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宣誓连任后的发言中,引用太上道祖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表示要将这一先贤的智慧应用到工作中,与各国一起共同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受西方文化中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至上等思想所误导,人类为了追求自己过上侈靡的生活。利用高科技无限度地向自然界榨取一切。对人们这种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太上道祖从二千年前就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警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矣。”道祖看到人们在欲望的诱惑下,对物质与财富的渴求,变得越来越疯狂,越来越贪得无厌。结果,许多小国的国君因贪欲而灭国,许多士大夫因贪欲而家破人亡。所以,道祖发出了严厉的警告,教导人们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中要懂得知足者常乐。要懂得“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天之道”是指宇宙的本质即是生生不息、和谐有序的生命动态过程。道教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界万物各有自己的生命轨迹,鹰翔于天而鸡飞不过丈,虎啸于林而兔伏于丘,鱼潜于水而螺伏于田。(《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这是因为天生万物,所予以禀性天赋不同,形成了大自然中生物各有不同的生活习性,生灭各顺自然之道,形成了和谐的生物链。
大自然中那四季不同的花卉,因为有了阳光照耀,雨露的滋润,绿叶的衬托,才显得娇媚鲜嫩。而不同季节各有鲜花迸发,那也是禀赋不同所致。所以,广阔无垠的大地,因为日月交辉,四季分明。有了万物的繁衍,生长衰老亡,荣枯俱有时,才显得和谐和温馨。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故道教主张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要向大地学习,要向天道学习。要爱护自然,要呵护自然,决不能残虐自然,破坏自然。在浩翰的宇宙星空面前,要常怀虔诚、敬畏、感恩之心,这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
当今社会,随着反腐斗争的深入开展,一些贪官污吏落入法网。有些不明天道的不法商人,不顾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对自然资源开展无限制的掠夺。比如;砍伐大片森林,使绿洲变沙洲。野蛮地无规划的开采各种矿物,使青山绿水变荒山污水。为了满足自己的口欲或受经济利益驱使,大量野生动物惨遭杀戮,成为人们餐桌上“美味佳肴”,结果是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种毫无节制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穷的灾害。生态严重失衡的恶果,已经造成了地球上资源匮乏,不知名的病毒肆无忌惮的传染人类。造成了科技超发达,疾病超猖狂;科技超发达,天灾人祸逐年递增。因此,人类已经为自己疯狂的行为付出了惨痛代价。但究其根源,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道理,往日身居职位时对权力、金钱、美色“可欲”、“不知足”、“欲得”而导致今朝身陷囹圄、身败名裂。所以,今天我们重温圣人道祖的教诲,应该对世人有所震撼和醒悟。
道祖教导我们“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管处于什么地位,不管你是处庙堂之高代君牧民,还是君子固穷,都应该保持节俭,爱惜万物;都要做到安贫乐道,不失节操。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而“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思想更是道教处世、养生的主要理念。这里“治人”一是指治理自己身心,是讲我们处世为人要懂得“啬”惜自己的生命,常葆精神。日常生活中通过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情操。做到节俭、知止、知足、不争,处于至朴无邪的童真状态,进一步就可达到“返朴归真”的至善境界;二是指治理百姓,不管你是高座庙堂的君主或是贵族士大夫,总之,要积德惜福,与人相处要和谐,更要“啬”惜百姓,为官一方,就要造福一方。
“事天”,是指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在道祖生活的西周,不管你是君王百姓,吃饭是头等大事。所以说民以食为天,如果不重视自然,不尊重自然,反而破坏自然环境。那么天灾人祸就会发生,就会亡国亡族。如果生活在战祸灾荒中,个人的生命朝夕不保,就谈不上有清静之地让我们修心养性。西周社会以“治人事天,莫若啬”、“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思想为支柱而制定了一整套生活守则。所以,作为个人修养或治理天下,没有比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更重要了。只有做到“治人事天,莫若啬”,才会有安定和谐的生活。
总之,道祖所说的“啬”就是要求人们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啬”,“啬”就是节俭,节俭是“啬”字的泛解,绝不是吝啬、小气之意,而是节俭的美德。就是惜福积德的意思,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道祖十分重视“啬”德。根据“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思想,现代社会应大力提倡与宣传“利而不害——道教的慈爱精神”。那么,什么是“利而不害-——道教的慈爱精神”呢?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去甚,去奢,去泰。”不能贪图享受,应该除去生活中的奢侈浮华,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还要耐得住寂寞,这样才是“利而不害——道教的慈爱精神”。道祖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要保持“自然俭朴”的生活,就必须拥有这无形的却能让我们受用终生的“三宝”。
“三宝”的第一种“宝”叫慈。作为道教徒在日常修学生活中,要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是讲没有污染的爱,那个人与我虽然无缘无故,没有血缘关系。而我却能爱他,盼望他活得快乐,祝福他平安吉祥。而“同体大悲”就是讲我和他人非亲非故,但见他苦我也感到苦,见他痛我也痛。苦在他身,犹在我心。伤在他身,痛在我心的慈怀。
第二种宝叫“俭”。有句话叫“勤俭朴素”,勤是勤劳,俭是节俭。我们平时努力工作,创造财富虽然能增加收入,但还要懂得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才能积聚财富。一个人如果只知赚钱而不知节俭,那么他的一生就不会有休闲的日子,弄得不好会寅吃卯粮,到死依然身无分文。所以节俭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我们应该长期养成节俭作风,日常生活精打细算,省食俭用,这样生活中碰到困难就有了资金解决问题,不要去求人了,古人讲:事不求人品自高。有些中老年人,宁可穿破旧衣衫,吃粗饭淡菜,勤勤俭俭,积少成多,当有邻居或亲友碰到灾难,他们会无私的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如果他们平时不节俭,就算有善心也帮上忙,所以勤劳节约是慈善的基础。
第三种宝叫“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让”,就是谦虚、不争。“让”,我无为,让你先有所作为。现代的流行话就是讲;做人要“低调”。所以,老子特别强调“无为”的不争、谦让之德。也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
那什么是“无为”之德呢。道祖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是讲日常生活、工作中,加强学习,使我们的善知识每天增加一点点,就是讲一天比一天进步。“为道日损,”把我们多生累劫的不良习惯每天改变一点点,改变不良习惯一点点,就是向道靠近一点点。“损之又损,”实际上是指修道人不断的自我反省体察,修改错误的思想观念、不良的生活习惯,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样日积月累,不良习惯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界。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无为而无不为”,这时就“返璞归真”成为有道德的人。
“利而不害”是《道德经》的重要命题,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但愿大家共同努力,生活、工作中,处事为人能节俭、知止、知足、不争。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互相照顾,互相谦让。能做到“去甚,去奢,去泰。以“利而不害”这一理念去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自然关系。
(王崇坤 杭州抱朴道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