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是最高明的智者,老子被后人称为“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这是至高无上的意思。所以,这句话讲的是最高明的统治者会怎么做。
关于“下知有之”,历史上有一些分歧。很多皇帝注解《道德经》的时候,都用了“下知有之”,但也有一些版本是“不知有之”。前者指的是老百姓只知道皇帝的名字,后者是连皇帝的名字都不知道。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从境界上说,连名字都不知道,肯定比知道名字更高。
为什么历代注解《道德经》的人——尤其是朱元璋、宋徽宗、唐太宗、唐玄宗等皇帝——大多不喜欢“不知有之”,宁愿用“下知有之”呢?因为,他们非常害怕老百姓不知道他们。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不熟悉他们,不知道他们有些什么样的作为,但不能连他们是谁都不知道。按老子的说法,这不是最好的统治者,他们还没达到最高的治国境界。
最好的统治者施行的是道治,它不一定是某种手段,或是某个政策等等,它就是大道。大家因为信仰某种东西,到了这个群体中来,你不用约束,谁都会做得很好。这就叫道治。目前,中国和印度的神话传说之中,都有这样的故事。比如,佛经中有转轮圣王,这就是印度人心中最好的统治者。
中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君主,或者说,有些君主的治国境界已经非常接近道治了,比如,前面说过的文景之治。文帝景帝都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而且当官的不折腾老百姓,还废除了秦朝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包括残酷的刑罚等,让道那无形的大手支配整个国家,所以,汉朝很快就强盛起来了——这是最好的统治,但历史上不多——相反,如果汉朝当时不施行道治,皇帝老是推行暴政,那么老百姓就没法慢慢调养,汉朝根本不会恢复生机,更不会发展强盛。
老子思想最重要的就是无为之治,尊重老百姓、顺应自然,所以,尊崇老子思想的几个朝代都很好。汉朝有个“萧规曹随”的故事很有名。萧何制定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后来他死了,曹参继任丞相,仍然遵守他的政策,没有自己做出修改。汉惠帝很不满意,有一天就质问曹参,你怎么不办事?曹参就问汉惠帝,陛下,您觉得您比高祖皇帝如何?汉惠帝说,我不如他。曹参又问,那您觉得我比萧何如何?汉惠帝说,你也不如他。曹参就说,既然我们不如他们,他们定了那么好的政策,为什么我们不照着做呢?——这也是很多连锁企业成功的关键,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等。他们一旦发现了成功的案例,就立刻复制,不求创新。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这样。虽然有些人不喜欢拿来主义,但很多企业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善于复制、愿意复制。这其实也是无为之治的妙用之一。
在某些群体、某些政党、某些信仰者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道治的影子。
印度的甘地就推行“勿以暴力抗恶”,影响了整个印度。他的团队之中,就有明显的道治的影子。最后,他们让英国政府都不好意思了,主动退出印度,印度才不再是英国的殖民地,宣布独立了。这个事件当时震惊了整个世界。甘地的这种领导方式,无论在统治者中,还是在管理者中,都是最好的。他是以信念管理,以真理管理,以大爱管理。这样,人们不仅会尊重他、敬仰他、服从他,还会效仿他。后世有很多人都受了他的影响,比如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到了今天,甚至有人在研究如何用非暴力手段对付恐怖组织。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我也希望他们的实验能成功。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团队、一个群体是以道来管理的话,就算领导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负责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也不影响整体的运作。因为,就算人换了,只要信念没有变,他们仍然是追求同一信念的群体,仍然生活在同一种方针、政策之下,追求同样的东西,他们就不会受到影响。
作家简介: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荣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敦煌文艺奖,代表作有“大漠三部曲”“灵魂三部曲”“故乡三部曲”等。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文学大系》以及长篇小说《野狐岭》入选大学本科教材《大学语文》阅读推荐书目。
(本文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雪漠著,夏阳提供,经原作者授权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