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法天之则 贵道之真 ——道在追寻生命之真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南华真人庄子曾将人生比喻为“白驹过隙”。他说:“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也就是说,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如同骏马飞驰过缝隙一般,不过片刻的功夫罢了。“白驹过隙”的比喻,让人深感“人生短暂”。很多人常常还未能体味到生的快乐,就为病痛衰老等不幸所困惑,还未来得及思索清楚生命的意义,就挥手与这个世界告别了。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宗教与哲学都在探究生命的本源、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归宿,以完善人生,升华生命。有中国学者曾将儒道释三教概括为“儒家进德、道家葆真、释家净心”。释家强调出世间的修行,着眼于引导大众走向彼岸世界;儒家强调生活伦理的关注,落脚于理顺人伦纲常秩序;道教则始终强调返朴归真,从而达到与道合一。贯穿其中的就是对生命之真的追求,突出强调就是贵生,返朴与合道,这也是道教真精神的一种体现。

一、贵生以尊重生命

宗教伴随着人类对生命的思考而兴起,道教就是一个高度重视生命的宗教。卢国龙先生曾说:道家发天道明自然,发展文化的思路是由天至人,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的基础。由此,就对于生命的态度而言,道教虽然倡导返朴归真、少私寡欲,但却从不阻碍人们对于长生的向往,它倡导的是“重生贵生”,认为人的生命最为宝贵。在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度人经》中就郑重提出了“仙道贵生”主张。祖天师张道陵也曾在《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并强调人当“学生之道”。以生命的展现为道的体现,以修学生生之道作为修道的根本宗旨。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则说:“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有水”。生是人之为人的基础,人若失去了生命,一切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而让生命充满意义的就是道,道像水一样滋润着生命。其中不仅表达了崇尚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更强调了生命自然的条件,就像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的,所谓“生”,既不能没有水,也不能没有空气和阳光,还有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   

由此可知,人的生命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与自然界各种物种息息相通的一个整体。所以人要贵生就要维护大自然各种生命的繁衍与生息,也就是不仅要尊重人的生命,还要尊重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因此,道教对生命的尊重还体现在反对无限度地戕害其他物种,而是主张以物种的多少来论富有与贫穷。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说:圣人“以教天下之人,助天生物,助地养形”,普天之下,各种品类都得到生长,才是真正的富有。因此,上皇(时期)道气化生,有一万二千个物种(此处是泛指)都生存繁衍,才是富足。中皇(时期)道气稍有减少,化生出来的物种不足一万二干种,就叫小贫。下皇(时期)道气比中皇时期还要少,化生出来的物种更少,就叫大贫。如果皇气遮断,瑞应不降,善物不生,就是极下贫。对一个国君来说,能使万物备足的,才是真正的富国;如果天地万物有一半都受到伤害,就是国运衰败之兆。道教这种以物种备足程度衡量国家富有状况的观念,既体现了道教对生命的高度尊重,也是对当今生态伦理学的一大独特贡献。

贵生就是要保持人的生命活力,道书说“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贵生就是要乐生,乐生就是要保持生命具有活力。因此,道教注重“养生”,即养育人体内的生生之气。司马承祯把养生归结为“养气存形”与“坐忘合道”二部分。气是人体构成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要健康长寿,就要重视保气、养气。而气与形,又是一对须臾不可分离的合体,一切形体都是元气的凝聚状态,没有形,气则无所依靠,没有气,形也只不过是个空壳子而已。这个养气存形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生命遵循大道的过程。“坐忘”是司马承祯养生理论最核心的部分。坐忘,不只是忘了周遭的一切,并且要忘记自身眼前的私利。生活在凡尘俗世的人,往往会被名利物器所困扰,对于隐而不见的大道则日益远离,因此“坐忘”所要达到的就是“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一种境界,唯此人的生命才会更加鲜活、更有质量,人的快乐也不是来自于高官厚禄、锦衣玉食,而是那种最本真的生命所带来的生存之乐。

二、修真以朴实生命

所谓修真就是修道,修道就是要“葆性命之真”,而“葆性命之真”是道家始终如一的追求,而求真葆真关键则在抱朴,也就要保持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在《道德经》中,“朴”这个字很得厚爱,共有六个章节中对它进行了描述。比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复归于朴”,“我无欲而民自朴”等等,“朴”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的原始状态,即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之时,简单而纯粹、质朴而不矫揉的状态,就像天真的孩童,心灵纯净如一张白纸,这是天然的状态,是接近于道的。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各种利益的诱惑,人们的心性越来越复杂,不仅丧失了原本的天真,还将心灵蒙上了私欲的尘垢,这样不仅背离了大道,也给自己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因此,道教一直强调悟真、修真,最终能悟道成真。

清和真人尹志平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人生下来以后,本来是很纯朴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的、听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他的欲望也慢慢地增加了。……加之现在已经长大的人总是要去教育小孩子,实际上你的教育是把他的本性改变了,因为你不是教他回归本性,更多的是教他其它的东西,事实更多的就是一些增长欲望的东西,这样的话人的纯朴本性就会越来越丢失,最终你的本性就完全没有了。”也就是说,人已经被外物所改变了,被外部的东西改变了,已经不纯朴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终日忙碌的商人偶然路过湖边,见到一个人悠闲地坐在那里钓鱼,就前去问他,看你正当壮年,怎么不去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反而坐在这里浪费时间呢。这人反问他,那么你奋斗是为什么?商人说,我要挣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安乐的日子。那人又问,然后呢。商人说,然后我就在乡间买个别墅,可以坐在湖边悠闲地钓鱼......那人说,这不就是我现在所做的吗?商人哑然......。

现代社会,许多人为了争名逐利损害了健康、丧失了本真,而不知生命的本质在于返朴,在于合道。如《庄子》中说:“天道无为而尊,人道有为而累”。因此,人们效法天道,就应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不要人为地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而具有纯真本性之人则是最强大之人,如张伯端真人所说:“其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焉能伤?虎兕焉能害?”前不久看到韩国总统朴槿惠写的一篇文章,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在谈到中国哲学对她的影响时,她提到了印象最为深刻并在很长时间支撑着她面对困难时的一段话:“最佳的修身之道是不矫揉造作,而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家的无为、无心。”这是她在人生的低谷时期坚信的一段话。我想,道家这种“以自然之性面对一切”的思想对她克服种种困难、顶住各种压力,应该具有强大的支持,她获得的成功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朴实生命就要从简,司马承祯说“简则益生”。也就是说从简而行才能有益于生命。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坐忘论》中则说:“夫人之生也,必营于事物。事物称万,不独委于一人。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识事之所当,不任事之非当。任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弊于形神。身且不安,何能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犹人食有酒肉,衣有罗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此并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从简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一是要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二是要明白什么是无益于生的,才能实现生态的低碳生活;三是要安闲无累,心之所欲要减少。对于如何做到以简处事,孙思邈真人则提出了十二少的方法,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保持了这十二少,即守住了生命生存的根本。由此可见,简单生活即由心灵的虚闲开始,抛弃一切牵绊,让思想自由地飞翔,与“道”同游。日常生活也应是以简易为好,天天美味大餐于身体也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生害,诚如司马真人所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

诚然,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存在,为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合理的欲望也是需要的,在合理的程度上还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人的欲海难填,放纵欲望会产生人们之间的对立与争斗,导致生命与自然的破坏。人类之所以在今日的全球性生态困境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度的贪欲,不知满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感官享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人类欲望炸弹的恶性膨胀,已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局势,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了毁灭性的威胁。

至简才能返朴,返朴才能归于至真。祖天师在立教之初作《老子想尔注》,就要求学道之士“于俗间都无所欲”,“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也强调:“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 道教的“少私寡欲”思想,对于我们确立适度欲求与消费,保持性命之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合道以永恒生命

宇宙之浩渺与人生之短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东坡《前赤壁赋》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期盼生命永恒,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那么,生命的永恒能否实现呢?道教的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使生命回归其源泉,也就是回到“道”中去,做到“生道合一”,就能够实现生命的永恒。

道是宇宙的本原。《道德经》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永恒不变,亘古如斯,故能阅尽宇宙之内无限事物的起始。《南华经》说,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的,能够“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地有变道不变,万物有终道无终。

道的最大特性就是生生不息。《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道无形无象,其见证就是天地间大化流行所体现的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力。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贵为万物之灵,具有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生命永恒的奥秘。这个奥秘就是“与道合真”。《太上老君内观经》说:“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司马承祯《坐忘论》说:“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怀道,形骸以之永固。资薰日久,变质同神,炼形入微,与道冥一。”个体生命与大道就像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一滴水只有回归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个体生命只有回归大道才能永恒不灭。

生命永恒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形神俱妙”,其二是“形逝神存”。司马承祯《坐忘论》说:“虚无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形神俱妙”是最高境界,在道教中要有明师传授心法,要通过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这样的修炼过程,福报巨大,才能最终成功。其次则是精神生命的永恒,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真性”不灭。“真性”就是每个人由道所禀赋的本性,也就是每个人的生命主体。但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七情六欲发之于内,功名利禄感之于外,往往被妄念遮蔽迷乱而不自觉,导致真性随肉体的生死而轮回不已。要超出轮回,就必须让真性作自己心灵的主宰。王重阳祖师说:“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无去无来,此是长生不死也。”

生命合道关键在于心与道通。《道德经》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以“真性”做主宰,虚静、恬淡、朴素,妄念不起,昧心事不做,“去智与故,循天之理”(《南华经》语),“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太上感应篇》语),最后达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语)的境界,自然能够“与道合真”,实现生命的永恒。

张伯端祖师在《悟真篇》中说:“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汲汲于功名利禄,实际上就是“以物易性”,耗费了宝贵的生命。而道教要人树立起珍惜生命的意识,并积极探索如何让宝贵的生命不致成为划过夜空的流星。

结语

道教经论谆谆教导,无非教人“以德凝道,以真修身”,在对生命的真实探究与实现中彰显大道的无尽深意。拙文立足于“法天之则,贵道之真”这一主题,从贵生以尊重生命、求真以朴实生命、合道以永恒生命三个方面略作阐述,仅做抛砖之玉,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个话题,将讨论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