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总书记在1993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的第二部分《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中,谈到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他说:“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好,目的都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如果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就会发生冲突。这种适应,并不是要求宗教信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同时,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的宗教制度和宗教教条,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1]
本文试就道教义理规范中的“积极因素”作一点探讨,即对什么是辨认“积极因素”的准则、什么是道教义理规范中的“积极因素”、如何利用与发扬这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谈一点浅见。
一、辨认“积极因素”的准则
道教形成于东汉,传承近两千年来,以神仙信仰为主干,在一个深邃而又广泛含意的“道”字的涵盖下,摄取了大量我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与古代方技的因素。在当今我国社会制度已发生根本变革,科学昌明、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对道教义理规范的内涵进行抉择性质地具体鉴别,便不能不有一个科学的、求实的、与新时代文明相适应的准则。大凡道教信徒中的守旧者,皆固执于道教义理规范中“神启说”的信念,认为一切皆“三清尊神”所降授或“祖师”所制定,都是神圣的、优良的;否则便是不虔诚,甚至目为是对神明的亵渎。大凡社会上对道教义理规范抱轻蔑态度的人,则认为道教内涵杂而多端,近乎妖妄,是社会安定与发展的消极因素,只应批判,促其尽快消亡。认为不这样便是背离时代先进思想。很明显,这两种认识与态度皆有所偏颇,因为都是脱离现实国情与道教实情的。惟有依据我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道教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与国际影响的实情,依据新中国建立以来道教界一贯保持了与党和政府风雨同舟的政治表现实情,从全民根本利益与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出发,审视道教义理规范中可能对社会产生的正负影响,以择瑜抉瑕,认同其可以继续弘扬的“积极因素”和应予改革的“滞后因素”。既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又必须实事求是。这个鉴别准则,便只能是国家宪法、法律及国务院颁布的依法对宗教进行管理的法规,其原则精神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要求,便精辟、集中地体现在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即“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落实到行动上,便是:宗教(包括道教)必须以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2 ]
二、对道教义理、规范主体思想结构的剖析
道教经书甚多,明代刊行的《道藏》便有5485卷,明代以后陆续出现的经书亦略有数千卷(近人汇编有《藏外道书》)。卷帙浩繁,内容包罗万象,揆叙万类,诸如义理哲言、科仪规范、灵符神咒、修养方术等。而要对其义理规范进行清晰明辨,则务必先进行一番大致的梳理、归纳,使能对其主体纲要有所了解、把握。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古往今来,议论颇多,见仁见智,各从其志。现对道教义理的主体思想结构,作简要剖析如下:
(一)道教的根本信仰为“道”。它既是根本的信仰,也是其教理教义的思想中心。一切理论、修养、规范、科仪皆围绕这个思想中心运作,即阐发、延伸、融摄。一切道经道书,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论证“道”的永恒常在与创造、支配宇宙一切的无限权威和力量。一切运作、行持,皆以尊道、循道、法道、证道、与道合一为圭旨。道教的信仰与文化体系,就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而“道”这个字,从文字解释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有多种含义的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运用得十分广泛。道教思想,渊源于我国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战国时代的方仙信仰,汉代的黄老道。它所说的“道”,除具有本原、运化规律、理念、道路、方技等意外,更具有灵性、悟性、善性、神性、阴阳变化、五行生克等宗教性含意。道教崇仰的“道”,信者认为外能创造、支配宇宙一切,维护宇宙和谐与人世社会安宁;内则能主导人的心性、形体的安适和康健。
(二)在“道”的统摄之下,道教教理教义中较具有学术思想性的内容,可梳理出四大支干,一曰重生,二曰重和,三曰重德,四曰重术。重生即重在阐发和论证“生”与“道”的关系。“仙道贵生”,生道相依相守,有道则生,失道则死,生道合一,则长生久视;重生轻死,务生为乐;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更主生态平衡,珍视一切动植物生命。重和即阐发和论证“道法自然”则宇宙和谐。反对战争,反对以强凌弱,使社会安宁;内求阴阳调和,则体安人寿;处世“和光同尘”,则谦虚受益,自然和谐,社会和平,世人泰和,无水旱虫兵疫之灾,是人类幸福、社会发展的关键。重德即阐发和论证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与人之间和善相处的纲纪。修养道德既是作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修证成仙的阶梯,劝善规过,勉人为善,功德圆满,必获吉庆;善恶报应,如影随行,天道承负,无可逃慝;醮仪祭祀,解厄度亡;慈心于物,济世利民;地狱五道,警人为恶;清规戒律,严谨修持;功过宝典,检束自律;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天有司过之神,世有惩恶之刑,不履邪径,不欺暗室。重术即道教素重养生延命,重视性命双修之方法与众术,有“道”无“术”不行之说,亦即信行方术是修道的途径。诸如内外丹道,诸种气法,动静功夫,道医疗病,养性延命,以及形形色色的星相占验数术。
以上四大思想观念,是道教义理规范的四大基点。
(三)道教信行的理想,有入世与出世之别。世俗的理想则是用道教入世法教化世人,使其遏恶扬善,为有道德正信之善人,大家和平友善相处,共建共居于太平国土,有圣贤治理国事,人各劳作食其精力,天下无水旱兵虫疫之灾,人寿年丰,太平安乐。其宗教性的出世理想,则是用道教的出世法,引导和感悟有善性者修行长生久视之道,得道成仙人,肉体飞升或精神升玄,进入神仙极乐之境。总的来说,道教信行的理想是两种人格和两种境界。道教认为,善人是修仙的基础和新的起点,登仙是善人最美好前景与归宿,两者是相联系的、一致的,前者是基础阶段,后者为超越阶段,也可说前者为世俗同尘阶段,后者为超脱尘俗阶段。
上述一个中心,四大基本要点,两种理想追求,可以说是道教义理规范的主体思想结构。
三、道教义理、规范中的“积极因素”
对于一种社会事物的内在因素,要鉴别瑕瑜,不能是靠主观好恶认定,只能客观地依据其具体的实质内容,衡其历史作用、文明程度及现实社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