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者伊利亚德曾将宗教功能的多样性视为对神圣体验的各种反映,他认为,“每一种仪式、每一种神话、每一种信仰或神性形象,都反映了对神圣的体验,因此也都蕴涵着关于存在意义和真理的概念。”正如马克斯·韦伯曾指出的,宗教形态一旦塑成,便会对所有异质性阶层的生活样式产生相当广泛的影响。道教的神圣体验素有“天人合德”的目的论内含其中。而早期天师道经典《赤松子章历》“辅国救民”的主张,则呈现出道教独特的济世功能。它以上章书表的形式消灾度厄,提出为国家排忧解难的思想,表达对修道成仙以济世信仰的追求。
《赤松子章历》体现的道教功能性,其价值观的确立是建立在“人道法天”的方法论和“天人合德”的宗教感受上的。《道藏提要》说它备列各种章表之信仪,章奏之禁忌事宜;认为该经“约出自南北朝”。〔1〕同时指出“此书所载章法,当系三张古科。”《道藏提要》在指出此经大致成型时期的基础上,又将经中“上章”的目的分为四类:“或为国家;或为己身;或为眷属;或为先亡”〔2〕,即“辅国救民”的思想、“解救己身”的思想、“催生保婴”的主张、“超度先亡”的方法等。在这四类上章的目的之中,“辅国救民”的思想是其重要主张。
一、“助天行化,辅国救民”的济世功能
《赤松子章历》明确提出“助天行化,辅国救民”〔3〕,认为这一主张是道教的高洁之处。其实从道教史看,道教信仰的要旨不仅并非与经世实务对立,而且在一些重要阶段对经世实践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所谓仙之道以补天地之缺。辅国救民的思想在《赤松子章历》中具体表现为通过上章等道法道术,传递道教贵生、重生、度人度己的生命主张,其中尤以修护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重。比如为解除旱灾等自然灾害,要做大法会“祈求雨泽”;遇到“或久晴不雨,或螟蝗灾虫,为害人民灾伤,妖星照临分野,或边寇侵境阵敌临克,蛟龙水怪飘荡人物,倾覆舟船如此等类事”〔4〕,要通过章奏等具体的法术来辅助国家和民众度过灾难。这也即是《赤松子章历》使用章表的“或为国家”这个目的。这是从道教教义这个角度来说的。
从道士的角度来说,辅国救民则是因为道士受法之日已经与神约定,行法救国是履行诺言。其文曰:“某遭值运会,得承师道,助国扶命。”〔5〕又曰:“受法之日,约当虔奉师门,布散道德,助国扶命,拯拔一切,救物为先。”〔6〕道士们“助国扶命”乃是对学道时许下诺言的庄严践行。同时也可以说,“辅国救民”和道士的使命是相合的,所谓“外积阴功、内修三宝者也”。从更深层的意义去看,《赤松子章历》提倡通过劝诫人们积德行善,达到挽救世道人心的目的,希望人们咸知辅国、抱黜守拙,功成身退,其目标依然是救世。这是《道德经》五千言的要旨。因为道士在受法之日必有这样的约定。
与辅国救民有同等意义的还有道士们的扶助贫弱行为。《赤松子章历》亦有体现,“富饶者增之,贫穷者减之。或有官高富足之家,心希功德而吝惜财物,便效贫穷之人出信,如此亦无益于有为。科云:‘有寒栖贫乏之人,求请章醮师为代出法信。’”〔7〕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扶贫助弱的善举也是助国救民的一个方面,形而上者道也,形而下者器也。较能全面体现《赤松子章历》辅国救民学说的章表,是收录于《赤松子章历》卷三的《请雨得水过止雨章》现全文具录于此:
其法位,上言谨按文书,某遭值运会,得承师道,助国扶命。顷以寒暑不节,扶孽滋生,初阳以来,亢旱无雨,人失农务,禾嫁萎枯。臣谨为百姓寒心,请乞披云降雨。洪泽四注,阴气遍降,遂尔不息。霖雨浩衍,百川济道,万姓废业,田苗荡波。朝野忧难,请臣谨依旧仪,贡章上间,愿乞迁达。臣前所谘告雨泉官并还天曹,中官录署,进受功赏。重请天公正气君一人,官将百二十人,河上玉女干二百人,各一合下。上请天曹止雨移风,风伯雨师,依四时人节,无令越错,
收云敛穷,三光丽景,当为止雨。诸官士一日功报赏,以为效信。恩惟太上分别,求哀。操臣谨为请雨蒙荷上恩,今乞停止,拜章一通,上诣某曹。伏须告报,臣诚惶诚恐,稽首载拜,以间。
此文章词雅丽对仗工整,有汉赋的华美之形,又具有道教的内涵。上章的对象是“天曹”“中宫”,上表作为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仪式内容之一,与诵经(包括心诵、形诵、神诵、心祝、密祝、微祝)、步虚、存想一道,通过集中思想,去除杂念,步行虚空,进人人神交接众仙飘渺境界,颂赞神仙并幻化醮坛协助神仙临坛弘道。诗人杜甫曾赞曰:“此曲本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度闻”。借助天之神力“止雨移风”“披云降雨”,将人世间人世法解决不了的问题上章天曹、风师风伯,乞请神灵下降为国解难、辅国救民。其精神实质是超越性的,通过上章强化了信仰的力量。
二、“天之报善”的“救民”章表
“辅国”如此,“救民”更是如此。天师道从创立之初,就用符水禁咒等形式为百姓疗病除灾,所以《赤松子章历》之中也有主张以符水解救己身之说,跟初创时期天师道的做法也是一脉相承的。但不同的是,《赤松子章历》开始有大量解救章表出现。最早道教并无上章,在南朝刘宋时初具雏形,之后迅速成型,唐宋时就有了相当的影响和规模。随着道教的发展,上章程式逐步仪式化,章表用法亦因神位高低而变化,形成对最高神呈报的“上大表”,对一般神所称的“上疏”等。《赤松子章历》中的“救民”章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解厄”,解除当事人的困厄;另一类是“延寿”,则是延长上章者的生命。从经文传递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在当时引起人们不安的原因主要是“邪精、魉魉鬼贼”和“岁杀、月杀、时杀、白虎、咸池、干邪万精”〔8〕等,这些邪恶造成人们生产生活的阻碍。早期天师道通过“上章”的方法,在斋醮过程中道士将表文(青词表章)上奏天庭,又称“上表”,然后经启坛、请圣、拜表等。最后将表文焚化,称为“化表”,以期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坛场。
《赤松子章历》不仅记录功法,更注重阐扬道论。它强调不论辅国也好,救民也好,都需“敬天地,信神”。“天有司命之神常在人头上,天虽高而时察之”。《赤松子章历》与《赤松子章诫经》有共同之处:内容多为通过想象中的神仙銮驾,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表达“或为国家;或为己身;或为眷属;或为先亡”的宗教法力。《赤松子章历》以章表为主要内容,而与《赤松子章历》相联系的《赤松子中诫经》则讲了一个个劝诫的道理与故事。提出以心为善恶之根,所谓:“夫人修持,善恶自起于心。”心不但主善,还主命:心欲行善,“善未成而善神已应矣。心起恶,恶虽未萌,凶神已知”。所叙内容与《赤松子章历》相同。我们可从《赤松子中诫经》来体会其中的“神时察之”的警示与救人功能。《赤松子中诫经》使用了仙话的笔法讲述:
“昔公明子皋过宋,见大夫薛瑗有子一十人,六人凄跛癔臂颠痴,一子狱死,三子盲聋瘩痖。子皋遂问:大夫所行之行,如何而祸至此?薛瑗对曰:今蒙先生顾问,实以衷肠之事奉告先生。予为国之宰相,未曾举一人,不曾接一士,见贤如雠,约截不令入。见人遗失,予如有所得;见人有得,予如有所失。恨身不为之耳。皋曰:大夫所行,如此之行,须至灭门矣。千迪万病,殃及子孙,受诸恶报,何至如此乎?薛瑗闻先生所说,神色忧惧,心魂茫然,稽首知过,宁许改乎。子皋语大夫曰:天虽高而察其下,行凶恶者必殃,行善事者必福,改往修来,转败为成,不患晚矣。吾曰年曾于先生处,传得赤松子诫箴一轴,能依此行,治身万病,及拔见世子孙。吾今知大夫所作用心,从来皆错,予将此诚箴,奉传与大夫,但依此而行之,必知天之验也。于是开箧取经,授与薛瑗。瑗拜而捧之,皋遂辞而去。得后数年还来,到国见大夫诸子,所疾并皆差矣。子皋见诸子疾愈,问大夫曰:予别后,得何良医妙术,郎君所损诸疾皆痊。对曰:儿子亦不值良医,别无方术。顷年于先生处,得《中诚经》,遂改过悛心,见人有所失,为之惨然,见人有所得,内有喜悦,举贤荐能,自退禄位,已前所贮金帛钱谷,散惠孤贫,救济穷困,宽心饶借,与物无竞,斋沭追荐君父,不淫服饰,不贪美味,敬天地,信鬼神,知足俭约,儿子各各自愈。子皋语大夫曰:速哉,速哉,天之报善也,过于响应声、影应形。今大夫一心行善,男女百病皆差,何况行一千余事乎。”〔9〕
从这些灾福承负的故事来看,再联想到以后道教绵绵不绝的“天之报善”之种种表现,可以看到在“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问题上,道教是怎样打通圣与俗的关联通道,如同杜尔凯姆所说“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务有关的信仰的活动的统一体系。”“社会集团凭借这一手段来定期的重新肯定自己,认定自己是被一个有一致收益和传统的团体所联合一起的人。”〔10〕《赤松子章历》从功能范畴出发,对道教的济世伦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又从行为范畴出发,想象出超世俗的力量来重新肯定自己。当我们从现代视角审视并汲取道教的传统文化资源,能够发现这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作者:苏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艺术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研究方向:道教美学、文艺学,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2项。出版《三星堆的审美阐释》、《以道相通的美学——早期天师道美学思想与审美活动研究》、《宋元明清巴蜀艺术史》等专著11部,编著16部,在在《文艺研究》《宗教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报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参考文献】
〔1〕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M].引大渊忍尔观点认为该书“盖唐末以前编撰”.160.
〔2〕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43.
〔3〕〔4〕〔5〕道藏(第32册)[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53,54,53.〔6〕〔7〕〔8〕〔9〕道藏(第11册)[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92,173,173,444.
〔10〕布莱恩•莫里斯.宗教人类学[M].今日中国出版社,161-162.
(本文曾发表在《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