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美善慧导论:关于生活—生态—生命的思考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今年新春之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时至今日,已在世界诸多国家流行。在神州中国,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医务工作者勇敢担当在前,百姓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使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在这个人类面临大流行的疫情的时候,许许多多的人在直面生死与异常生活及百态人性的过程中慢慢沉静了下来,对疾病、健康,奉献、担当,自私、自由,任性、自律等人生问题展开议论,对人类的生活、生态、生命态度也开始了思考,出现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文章。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已经紧迫地到了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认真反思,对生活、生态、生命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时刻了”。

关于生活、生态、生命的话题,记得是2006年9月在陕西白云山论道中,我曾发表了题为《道:促进个体和整体的和谐并生生不息》演讲,提出“生道合一的生命价值;知止不殆的生态价值;道在人中生活价值。亦即生活、生态、生命的三生的理念。2018年时候,在与静通、静众等好道之士谈论起海岛明珠帕劳的神奇,进而设想能否以三生的理念为指导,在帕劳创建一个集探讨、觉悟、升华启迪人生、利益生活、保护生态,智慧生命的文化圣坛,以祈为人类发展有所贡献。此次新冠疫情,又让我们再一次对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并多了一份深有感触地沉思。

生活,生态,生命是个大课题,是关于人生的大题目,诚如傅斯年先生所说,“人生问题是个大题目,是个再大没有的题目”。谨此以美生活,善生态,慧生命作为一己之见的关键词,并作为今年“净明讲堂”的讲座内容,在此分享与好道之士一起来思考。

一、美生活 在知足

人因为生活而多姿多彩。生活因为多姿多彩而展现出人生一幅幅不同的画卷。美生活就内含在这一幅幅不同的画卷当中。《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段玉《说文解字注》说:美者,甘也,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引伸之凡好皆谓之美。从羊大。羊大则肥美。羊者,祥也。故美从羊。生活,即生存与活动,大致定义是指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亦即生活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是人自身活动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的总和。《孟子·尽心上》说“民非水火不生活”。既有衣食住行,生养劳作,还有心身感觉与观察思想。既有客观的各种活动,还有主观的各种意识。近代俄国哲学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曾提出“美是生活”的概念。对于生活与美学的定义在中文翻译本中有这样的经典概括:“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也就是说:“生活就是美的本质”。当代学者吕荧进则认为:“美是生活本身的产物,美的决定者,美的标准,就是生活。凡是合于人的生活概念的东西,能够丰富提高人的生活,增进人的幸福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可见,车尔尼雪夫斯“美是生活”的概念,不仅对当代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学者认为从“美是生活”到“生活美学”是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条主流线索。诚然,这对于我们今天探讨“美生活”也是颇有启益的。

“美生活”的含义,当然不能等同“生活美学”。“美生活”的范畴是要围绕人的生存发展中的衣食住行,生养劳作,心身感觉,观察思想,品行操守的各种活动,亦即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实,追求“美”的生活也是古往今来人类的共同愿望,以人为本,以家为重的中华民族更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尚书·洪范》提出了体现国人美好追求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说:构成人生美好幸福的要素有五个方面,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长寿是命无夭折而且寿命寿长,富贵是钱财富有而且受人尊重,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身安宁,好德是本性仁善而且德行宽厚,善终是生命无横祸恶疾而且安乐离世。这已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最美好的祝愿,成语“五福临门”由此形成并成为中国人最熟悉最常用的词语。与五福相对则是六极,即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即凶祸短命夭折,疾病,忧愁,贫穷,品行丑恶,心志懦弱。这是人生不美好不幸福的内在及外在因素。道家佛家则认为影响人生不美好不幸福是十业,即:身业杀盗淫;意业贪嗔痴;口业恶口妄言绮语两舌。以道家佛家看来,生活的不美好,不如意更多的还是自身行为和意念所决定的, 如意业贪嗔痴,道家又以其为三毒,贪毒由贪欲之心引取;嗔毒由忿怒之心引取;痴毒由迷惑不明之心引取。道家有《清静经》说:“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美生活就是要让生活回归真实,因为生活就是生活。一方面是要对自身的行为和心意不仅要有自律,还要不断进行修正,以使生活的美成为真实常在,并成为内心的自发。另一方面是要在古往今来思想者已有的思索基础上,以我们熟悉的经典名言为依据,进行简明的“常识”性的疏理和探究,从而得到启发并遵行。有知者说的好:打破常识可以,但不能没有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