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岭古镇与紫气东来
2500多年前的一天,东周守藏室官李耳(后世人称老子),不满周室衰败的现状,弃官西行,乘青牛来到秦岭脚下的宝鸡,看到这里山青水秀,周礼之风浩荡,便停留下来。他先后在庵岭古镇,青牛观,玄关,大散关等地小住传道讲经,应关令尹喜之求,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经》,后出关入秦。李耳在宝鸡这个神奇的地方留下丰富的遗存和传说,使这里成为老子文化传承最早且最广泛的重要地区。
老子离开周朝骑青牛遍游名山大川,过散关入秦前,带着满腹诗书睿智,踏着祥瑞紫气,经过陕西省宝鸡眉县秦岭脚下的汤峪庵岭古镇卸鞍歇息时,见这里群山巍峨,云雾缭绕,郁郁葱葱,一时间陶醉于美丽的山水之间,惊叹曰:“此乃神仙府居也!”老子骑着青牛飘然而至,紫气东来,淳朴善良的庵岭人,拿出美味佳肴,盛情款待老子,并给青牛割草饮水。老子被百姓的热情所打动,便为他们讲经多日。久居山中的百姓,受到了老子文化的熏陶,一下子明白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哲理。村上人从此不争名利,包容万物,家族中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蔚然成风。老子骑着青牛,紫气东来,给这块美丽的地方增添了文化气息和福气。当地老百姓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过节盖房时,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和房子梁上,企盼得到老子的护佑。
在庵岭古镇,历史上老子双目凝视长空,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盘腿端坐在青牛背上,神采飘逸,给人们讲经传道的神态,一直保留在老年人的心目中。老子骑青牛,紫气东来的故事就衍生在这里,当地群众至今津津乐道。
青牛洞与石牛
一天,老子和同窗一起到山下游玩。突然“哞”的一声,从山上冲下一头青牛,直朝他们扑过来。老子看见那凶猛的青牛,怒火三丈。老子早闻这畜生扰闹乡邻,伤害百姓。自幼聪明的老子机智降服青牛,对跟来的那些牛子牛孙也一个个降服,驯服它们拉犁拉车。于是,老子便和同窗骑上大青牛,高高兴兴地往山下走。没走多远,老子发现后面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原来,这些牛见头牛被治服了,便都乖乖地跟了下来。老子把它们赶到村边的一片草地里专门驯养这群牛,教它们拉犁拉车。从此,由野牛驯养出的家牛,都是犄角朝后,只会拉车、耕地了。老子将驯养好的牛都送给乡邻使用,最初降服的那头青牛成了老子的坐骑。
老子骑青牛云游,讲经传道沿着秦岭北麓西行,被此美景所吸引,驻足停留。青牛为防老子遭遇不测,用犄角刨了个洞,让老子置身其中。当晚,果真有六个贼人来欲行不轨,青牛为教训贼人,将一人双腿击伤,贼人害怕,跪下请求青牛医伤,并发誓弃恶从善,当好人,于是青牛口吐仙气,舌头一添,贼人顿感神清气爽,从此“青牛医病”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当地居民在此洞竟挖出一尊石牛,遂在此建观立庙,并完整保存了牛窑遗址,供民众观瞻祈福,如今青牛洞已是眉县太白山出名的景点区。这里,至今还广泛流传着脍炙人口的摸牛治病歌:摸摸青牛头,脑部疾病休。摸摸青牛眼,双目疾病减。摸摸青牛背,腰病疾病退。摸摸青牛腿,四肢疾病碎。摸摸青牛蹄,手脚疾病离。太白山上的青牛洞道观,群山护卫,绿水环绕,四季常青,药草飘香,成为历史名胜古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唐玄宗曾多次来此拜祖,诏告天下,群臣百姓一同弘扬老子文化。青牛洞就是为了纪念老子在此传经授道而修建的。千百年来,这里一直为老子文化的传承之地,受到十里八乡百姓的朝拜和道学人士的探访。
伯阳山与风透玄关
风透玄关玄关位于伯阳山。“风透玄关”被喻为宝鸡八景之一。伯阳山是天台山风景区的第二大景观,亦为第一大险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它是以老子之字伯阳而命名。传说当年老子在华山潜心修炼,混元老祖感其心诚,便为他指点迷津。混元老祖说:华山虽好,但在此修炼者多,极不清静,你可到宝鸡天台山去修行,那儿山高景深,很是幽静。老子听了师傅的话,便打点行装,骑着青牛,西奔而来。到了宝鸡天台山后,为这里的青山绿水所吸引,便选定了此山(伯阳山)居住。因有玄关挡道,老子便催动青牛,以角拱石,穿石为洞。洞高2.5米,宽2米,山风穿洞而过。从此,留下了“风透玄关”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骑牛过玄关”的动人故事。在伯阳山,还传说伏羲氏、鸿钧老祖、孙膑、葛洪等在此留居过。现在这里有一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高4米,宽3米,深3.1米,内供老子坐像一尊,高1.4米,正襟危坐,神态安祥。在此山道,还有支锅石、老鹰石、回心石、八卦石等景点,它们都流传有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老子在天台山居住,开始创教写经。此后,这里以道教文化著称于世,为道家“祖庭”、“玄都”之地。天台山神秘幽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历代著名道教人物隐居养性、修炼传道,千余年来香火不断,祖神盛行,形成了颇具地方色彩的道教文化。天台山自古以来为“圣人践地”,历代在此举行祭袍炎帝活动,节日庙会亦频繁举办,因此,庙会中社火、戏曲、祭祖活动与各种富有地方风情特色的民俗活动,不仅具有古老淳朴之色彩,与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而且增添了天台山人文景观的神秘性和多彩性。
聚仙山与老君洞
太白县老君洞,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城西郊的聚仙山(翠矶山)背依峻岭大梁,孤峰独秀,为太白县城西部之屏障,居高俯瞰着太白县城,因山上古时遍生橡树,大者数围,夏秋碧绿接天,后增植松柏,常年碧翠葱笼,故名翠矶山。聚仙山为堆积石灰岩,其东侧山腰陡壁之上自古即有天然生成洞穴,名朝阳洞,洞前有石阶21级,与山腰石径相通。相传老子曾在洞中修道炼丹,信众及道门弟子遂在洞前建庙,庙内塑老子神像,称为:老君洞。老君洞下石灰岩又生成多处石窟,窟前均建庙宇。老君洞高悬崖壁,巍然凌空,庙宇自下层叠向上,形成高达五层之塔楼,楼梯为石阶盘旋而上。红色琉璃覆顶,石砌墙壁固基,翅脊飞檐,雕梁画栋,气势壮观。石窟相连,庙窟互依,石阶陡峭,构造奇巧,庙前古槐苍劲,满山松柏掩映,洞在庙中。庙隐林内,幽森玄妙,堪为奇观。据存碑载:翠矶山老君洞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后,供奉老子像。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铸大钟一口,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敲击此钟,数里可闻。老君洞明、清两代曾屡次修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重新修建,渐成规模,一直为传承和弘扬老子文化的圣地。老君洞自古以来就是香客信士云集的膜拜圣地,也是文人墨客凭吊的人文胜迹。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道观都要在此举行举行盛大的祈福庙会,诵经礼忏,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并为十方善信祈福消灾纳财。
大散关与道德真源
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因置关于大散岭而得名。大散关是关中通住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大散关有有老子庙,原有通仙观,在散关西面有用老子字命名的一河水名伯阳水,一川名叫伯阳川,一谷名叫伯阳谷。还有讲经台遗址,是老子在散关传道讲学的地方。大散关内院后面的山坡上建有一座二层道观。上层匾额是“天下雄关”,下层匾额是“道德真源”。道观大殿上塑有一尊老子塑像。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向西域开化。时任散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为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大散关,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在大散关筑庵日夜著书,传道讲学,还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和当地百姓。老子在大散关住所,将自已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然后出关继续西行。老子所传的《道德经》是一本哲学著作,全文分"道可、道非、常道"等81章。"道"即宇宙本体,"德"指人们从万物中领悟宇宙本体而获得的真理。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道孕生阴阳双方混沌之体(道生一),混沌之体变化产生阴阳双方(一生二),阴阳双方配合产生新个体(二生三),新个体结合产生万物(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类依法大地,大地依法天空,天空依法宇宙,宇宙依法自身。
这里还有老子赶山鞭的遗存。存放于大散关博物馆的老子赶山鞭,材质为距今3.55亿年的晶莹剔透的木化玉,木化玉为不可再生的富贵玉石,硬度高达摩氏7.4度,主要成分为蛋白石及玉髓,是硅化木当中的上品。老子赶山鞭四个树结和树心还没有被完全玉化,树皮已经被玉化成乳白色的玉石,美丽的年轮、树皮、树结,记录了远古的年代。秦岭山脉崇山峻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据传老子当年过散关时看到川陕两地老百姓往来秦岭非常辛苦,便举起赶山神鞭,一鞭打下,打通了“陈仓故道”,使天堑变坦途。
(道教之音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