等,如果它们的结晶组织是按一定方向排列的柱状晶,它们的工作性能便可提高很多,所以熔模铸造定向结晶技术正迅速地得到发展。

4热型重力浇注

这是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浇注形式,即型壳从焙烧炉中取出后,在高温下进行自由浇注。

硅溶胶铸造

翻砂铸造

翻砂铸造是用粘土粘结砂作造型材料生产铸件,是历史悠久的工艺方法,也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工艺方法。说起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几千年以前;论其应用范围,则可说世界各地无一处不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化学粘结砂蓬勃发展的今天,粘土湿型砂仍是最重要的造型材料,其适用范围之广,耗用量之大,是任何其他造型材料都不能与之比拟的。

“砂型铸造”时先将下半型放在平板上,放砂箱填型砂紧实刮平,下型造完,翻砂铸造将造好的砂型翻转180度,放上半型,撒分型剂,放上砂箱,填型砂并紧实、刮平,将上砂箱翻转180度,分别取出上、下半型,再将上型翻转180度和下型合好,砂型造完,等待浇注。这套工艺俗称--“翻砂”。

翻砂是将熔化的金属浇灌入铸型空腔中,冷却凝固后而获得产品的生产方法。在汽车制造过程中,采用铸铁制成毛坯的零件很多,约占全车重量的60%左右,如气缸体、变速器箱体、转向器壳体、后桥壳体、制动鼓、各种支架等。制造铸铁件通常采用砂型。砂型的原料以砂子为主,并与粘结剂、水等混合而成。砂型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粘合强度,以便被塑成所需的形状并能抵御高温铁水的冲刷而不会崩塌。为了使砂型内塑成与铸件形状相符的空腔,必须先用木材制成模型,称为木模。炽热的铁水冷却后体积会缩小,因此,木模的尺寸需要在铸件原尺寸的基础上按收缩率加大,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相应加厚。空心的铸件需要制成砂芯子和相应的芯子木模(芯盒)。有了木模,就可以翻制空腔砂型。在制造砂型时,要考虑上下砂箱怎样分开才能把木模取出,还要考虑铁水从什么地方流入,怎样灌满空腔以便得到优质的铸件。翻砂铸造制成后,就可以浇注,也就是将铁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浇注时,铁水温度在1250—1350度,熔炼时温度更高。然后还要经过除砂、修复、打磨等过程,才能够成为一件合格铸件。

翻砂铸造

表面处理工艺

铜佛像一般都会进行一些表面效果的处理,一个是让表面看起来更漂亮,让佛像看起来更真实;另一个就是掩盖生产过程产生的沙眼和焊接等粗糙部位。表面处理工艺主要包含热着色工艺、化学着色工艺、贴金箔、彩绘、镀金、鎏金几类,还有一些局部处理工艺,例如镶嵌、喷砂、压光等,使用较少,暂不做介绍。

1、自然氧化包浆

提到表面处理工艺,就不得不提自然包浆,自然包浆是否也算表面处理工艺?理论上讲不属于表面处理工艺,因为铜包浆跟材料和岁月沉淀两者都相关,关于材料的配方,西关铜艺研究了近20年,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材料配方体系,能够做成不同的效果。岁月沉淀主要靠时间的侵蚀,不过也有快速包浆的办法,就是用汗液和动物脂肪皮或者油性头发进行包浆,这样会快很多,效果也不错。

一般来讲,紫铜佛像是不需要做其它表面效果处理的,紫铜在岁月沉淀半年之后,就会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也就是包浆。

黄铜和青铜佛像在现代的生产工艺中,基本都是需要做表面效果处理的,以防止其氧化生铜绿。

自然氧化包浆

2、热着色工艺

着色前期为确保金属艺术品表面能形成色彩均匀、结合良好、抗腐蚀性强的着色层,在此前必须对作品表面进行除油、浸蚀去锈、抛光等预处理。除油方法有多种,一般可根据合适的条件和作品的大小来选择。擦拭除油:用毛刷或抹布蘸去污粉、洗衣粉、石灰浆、氧化镁等除油物质,擦去作品表面的油污。主要用于体积大、形状复杂、用其他方法不易处理的艺术品的。

铜佛像的热着色一般是高锰酸钾着色配方,高锰酸钾在经过高温生成棕红色的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着色配方有很多种,一般比如高锰酸钾、硫酸铜组成的着色配方。这种配方只适合在含铜量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含铜量的铜质的热着色。所以特别适合青铜。能着出非常漂亮的暖红色。

但是在黄铜应用上并不理想,必须经过脱锌处理才可进行着色。还有添加一些氯酸盐促进形成樱红色氯化亚铜,尽管氯酸盐能着出十分美丽的樱红色系。但氯化亚铜容易氧化分解,所以经过一定的时间会改变起色调。

尽管铜佛像的着色液配方多样,但着色的原理基本相同,主要是促进氧化铜的形成,由于氧化铜的稳定性高,所以色系稳定。众所周知,铜雕塑的颜色是金属化合物本身形成的色彩。能否生成稳定的金属化合物,才是铜雕着色配方考虑的必要因素之一。一个好的着色着色配方是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的。比如说出土千年的文物,现在依然色彩分明,虽然颜色不是那么靓丽多彩,但可以长久不会褪色。这点应当是我们值得向祖先学习地方。

热着色工艺

3、化学着色工艺

化学着色是铜佛像及铜合金使用最普遍的表面处理方法。

流程是先用砂纸摩擦作品表面,再用稀硫酸加以酸洗,用金属刷子刷拭一番,然后用清水洗净稀硫酸液,接着晾干〔用硫化钠(晶体)擦洗浮雕多次,使铜皮变黑,再自然晾干。做出古朴凝重的效果。 然后使用金属清洁球擦洗作品的高点部位,使之抛光,从而增强作品的层次感,然后进行上蜡防腐或喷透明漆等后处理。

化学着色工艺

4、贴金箔

佛像贴金箔不仅让佛像提升档次,还可以保证佛像存放时间,因为金箔可以存放几百年,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佛像贴金箔罩面漆的选择,因为佛像是容易手接触到的,所以贴完金箔后一定要使用硬度高耐磨损的油性面漆罩面,一般都使用聚酯漆。贴金箔佛像一般也会结合彩绘同时使用。

贴金箔

5、彩绘

佛像彩绘是一种传统的雕塑工艺,即雕塑与绘画相结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生动地展现出佛像的神韵及特征。

彩绘就是俗称的丹青,不仅美观,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铜佛像供奉周期。

彩绘

6、镀金

镀金是指电镀金工艺,镀金的前提必须要有电,英国人在19世纪早期发明电镀金,传入中国的时间不早于1848年,广泛应用于器皿制作更晚一些。

镀金

7、鎏金

鎏金过程复杂,而且非常容易对人身造成伤害。简单概括来讲是用加热的方法将金和汞分离,从而使金残留在器物表面的一种古老工艺。

制金泥(杀金)

将金砸成薄薄的金片,用剪刀剪成细细的金丝,将金丝和汞(水银)按照1:6的比例混合后加热至600—800度,生成金汞齐,泥状混合物。

金、银、铜都可以与汞发生反应,化学上称为齐化现象。加热是让金和汞加速齐化反应,在平常温度下金和汞也可以发生齐化反应,即平常金首饰出现白点或白色斑块。

制做抹金棍

将紫铜棒一端砸扁,磨光滑以后,用酸梅汤浸泡后再沁入水银中,铜棍的扁平端变白以后就做成了。

紫铜棒

将铜沁入水银的过程可以理解为齐化过程,生成白色的铜汞齐。

蘸酸梅汤,应该是用弱酸清理摸金棍表面的氧化膜,使得铜更易与汞反应。

抹金

将事先做好的抹金棍,蘸70%的硝酸(古时候用盐和矾混合物),涂抹在铜胎体上(鎏金器物),然后再铲金泥涂抹在铜胎体表面。

蘸70%硝酸涂抹胎体可以理解为使铜胎体活化的过程,清除铜胎体表面的氧化膜,使铜更容易与金汞齐(金泥)发生齐化反应,生成铜汞齐,从而提高金泥在铜胎的附着力。

用头发制成的发栓,蘸50%硝酸按压金汞齐涂层,使鎏金表面更加的均匀,这个过程非常的重要,俗称“三分抹七分栓”,如果栓的不好,容易造成鎏金不均匀、附着力不够甚至脱落。

再用热水冲洗,冲掉部分硝酸化合物。

烤金(开金)

用火加热,使汞挥发出去,300-500度时,汞开始析出,鎏金表面会出现水银珠,需要用鬃毛刷将水银珠拍散,以免影响鎏金质量。水银慢慢析出后,鎏金层慢慢由白色变成黄色。

刷光

汞再加热后生成氧化汞,会在金层中有所残留,需要用铜丝蘸皂角水轻轻擦拭刷洗,再烤,避免造成颜色不匀。

压光

汞蒸发后可能会留下气孔,用玛瑙制成的牙子,反复将金层压实,从而提升鎏金的附着力。

整个鎏金的过程非常有可能出现反复,经常需要反复涂抹几次金泥,再栓、烤、刷、压。

鎏金

整个鎏金的工艺过程,都伴随着汞的挥发,对人身还是有非常大损害的,一不小心就汞中毒了……要做好防范,另外做好废液回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深刻了解了鎏金的工艺过程,才能清楚的认识鎏金的工艺价值。提醒注意的是,鎏金在烤金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气孔,尽管在压金的过程中将金压实,天长日久还是会斑驳脱落,这个气孔的位置应该是附着力最差的地方了,或许是产生脱落的症结。

另外,抹金的过程,不但抹上了金,还有汞和铜反应,假设放大100倍来看,即便是再厚的鎏金层,也不太可能将铜胎体完全覆盖。这些都是鎏金与镀金由于工艺不同而造成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