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一、张三丰传仙方 在金台观向北往塬上走,上了塬后再往西北方向走,有个马家村,村里有个叫马宏达的后生自幼聪慧,发奋读书,长大后知书达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做事勤勉,邻里皆夸其慈孝。 可是,天有旦夕祸福,好人常遭磨难。一天,马宏达全家突然都得了一种怪病,浑身肿痛,坐卧不宁,请了几拨中医来瞧病,都感到莫名其妙,既说不出病因,也不知该用什么方子治病。眼看这一家人难受的样子,乡亲们于心不忍,就派了个小伙子火速去金台观请张三丰来给瞧病。但被派去请人的小伙子却一个人回来了,说张三丰昨日刚刚出观云游去了。这可怎么办?众人面面相觑,束手无策。 这天夜里,马宏达被病痛折磨得翻来覆去睡不着,隐约觉得有个穿着虽然邋里邋遢但却气宇不凡的道人走到自己面前,和颜悦色地说:“我就是张三丰。听说你一家得了怪病,我过来瞧瞧。”他让马宏达坐起来,仔细地打量了一会儿,说:“你们一家人得病,一是中了内外邪毒,二是被妖魔鬼怪附体。我看你一家人善良忠厚,孝廉勤俭,就送你一个妙方治病。”马宏达听了,就要下地跪谢救命之恩,被张三丰一把拉住,只听他说:“我给你妙方治病是有条件的。我在金台观修行二十多年了,也许不久我就要远游了。所以,我希望你病好以后,用我交给你的妙方为四方百姓治病,方不辜负我今日救你全家性命!”话音刚落,就将一张药方递在马宏达手中。然后一闪而出了屋子。 马宏达照着张三丰所授药方调治,第一天全家人浑身都不痛了,第二天就恢复了体力,第三天就都活蹦乱跳的,好像没有得过病一样。多么神奇啊!感觉就像做梦一样。过了几天,马宏达全家去金台观拜谢张三丰,观内道长说,张三丰外出云游了,留下话说,让马宏达莫忘他的嘱咐。马宏达暗自许下心愿,一定要将张仙所授神方宣传给世人,治病救人,广布善事。 若干年后,宝鸡方圆百里出了个名医马宏达,自称是张三丰的俗家弟子,学得师父医术在身,疑难杂症被他碰到,就会手到病除。 二、张恪遇张仙 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修炼时,已是得道异人,忽隐忽现,处于人仙间。某个冬日,他游历到周公庙,正在朝阳洞前流连,碰上一个神情俊朗的白衣书生。 这位白衣书生名叫张恪,家住周公庙附近,家境甚为富裕。这天,他在家读书,谁知所看内容过目便忘,一点也没记住。当下丢开书本,走到周公庙准备求个签。在朝阳洞前见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邋遢道人在打量自己,心里不以为然,就没问候。突然间,北风呼啸,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张恪冷得浑身打颤,看旁边的道人却似乎没感觉到寒冷,心中很惊讶。 午时过了许久,大雪没有一点停下来的迹象,张恪又冷又饿,难受极了。张三丰动了恻隐之心,便对张恪说:“年轻人,再忍耐片刻,我给咱们做饭。”说话间就不见了人影。不一会儿,张三丰手中拿着几把新鲜蔬菜进门,就象刚从菜园子择的一样。张恪问他去哪里弄来的菜,他说是从成都取来的。张恪闻言,大吃一惊,急忙走到门口一看,雪中根本没有一点痕迹,方知自己碰上了神仙。 吃饭间,张恪向仙道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又请教其名号。张三丰告诉他:“我叫元元子张三丰。”张恪一听,对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三丰,慌忙倒头就拜。张三丰说:“今日得见,说明我与你有缘。你希望我给你什么帮助呢?”张恪回答:“我喜欢念书,希望学有所成,将来好以真才实学报效国家,做一个栋梁之才。只是记性太差,我经常为此苦恼不已。”张三丰点头微笑,说:“难得你有此爱国兴业的忠心,我就成全你,让你变得聪明起来。” 遵照张三丰的吩咐,张恪闭上双眼,什么也不想,浑身放松。突然,他觉得张三丰对着自己的耳朵轻轻地吹了几下,当下便神清气爽。过了一会儿,张恪奇怪地想:“怎么再无动静呢?”于是,他睁开眼睛一看,已经没有了张三丰的踪影。 自此,张恪读书学习是过目不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后来,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乡试第一名。 三、张三丰助孝建屋 离金台观有20来里地有个村子,村子最东头住着一户王姓人家,因家道中落,房屋年久失修,四处进风。这年冬天,一个满脸胡茬、邋里邋遢的道人走到王家门口化缘,王家人虽然日子很艰辛,但厚道善良,见大冷天这道人道袍破烂,穿得很单薄,王奶奶就让儿子王孝把道人让进屋,吩咐儿媳给他做了碗热乎乎的烩面让他垫垫饥、暖暖身子。道人吃罢面,打量了一下王家的屋子,道了谢就告别了。 这天夜里,刮起了北风,王家祖孙三代六口人挤在一个大炕上,把所有的被子都盖在身上,抱团取暖,仍然觉得浑身冷飕飕的。到了半夜时分,全家人都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睡梦中感觉自家的屋子上下左右不停地晃啊晃啊,也不知晃了多久。第二天清晨,肆虐的北风停住了,王孝第一个醒来,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突然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半天说不出话了。过了一会儿,王孝回过神来,大声叫道:“娘啊!媳妇啊!你们快起来看呀!看看咱家到底怎么了?” 全家人被叫醒了,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哪里是自家那破败的屋子啊!分明是一所崭新的房屋啊!一家人正在狐疑不解之时,只见昨日那位化缘的邋遢道人进得门来,对王孝说:“听周围的人说,你们王家以前是个殷实人家,只是因为当家人前些年的了重病,求医访药花光了所有钱财,最后也没有留住当家人性命。像这样的孝廉之家,老天爷是不忍心让你们继续受苦受难的。从今往后,只要你们王家人能够勤俭持家,邻里友爱,日子就会越来越红火的。” 王家人这下明白了,自己是碰上了神仙啊!王孝跪拜道:“我们家的房子是您给新建的啊!多谢仙道相助!祈求仙道不要再四处奔波了,就留下来吧!让我们侍候您,给您养老送终吧!”那邋遢道人哈哈一笑,指着远处说:“我就住在金台观!以后,你们要想看我,就到那里去找我。” 过了些日子,王孝把新房子布置好后,就带着全家人去金台观拜谢张三丰。进入金台观后,一位道长听了他们的来意说:“哦,你们来看师父啊!我领你们去。”王孝一家人跟着道长来到三丰洞前,只见那道长指着洞门说:“师父就在里面,你们进去吧。”全家人入内一看,眼前的张三丰塑像与前些日见到的邋遢仙道分明是一个人,仪容装束分毫不差,连忙顶礼膜拜。 此后,张三丰显灵帮助王孝一家的事情传遍了四面八方,金台观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四、张三丰避诏云游 明朝初年,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修心养性悟道,为当地老百姓行医治病,深受欢迎和爱戴。传说张三丰有个药葫芦非常神奇,哪个乡民得病了,只要找到他门上,他就会取一草投入药葫芦中,煎汤喝后,病就立即痊愈。这些传奇故事传到朝廷后,皇帝认为张三丰一定是练好了长生不老丹,就多次颁诏或派人延请他去京城,他要么婉言谢绝,要么避而不见。 这一天,有人告知张三丰说,又有一拨朝廷派来寻访他的使者快要到宝鸡了,他想了想,然后嘱咐观内众道士说:“若有人来打听我的事,你们就说我云游四方去了,以后也不打算回来了。”张三丰功力深厚,有日行千里、辟谷不食等特异功能。为了躲避来使的纠缠,他就在宝鸡周围一些地区转悠。 张三丰先是到了位于秦陇关山、陕甘接壤处的龙门洞,这是宝鸡地区除了金台观外张三丰逗留最多的地方。当年张三丰之所以下决心抛家入道,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受了一位托名丘处机的道长的感染。他曾经多次上龙门洞寻仙迹、悟真道,留下了许多民间传说,最为感人的便是本书前述《张道和李胡子》。至今在龙门洞建筑群中的八仙楼内,上层供奉东华帝君和八仙,两侧陪祀一边是娄景,另一边就是张三丰。 接着,张三丰从终南山、华山游历后,到了朝邑紫阳山中的灵应观,与主持道长攀谈起来,互相交流、切磋修道心得。临告别时,主持道长恳请他留下笔墨以资纪念,张三丰也没有推辞,沉吟片刻,便在观中墙壁上题诗一首,诗名曰《桥山祈仙台》:“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巍巍凤阕还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浩月古今明。” 接着,张三丰来到了陕南洋县。这时,朝廷派来的使者、礼科给事胡谨遍访名山以求张三丰,追至洋县酆都山时,看见一位圆目大耳、胡须又长又硬又乱的邋遢老道正趺坐在一棵高大的的古柏下闭目养神,不是张三丰是谁?他虽然穿着破烂,但气色甚好,面膛红润,似乎没有听见有人来了。但是,当胡谨一行眼看就走道他跟前时,他却突然不见了。据说当天夜间,张三丰已经回到了宝鸡金台观。至今,在酆都山张三丰当年趺坐过的古柏下,不生蝼蚁。 胡谨一行人听说张三丰回到了金台观,就日夜兼程追回去了。眼看皇帝的使者有进入宝鸡城里,张三丰又抬腿出了门。这次他到了巴岳山,在这里小住了几天。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山上转悠时,栽种了松树、五星杉作为纪念,还遗留了一扇、一砚、一竹杖。明朝有个尚书叫张佳允,游览巴岳山后曾赋诗曰:“洞门好问双玉童,汝师可是张三丰?道窝仙去丹灶冷,竹杖生苔叹遗纵。”在今天紫云庵后的悬崖陡峭处,有一株老松立于其间,似乎摇摇欲坠,但数百年仍存于此,令人叹为观止。相传此松便是张三丰亲手种植的那刻松树。在山巅香炉峰侧,有五株五星杉罗列,高有千丈,围八、九尺,古干离奇,烟云郁锁,相传是张三丰亲手种植。 离开巴岳山时,张三丰接到徒弟飞鸽传来的消息,说朝廷派来寻找他的使者在宝鸡金台观打了好多次转身,发现实在找不到他,就回京城复命去了。于是,张三丰就立即赶回金台观,继续他的修道事业了。 五、疯子张爷辞世 张三丰在金台观修行时,因为穿着邋遢,言语怪异,人们戏称他为“疯子张爷”,也有人干脆就叫他“疯子张”。张爷不但修行悟道,而且医术精湛,经常给人看病,手到病除。 一天,疯子张爷去金台观附近的村子给一位老人看病,那老者浑身上下皮肤发黑,连白眼仁都变成了黑色,且发着高烧。张爷从包里取出银针,在老者身上相关穴位扎着,不一会儿,只见那老者双脚脚尖流出了许多黑色的脓水。再过了一会儿,脓水流光了,那老者身上的黑色也褪尽了,人也不发烧了。老者及家人对张爷千恩万谢,张爷告辞回观。 张爷正往金台观方向走着,突然,刮来了一阵旋风。他连忙摘下头上的斗笠扣下去,并问那旋风叫什么名字,旋风说:“我叫黑官。”张爷心内一惊,怎么会这么巧?这么一分神,手晃了一下,斗笠留了个缝隙,叫黑官给溜了出来。那黑官在地上找了一块砖头,照张爷头上砸了一砖,然后就慌忙逃走了。张爷回到金台观后一病不起,过了不几天,就与世长辞了。 宝鸡的老百姓为了纪念疯子张爷,就在金台观附近修了一座庙,取名叫“张爷庙”。 六、张三丰神锄定柱 凡来金台观观光的游客都会留意到,在三清殿的殿门两侧檐柱的柱础上,各垫有一块务农用的铁锄板。相传它们是张三丰托梦所赠,垫柱立木,才使大殿得以修成。 据说在乾隆年间,重修金台观。当天立木,但次日梁柱就倒塌了。连续数日,情况均如此,急坏了负责修建工程的绅民和会首人员等。 一天夜里,数日劳累不堪的会首在禅房里打盹,见一鹤发童颜、蓑衣布衲的老道,一手持着九节神鞭,一手托着乌黑发亮的东西,向自己走来,和蔼地说:“我在宝鸡住了多年,深知此地民风淳厚,乐善好施,心里十分感动,为了答谢众乡亲,特地送来神铁两块。请明日立木,将它们置于基础上,巩固基础,大殿就稳固如山了,老道我才能安心。”会首惊醒,知道自己在做梦,但手里分明拿着两块铁锄板。立即将此事告知绅民及各位工匠,众人欢欣雀跃。大家依张三丰托梦所教,如法立基础,果然顺利,三清殿修葺而成,坚固巍然。 后来,人们发觉供奉在飞升洞中张三丰所遗蓑衣、布衲、藤杖均在,只是耕耘用的两把锄头只留下木柄,而铁锄板却不在了。众人方知,定柱神锄是张三丰用过的铁锄板。以后,三清殿虽然多次维修,但基础稳固,人们传说是因为这两块铁锄板一直垫在檐柱下的缘故。 七、枯梅重生传佳话 早先,在宝鸡通往麟游的山路边,有一家小客栈,主人姓马,为人忠厚实诚,做买卖仁义厚道,很有口碑。在客栈院子里,有株梅树桩子,形态古怪,苍老干枯,既不知它是何年所栽,也闹不清它是何时枯朽的。 一天,客栈来了位张姓道人,破斗笠,破道袍,邋遢不已。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店里,唤店主下碗面。待店家把面端上时,他却说:“算了,这面没有煮熟,我不吃了,就给这株枯死梅树吃吧,也让他享受一回。”说着,就把面泼在了梅树枝梢上,然后付了帐,摇摇摆摆走了。第二天早晨,店主起床后,发现枯死的梅树二度开花,枝杈呈现出“丰”字形状,又惊又喜,方知昨日那道长就是神仙张三丰。 枯死梅树重活,这个事情不径而走,引来了无数参观者,马家客栈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店主经常用冷面汤浇灌梅树,至今这株梅树仍然枝繁叶茂,岁岁开花,花满枝头。 八、张三丰瓜皮书唐诗 金台观地扼西秦,为古丝路、古蜀道之要冲。张三丰在金台观寓居多年,声名远扬,其龙蛇体唐人诗碑则至神、至绝、至秘,引人入胜。但他神龙见首不见尾,乡民们多数人不识其真面貌,更别说目睹真人挥墨疾书了。因此,其诗碑之书体除了文人墨客尚能辩识,乡民大多无从分辩,于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地流传最广的,就是“张三丰瓜皮书唐诗”了。该诗出自唐时何人,无从考证,也不为时人所看重。但张三丰瓜皮书,却越传越广,可见人们对张三丰崇拜的程度。 相传,在一年夏天,酷热难耐,奇闷无比,张三丰和金台观的道士在玉米田里锄草,汗如雨滴。这时,几个牵着骡子去城里做买卖的乡民从陵塬上下来,骡子背上驮着西瓜。他们走到道士们身边的树下,停住休息。当时,道士们正口渴难当,就挑了几个西瓜解渴。因为平日长来长往,农夫们同观内道士都很熟,所以一边切瓜,一边拉家常。其中一位农夫见张三丰用吃完的瓜皮在地上描划,灵机一动,对他说:“久闻道长擅长丹青,家父甚为仰慕。今我家新建一居,想请道长书一中堂张挂,不知道长允否?”张三丰欣然答应。那农夫就将一匹白布从驮筐上取下,说:“没准备麻纸,就请在此布上书写。”张三丰待众人将布铺好,把支在地边上烧水的铁锅反扣在地,顺手拿起瓜皮,沾着锅灰,在布上挥洒狂书。在农夫和道士们的一片惊讶声中,一幅丈余长的草书唐诗顷刻便成。诗曰: 仙境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此霄同; 细看山下云深处,信有人间路不通。 泉引藕花来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 求名心在闲难遣,明日马蹄尘土中。 后来,张三丰云游传道再未返宝鸡,乡民们思念三丰仙师恩德,将其为农夫所作书帛描摹,请人精镌,始有今日之“瓜皮书”碑。 九、张三丰与三眼泉
很久以前,宝鸡地区的金大堡、蟠龙村、窑庄村吃水特别困难,全靠下雨时接水存窖,或者到山下的河里去拉水。雨水接来存放久了很不卫生,而山路坎坷难走,拉水也不方便。有时为了拉水,牲口和人不知摔倒多少回,到家发现所拉的水在路上已洒了一大半。所以,吃水难使这里的人们受尽了熬煎。 一天,有人带回来一个消息,说金台观来了个叫张三丰的老道,法力无边,还乐于助人,而且专爱帮穷人。于是,乡人们便结伴来找张三丰,央求他:“张爷,人们都说您是活神仙,您就帮我们解决一下吃水问题吧。”张三丰到蟠龙山上转了一圈,应承说:“这样吧,你们把三个村子的牛全部集中起来,我负责给你们把水拉上去。”天一黑,张三丰就赶着群牛往蟠龙山上拉水,希望能在天亮前赶到山顶。但是,由于坡陡路滑,牛拉得非常吃力,个个累得汗水淋淋,速度很慢。第二天四、五更,才拉到半山腰。天明时,牛累得一点也走不动了,纷纷瘫软地倒了下来。张三丰只好放弃,感叹地说:“唉!这是天意呀!只能如此了。”张三丰为什么会发感慨呢?因为金大堡在山脚,蟠龙村和窑庄村在山顶,而这次只把水拉到半山腰,那么,金大堡人吃水必须上山,而蟠龙村人和窑庄村人吃水则要下到半山腰,结果不是那么理想。如果天下雨或下雪,道路泥泞滑溜,一不小心,就有滑下山坡去的危险。 从此,在蟠龙山的半中腰上出现了三眼泉。无论如何,这三个村子的人们吃水比以前方便多了。村民们提起张爷,就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十、张三丰悬灯引路 据老辈人讲,过去在金台观玉皇阁楼上的廊檐下,悬挂着一盏红纱灯笼。每天日落之时,观里的道士就会把它点亮,从不间断。说起来呢,这里有个典故,而且还与张三丰有关呢。 在清朝初年,陕西凤翔府有一位做小买卖的少年,名叫张存孝。这一次,他准备去成都贩卖杂货。由于长途跋涉,日晒雨淋,风餐露宿,加上水土不服,小伙子浑身生出了疱疹,头昏沉沉的,到了绵阳就再也走不动了,只得暂时留下治病。过了些时日,疱疹治好了,却闹起了肚子,上吐下泻,浑身乏力,数月不见好转,只好将杂货、骡子等卖掉,换钱治病。一年以后,才完全康复,但已经是身无分文了,只能给人帮工。 一天,张存孝在绵阳城外帮人家劈竹篦。他一边干活,一边望着北方的天空,遥想着孤苦伶仃的母亲,不知自己今生能否回到慈母身边尽孝。就这么想着、想着,越想越悲苦,不由得流下伤心的泪水。 这时,来了一位满头银发、身穿破道袍却红光满面、目光清亮的老道,正准备向主人讨水喝,一扭头看见小伙子伤心落泪的情景,就问道:“年轻人,看你的装束不像本地人,怎么到了此地呢?又为何伤心流泪?” 张存孝见道人发问,看着老人慈祥关切的目光,就将自己怎么出门做小本买卖、怎么生病滞留在此以致现在没有盘缠回家之事一一相告,伤心难过地说:“我爹很早就去世了,是我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拉扯大。我家里很穷,我娘为了让我成人,平日里忍饥挨饿,省吃俭用,非常辛苦。三年前,我想做点小生意赚钱,好养家糊口,孝敬老娘,不料身体单薄,得了重病,滞留在此地回不了家,同家里也断了音信,不知道我老娘现在怎么样了,心里实在挂念。只要能回到家中,今生今世陪伴老娘,再也不分开了。” 那老道士听罢,觉得小伙子孝心可嘉,就劝慰他说:“难得你如此孝顺!我也是从凤翔府来的,正准备回去呢。你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和我结伴,咱们一路上化缘回去,也有个照应。”张存孝听了十分高兴,表示愿意同行。他请求说:“可否请道长等我一天?”道士问他原因,他说:“我在此地住了三年,这里的乡亲们对我特别好,立即走的话,我心中不安,所以想挨家挨户去辞行,然后与道长一起上路。”老道闻听此话,特别欣喜,对他说:“年轻人,有良心,好后生!向大家辞行,确实应当。刚好我还有点事情需要料理,明日一早你我二人在城外北山的道观会合。”张存孝说:“我天天劳动,从不玩耍,没有去过那道观。如果天黑路远,我如何找得到呢?”老道想了想,说:“这样吧,我在观上高悬一盏红灯,你只要朝着红灯方向走,就能找到。” 向绵阳乡亲拜谢辞行后,天色已晚。张存孝心里着急,一刻也未停,就向城外北山奔去。深夜,四周非常静谧,路也坎坷不平。小伙子思念娘亲,抬头看见远处一盏红灯,知道那是道长在为自己指引方向,就一路上跌跌撞撞地奔跑着,终于跑到了北山的道观门前。这时,离与道长约好的时间还有一阵子,张存孝松了一口气。望着气势巍峨的道观,看着高悬着的红灯,他举起手,刚要敲开观门,转念一想:“人家睡得正香,我这时敲门岂不是惊了道长!天就快亮了,不如就在此等候。”他坐在门礅上等着,因为太过劳累,等着、等着就睡着了。似乎是在梦里,他看见那个道长引来了自己的娘亲,他一头扑进老娘的怀里,母子二人紧紧地抱在一起,痛哭失声,倾诉着分离的痛苦和思念的熬煎。 就在张存孝梦中与老娘相会之际,突然闻听“快起来!快起来!”的喊声,他急忙睁开眼睛,见一位手拿扫把的小道士正在冲自己喊着:“快起来!这里是道家仙境,你怎么可以随便横卧呢!”请他离开。张存孝赶紧起身,解释说:“小道长,昨天有一位道风仙骨的老道长与我约好在此会合,今天一同前往宝鸡。”谁知小道士听了反二说道:“你这个人真奇怪!怎么说话颠三倒四的!莫非还没睡醒?连你自己在什么地方也搞不清楚。莫名其妙!”两人正在争执着,从观里出来一位年长的道士,小道士说:“我们住持来了,你同住持说吧。”张存孝连忙把自己着几年的遭遇和昨日与老道相约返乡之事向住持详细说明。住持抬头望见高悬在玉皇阁上的大红灯笼,觉得十分惊讶:“我并没有命人悬挂此灯呀!哦,定是三丰仙人所为。”再看张存孝忠厚老实,而且风尘仆仆,心中立即明白了,大为叹服三丰仙人的道行。住持对张存孝说:“这里便是金台观,你已经到宝鸡了。你说的那个道长也已到了观内,你随我一起去见他。” 张存孝被住持引到金台观内的三丰洞中,发现正中端坐的仙人正是昨日那老道,心里惊讶无比。只见那道长双履沾满雨露和泥土,似乎是长途跋涉刚回来。张存孝慌忙焚香行礼,跪拜不已,感谢道长引路恩德。 回到凤翔,张存孝见到老母,述说张三丰悬灯引路使自己得以回家的大恩大德,乡亲们既为张三丰悬灯引路的善举所欢呼,也为张存孝的孝心所感动。 此后,金台观玉皇阁上的那盏大红灯笼一直悬挂了几百年。 十一、坐芦席去平凉看戏 张三丰在金台观修行时,与当地人相处甚好。有天晚上,几个小伙子因夏天天气太热,睡不着觉,就来金台观玩耍、闲谈。其中一个年轻人说:“听家里长辈说,我们祖上是甘肃平凉人,可我长这么大了,还没去过平凉,不知道平凉是个什么样儿。” 张三丰听他这么说,便问他:“那你想不想去平凉看看?” 小伙子回答:“当然想了。可是四百里路呢,去一趟很不方便呀!” 张三丰说:“要想去的话,也不算难。”说着,站起身,去窑洞拿了张芦席出来,然后,将芦席卷成筒子,把耳朵凑近芦席筒的一头,仔细听着,过了一会儿,对在场的人说:“今天平凉在唱大戏,戏名是《五家坡》。那儿人来人往的,特别地热闹。”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觉得这老道士真逗,开玩笑还开得神乎其神、像模像样的,没人信他的话。 张三丰见状,说:“你们不相信?那好,自己来试一试。”几个小伙子就都把耳朵凑在芦席的一头,果真听见另一头热闹无比,梆子声叮叮咣咣,胡琴声吱吱噜噜,唱戏声清脆悦耳,真的在演戏。 张三丰问:“你们想去看戏吗?” 大家都说,想去是想去,但那是白想,因为路途太遥远了。张三丰就说:“我可以带你们去,但有个条件,你们得听我的话,我说啥你们都得照办。” “没问题!我们听你的。什么时候去呢?” 张三丰边回答说马上去,边把芦席筒子拿起来捏得大大的,使大家都能钻进去,然后叫众人把眼睛闭上。等他让睁开眼睛时,大家钻出芦席筒,一看,已经站在平凉的戏台下面了。这时,张三丰收起芦席筒,叮咛说:“看戏吧,但千万不可乱走,走丢了不好找。戏一演完,咱们就回去。” 看完戏,张三丰把人数查了一下,一个也不缺,便把大家领到平凉城北的河边。当时,正在发洪水,河里水位很高,而且波涛汹涌,众人十分害怕。张三丰说:“不用怕,照我的话做就行了。”他命大家闭上眼睛,与他一起喊一二,边喊边往河里跳。大家照办,等睁开眼睛时,已经回到了金台观门前。 正当大家兴高采烈地议论刚才的经历时,突然发现缺了一个人。原来,是一个娇生惯养得富家娃,在河边见到河水浪涛滚滚,心里十分害怕和紧张,他也闭上眼睛,可别人都喊了一二跳了后,他却没敢跳,待他睁开眼睛时,别人都不见了。没办法,只好走回来。但身上没带钱,只得边乞讨边往回走,五六天后才回到家。 十二、一枚神奇的谷穗 夏季的一天,金台观附近的一家农户种了一亩地的谷子,因为忙不过来,就请张三丰来帮忙间苗。 等到中午时,那家的大嫂去地里给张三丰送饭,看见一亩谷苗被他拔得只剩下了几棵了,他还没有住手,急得大嫂眼泪汪汪,大喊了一声:“快住手!” 张三丰似乎被这一声喊吓了一跳,恍然间如梦初醒,看着大嫂,一搔头皮,不好意思地说:“呦,只剩一棵了。” 大嫂难过极了,说:“这可怎么办呀!只能喝西北风了。” 张三丰安慰大嫂说:“不要紧。你只要把这一棵务好就行了。等秋收时,我来给你碾。” 秋收时,张三丰让那家农民把仅存的一棵谷穗拔下来,放在场子上,然后,把牲口套上,看见农户夫妇还在场子里,就非常严肃地请他们回家去。夫妇二人担心张三丰诓骗自己,想看个究竟,不肯走开。张三丰说:“那可不行,你们不能看,哪怕是一眼也不行。看了,一棵谷子都碾不出来了。” 无奈,他们只好回去了。在家里等呀等呀,等了整整一天,仍然不见张三丰收工,只听见吱扭吱扭的碾场声。到底能不能碾出谷子呢?农户夫妇在家实在坐不住了,就悄悄地跑到场子边上,这么一看,大吃一惊,只见那棵谷穗还放在场子里,而张三丰则牵着牲口拉着碌碡,在谷穗上来回碾着,谷粒就不停地象流水一样哗啦哗啦地从碌碡的轴窝里流出来,就这样流呀流,在地上铺了好厚的一层。夫妇二人忘了张三丰叮咛的话,惊讶地叫了起来。说时迟那时快,碌碡立即停了下来,谷粒也不再向外流了。张三丰伸了伸腰,活动了一下手脚,微笑着对他们说:“好了,你们来了,我也该回了。你们赶快把谷子装运回家吧。”言罢,头也不回地摇摇摆摆地走了。 夫妇二人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连声惊叹:“神了!神了!简直太神了!我们遇上神仙了!”他们把谷子往家里装运,一直到深夜才忙完。再一看,自家所有能装东西的家什里,全装满了谷子,够全家人吃上好几年的。 慢慢地,附近的人们就互相传说着金台观张爷会法术的神奇故事。 十三、日行千里和分身术 宝鸡民间传说,有一年夏收之际,张三丰把麦子晾晒在场里后,就去四川云游。中午时,黑云滚滚,眼看雷雨将至,人们边收拾边替张三丰着急。就在大家心急如焚之时,张三丰却从四川赶回来收场了。从此,张三丰“一日能行千里”的神话就传开了。 有一年夏收时,金台观附近农民忙不过来,就纷纷去请张三丰帮忙割麦。张三丰古道热肠,乐于助人,有求必应。不论谁来,他都对人家说:“好的,没问题。你把镰刀放下先走,我随后就到。”就这样,一个上午全村先后有二十多人来求他帮忙,他的答复一模一样。 中午,家家都给张三丰到地里送饭。路上,人们碰见了,互相打招呼,问:“你给谁送饭呢?”回答说:“张爷帮我家割麦那,我去给他送饭。”对方听了很奇怪,说:“不对呀!张爷答应给我割麦了呀。怎么会去你家地里割麦呢?”其他人听了都心存疑惑,因为张爷都答应他们了,难道张爷会骗大家吗?于是,大家都放快了脚步,急着去地里看个究竟。等走到地里时,发现每个人的地里都有一个张爷在割麦。 于是,张爷是个活神仙,他会分身术的神话传播开来。 十四、古槐树复活了 话说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修道期间,时不时就外出云游去了。这一年,他安顿好金台观内日常事务后,就信步来到了舞阳,刚巧碰上了干柴庙三月十八日庙会。 张三丰漫步在庙会上,听有人说起了关于这庙会的典故来历。据说这干柴庙是个古庙,庙门前有一颗大槐树,三四个人都合抱不住。当年的主持道士看到古庙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随时都会发生坍塌危险,就化缘进行了翻修,谁知在三月十八日正午时分竣工时,那古庙却腾空而起,一下子上了天,钻进白云中没有了踪影,只留下那棵古老的大槐树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有个古庙。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古庙升天,就合资在原古庙遗址上重新盖了座庙。但是,从古庙升天之时起,那棵老槐树再也没有发芽。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老槐树逐渐变成了一根干柴,令人惋惜不已,大家就给这座庙起名叫“干柴庙”。以后,每年三月十八日,人们都来干柴庙烧香朝拜,逐渐演变成了庙会。 听了这个典故后,张三丰就围着那棵干柴似的老槐树转起圈子来。只见他边转着步子,边高声叫喊道:“槐树哥啊,醒醒吧!快醒来吧!”就这样,当他转过了几圈后,老槐树居然慢慢直起腰、抬起头,树干上也出现了点点绿芽。人们眼见奇迹出现了,纷纷围住了张三丰,请他留在干柴庙修道。张三丰连忙称谢,推辞说:“我的弟子们还留在宝鸡金台观,我得赶紧回去了!”话音刚落,就从众人眼前消失了。 (本文作者 韩树林、杜法静、魏科超、刘柯利,其中韩树林系明史学会会员、张献忠研究会会长,杜法静道长系陕西省道协副会长、宝鸡市道协会长、宝鸡市老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魏科超系张献忠研究会会员、宝鸡市老子研究会顾问 ,刘柯利系张献忠研究会会员、宝鸡市老子研究会副会长,本文由朱玉林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