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资料图 道教老学的独特之处,莫过于以丹解老,如吕知常《道德经讲义》、邓锜《道德真经三解》、陆西星《老子玄览》、程以宁《太上道德宝章翼》、李西月《道德经》等都可为代表。以丹解老的传统在近代仍然得以延续,并且还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黄裳《道德经讲义》、成上道《老子心印》等著作,其中《道德经讲义》则堪称以内丹学解老的集大成之作。 黄裳是近代著名内丹家,他通过注解《老子》而阐述其丹道思想,台湾萧天石曾给《道德经讲义》极高的评价:“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体圣学以阐玄学,言言口诀心传。深入浅出,亲切平实。以之为用,可以明心见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以治国平天下。可藏可守,仕隐咸宜。衡情而论,确为《道德经》解本中不朽名著。”现代著名道教理论家陈撄宁曾指出:“道家南北两派,各走极端,而实行皆有困难,其势不能普及。惟陈希夷、邵康节一派,最便于学者,黄元吉先生所讲,即是此派,亦即顿所私淑,而且乐为介绍者。”陈撄宁认为黄裳的内丹功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口诀钩玄录》即是整理黄裳《乐育堂语录》、《道德经讲义》中的有关内丹理论而成。萧天石也对《道德经讲义》中的丹法推崇备至,他说:“丹道经籍,愈古愈玄。上古丹经,十隐八九;中古丹经,十隐其半;迄乎近代,十隐二三。黄元吉先生本书,成于清道咸之交,故能畅述玄机,大露宗风,举往圣之所不泄者泄之,尽往圣之所不传者传之。就丹法言丹法,即此一经,已括尽千经万典之要蕴而巨细无遗矣。” 黄裳从常道、丹道、人道三个方面对《老子》的诠释,可谓环环相扣,浑然天成。其解既有对传统道教老学思想的继承与修正,也有黄裳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挥。而 就思想的丰富性、理论的系统性、见解的精微等各方面而言,《道德经讲义》在近代道教老学著作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本文就其中的丹道作一简要分析。 玄关一窍 修炼内丹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如果不得要领,非但劳而无功,甚至有误入歧途、反伤性命之忧。那么,修丹有没有窍门与奥妙呢?黄裳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答案就是他的“玄关一窍”理论。对“玄关一窍”的重要性,黄裳反复加以强调:“下手工夫,在玄关一窍。太上首章即将无名有名、观妙观窍指出,足见修道之要,除此一个玄关窍,余无可进步也。”又说:“学者须从虚极静笃中,养出无美无善之真出来,才算修炼有本。其道惟何?玄关窍也。舍此则无生矣。修道者舍此玄关一窍,别无所谓道矣。如以美善为道,亦属后天尘垢由于玄关一窍乃是炼丹之本根,所以对于修道者来说,修道的第一步就是去寻找这个神妙的玄关:“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不倾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这个神气往来的“虚无窟子”即是玄关,修道者只要保持了正确的修持方法,便可以从内心明确感觉它的存在。实际上,此玄关一窍不仅可以被感知,甚至可以从人身上找到其确切的位置。 黄裳在《道德经讲义》第57章指出:此个妙窍,到底在何处?古所谓“凝神于虚,合气于漠”也。夫凝神于虚,合气于漠,亦犹是在丹田中,但眼光不死死向内而观耳,神气不死死入内而团耳。惟凝神于脐下,离色身肉皮不远,此即不内不外之说也。……凝神于脐下一寸三分之地,寻出这个虚无窟子,以纳天气于无穷。……昔人云,天以一元之气生人,此气非口非鼻,非知觉运动之灵可比。又云:“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千载,怎得金乌搦兔儿。”即此数语观之,明明道出玄入牝,实在脐下丹田离肉一寸三分之间,氤氤氲氲,凝成一片者是。学道人无论茶时饭时,言语应酬时,微微用一点意思,凝神于虚无一穴之中,自然合气于漠,直见真气调动,有不可名言之妙。然于此调息,则知觉不入于内,而坎水自然澄清。此历代仙圣不传之秘,吾今一口吐出,后之学者,勿视为具文而忽之也。 历来内丹修炼者都十分重视玄关一窍,如署名张伯端的《金丹四百字》所言:“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但玄关一窍在哪里,怎样修炼,其奥妙何在等等问题,又大都语焉不详,或者讳莫如深。黄裳在《道德经讲义》里则将玄关一窍理论阐述得比较清楚明白,为修道者指点了一条可以付诸修炼实践的有效途径,这是他对内丹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上面的注文说明,这个神秘的“玄关一窍”肯定在人的肉身之中,至于其确凿的位置则是在“脐下丹田离肉一寸三分之间”。黄裳借助张伯端《悟真篇》诗句指出,按玄关一窍理论修炼,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黄裳还明确指出,玄关一窍理论就是他修丹的秘诀,也是“历代仙圣不传之秘”,是金丹正途,学道之人必须牢记。 根据黄裳的道气论,气是人与道之间联结的介质,所以,玄关一窍实际上就是人身上元气的聚集之地。黄裳在《道德经讲义》第76章指出:“修炼之道,最重玄关一窍,是为天地人物生生之始气。此气至柔而刚,至弱而强,且刚柔强弱俱无所见。惟恍惚杳冥中,忽焉阴里含阳,杀里寓生,似有似无,若虚若实,此真无声无臭,上天之载之始机也。人能盗此虚无元始之气,则先天生生之本已得,而位证天仙不难矣。”由上可以看出,修道的要害和关键就是采集元气或者说真气,使之积累于人身上之玄关,进行反复修炼。 在理解黄裳的玄关一窍理论时,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其一,玄关一窍必须从天人合一的高度加以把握。黄裳所谓的玄关一窍,不仅仅在人身上,如果从天人合一的角度理解,则会获得新的认识:“此个妙窍,……以意凝照于此,但觉口鼻呼吸之气一停,而丹田之气,滚滚辘辘,在于内外两相交结之处,纽成一团;直见氤氤氲氲,浑浑沦沦,悠扬活泼之样,一出一入,真与天之元气,两相通于无间。生精生气生神,即在此处。”黄裳指出,玄关之真气也就是天地之元气,修炼者如果依照正确的方法进行修炼,便会发现聚集于玄关之真气升腾运转,直与天地之元气相通无间。 对此,《道德经讲义》第51章说:人能盗天地之元气以为丹本,而后生之、蓄之、长之、育之,以还乎本来之天,即得道矣。然欲盗天地之元气,须先识天地之玄关;玄关安在?鸿蒙未判之先,天地初开之始,混混沌沌中,忽然感触,真机自动,此正元气所在也,而修炼者必采此以为丹头,有如群阴凝闭,万物退藏,忽遇冬至阳回,即道生矣。由是成性存存,温养于八卦炉中,久久气势充盈,一如夏日之万物畅茂,即德畜矣。物生既盈,花开成实,一如秋来之万宝告成,其在人身,养育胎婴,返转本来面目,即成之熟之矣。 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注意到了此段注文,并认为是“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高度分析了玄关现象的重要意义”。道教内丹学讲究的是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玄关既在人体中,又在宇宙之间,它既具体又神秘,它联结天人,贯通大道。修道者一旦找到了此玄关,金丹易成,所以黄裳告诫说:“吾故教人于无知无觉时,寻玄关一窍,良以此时与天地一体,与虚空一致。能从此处把握行将去,则天地之生生,不难自我而为生生;虚空之变化,不难自我而神变化。此时一觉,诚为天地人之根源。修士不从此下手,又从何处以为仙圣之阶哉?”
资料图 其二,玄关一窍还可以从内丹修炼的境界角度加以理解。按照黄裳的诠释,玄关虽在人身,但它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凡窍,而是代表内丹修炼者能够达到的理想境界。《道德经讲义》第38章之注文:至于修养一事,咽津服气出而道一变,采药炼丹出而道一变,迄于今纷纷左道,不堪言矣,谁复知玄关一窍为修道之要务乎?吾今为人示之:人欲识此玄关,须于大尘劳、大休歇后,方能了彻得这个玄关。……但恐于玄关未开之前,先加一番意思去寻度;于玄关既开之后,又加一番意思去守护。此念虑纷纷,犹天本无云翳,云翳一散,即现太空妙景;而却于云翳已散之后,又复加一番烟尘,转令清明广大之天,因之而窄逼难容,昏暗莫辨矣。……吾今示一要诀:任他思念纷纭莫可了却,我能一觉而动即便扫除,此即是玄关。足见人之修炼,只此觉照之心,亦如天宫赤日,常须光明洞照,一毫昏黑不得,昏黑即落污暗地狱。苟能拨开云雾,青天白日,明明在前。如生他想,即落凡夫窝臼,非神仙根本。 黄裳指出,道教修养之重点并不在于服气采药之类的方术小数,而在于寻找玄关一窍这一修道的正确途径。从修炼者的内在体验来看,如果内心念虑纷纷,昏暗莫辨,那是找不到玄关的。而一旦收敛浮华,在虚极静笃之中保守精气,达到万象咸空、一真在抱的状态,玄关即在其中了。从这一角度来看,玄关实际上代表一种内丹修养的高境界,如《道德经讲义》第64章所言:“玄关一窍,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且不睹不闻之际,此中有无善无恶之真。佛曰‘那个’;儒曰‘缉熙’,皆是此物。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娇红嫩绿,嫣然可爱。……古人谓之玄关一窍,又曰生门死户。”从上面的注文可以看出,黄裳所言之玄关一窍,确实是可以从境界上把握的。文中提及的佛、儒观念,亦是就境界而言。从修道的内在逻辑来看,修道者如果把万缘放下,一私不起,专心于玄关真气之炼养,久而久之,这个玄关妙窍就会打开,并出现妙不可言的体验:“于此定静之中,忽觉一缕热气,混混续续,气畅神融,两两交会于黄房之间,将判未判,未判忽判。此即真铅现象。心花发露,暖气融融,元神跃跃,不由感触,自然发生,斯乃玄关兆象,太极开基也。”至此,修炼者真正达到了得道的境界,这时神气相依,天人相贯,物我浑然一体,即所谓“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这也正是每个炼丹者所梦寐以求的。 性命双修 在黄裳的内丹学体系中,玄关一窍理论是其最重要的修道法门,这一理论又预示着一个必然的修道结果——性命双修。性命双修是宋代以后道教人士普遍追求的宗教理想,而通往这一理想的途径则是多样的。在《道德经讲义》中,黄裳提出了关于性命双修的一些重要思想:其一,性命相依。黄裳从道含有无、有无相生的角度论述了性与命不可分割。他说:“大道之要,必至无而含至有;却至有而实至无,始为性命双修之道。盖以性本无也,无生于有;命本有也,有生于无。若著于虚无,便成顽空;著于实有,又拘名象。纵不流于妄诞不经,亦是一边之学,究难与大道等。”只论性或只论命,都属一偏之学,不能与大道等同。其二,先性后命。在性命修炼的先后次序上,道教南宗与全真道有先命后性与先性后命的歧异,而黄裳是主张先性后命的。黄裳认为:“修身之道,不外性命。人欲尽性立命,必先存心养性。”“总之仙家无他玄妙,惟明心见性,乃修炼要旨。”其三,性命双修的根本是修炼真一之气。黄裳指出,气是构成生命的基质,特别是先天真一之气乃是性命的根本:“若真一之气,是先天性命之源,非后天真气神可比。欲见命气,必将性真融成一片,始得真一之气。第此气浑浑沦沦,浩浩荡荡,虽无可象可形,而天下之有象有形者,皆从此无形无象中出,诚为大道纲维,天地人物之根本也。”所以,无论是修性还是立命,都离不开炼气这一环节:“金丹大道,非有他也,只是真气流行,充周一身,其静也如渊之沉,其动也如潮之涌,惟清修之子,冥心内照,自考自证,方能会之。……然道虽有气,动犹是无中生有,有而不以弱养之,则不能反于虚无之天。道又何自而成乎?”气确实有无穷的妙用,对修炼者来说,又有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区分,金丹一事,非属后天之精气,而是先天之铅汞。修炼之要,就是要把握那真常至一之大道,采炼到那先天真一之气,成就仙胎神丹。 近代以丹解老的代表著作还有道教内丹西派传人成上道的《老子心印》。该书约撰成于1924年,但直至1936年才由成上道弟子三一子等付印面世。是书以丹道为解老宗旨,体现出道教本身固有之特色。其《自序》明确指出:“本经宗旨,完全在言天道,与平常言人道者不同。”成上道说的天道就是丹道,所谓“此经八十一章,其中所言人地天仙三关九节一切法程,不但次第秩然,前后一线到底,而且由表及里,索隐钩玄,直将经诀和盘托出”。 出于这一认识,成上道将《老子》81章解释成为一套内丹修炼的基本程式,具体来说就是“三关九节”:本经法程有四:一曰初关,修成人仙,以法地也。二曰中关,修成地仙,以法天也。三曰上关,修成天仙,以法道也。至末后一段,则曰道法自然,纯系无为性功,质而言之,道止三关而已。此法程之大纲也。至于三关之中,其功又分九节。初三节,则一曰筑基,二曰得乐,三曰结丹,修人仙者法之。中三节,则四曰炼己,五曰还丹,六曰温养,修地仙者法之。上三节,则七曰脱胎,八曰得玄珠,九曰还虚无,修天仙者法之。此法程之节目也。 这是成氏设计的一个解老模式,纯粹是道教特色的思维,对此,他是很满意的:“使人读之如绕紫气,如登函关,俨与古胜聚会一堂,不啻耳提而面命也。” 除了上述以丹解《老》的著作,龚礼所撰《道德经经纬》展现了道教另外一种独特的诠释形式。《道德经经纬》全书81卷,篇幅堪称老学史上单独注解之冠。龚礼生平不详,但据《自序》记载:“礼于咸丰八年避蓝逆之扰,隐居二蛾眉之紫云堂,入山已百余里,道路险阻,绝无人径。秋八月已积雪盈丈,四顾无烟火,凄然不可久居。近山有茅庵,甚隘。往叩之,有道者,二鬓眉尽白。与语事理,甚有妙解。室无长物,惟《道德經》一部,朝夕吟诵,时相过从,以豁岑寂。一日出《道德经传》并图,示礼曰:‘汝业申韩之学,《洗冤录》载命门中红丝一缕,直贯顶门,汝识其义乎?此《道德经》之经纬也。从人身而推之天地万物,一以贯之矣,故曰经纬。天地万物者,道德也。经纬道德者,人也。经之精理,因字形而解以五行,便能得其精理,不烦博引外求。吾以《传》与图赠汝,谨藏之,从此《道德经》得解矣。’相与探讨数日,甚得开悟。忽一日往寻,庵为雪压,道者已不知所往。礼从此时时研求道德精理。积三年,而知分章置节,八十一章所自著。再三年而因字求义,因义明传,竟能贯串经义,先后不爽锱铢,遂分节作解,因字为注,成《道德经经纬》八十一卷。比之世传邵康节《皇极经世》绪言,邱长春《西游记》,同不同未可知耶?”龚礼这段带有一定传奇色彩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下信息:(1)《道德经经纬》的诠释宗旨与研究方法皆道人所传;(2)其诠释的具体内容至少受到道人所赠《道德经传》的启发;(3)今《道德经经纬》附图200余幅,均为道教的内丹修炼图,显然就是道人所赠之图。可见,该书属于道教老学系统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龚礼认为,《道德经》明五行有无生化之理,从字立义,因义作经,为子书中第一部,历代尊之。清代收入《四库全书》,自河上公、王弼而后注者不下数十家,皆未得要领,字义尚不能贯穿,经义就更不用说了。举例来说,《道德经》第18章有“大道废,有仁义”一语,不少注家都以为是老子诋訾儒家,其实这是不知“大道”的实际含义而产生的错误认识。他分析说:“大字左升右降,实具阴阳之道,吾人構精妙合而生人,即大道也。及生而阴阳之道无能理矣,故曰废也。阴阳之道废,而仁义兴。仁义者,教养之道,所以济阴阳之穷也。至五行生化,天地否泰,万物盛衰,皆阴阳之大道,仁义乌能理哉?自庄列排仁义而尊道德,儒者据此以訾经,皆缘求其解而不可得耳。”这样看来,儒道非为相黜,实乃互补。 至于经文的诠解,试举一例,如《老子》第2章“有无相生”之释语: 相音襄,息良切,徵之商也。从木,音沐;从目,音牧。木者,有经无纬以立左右旋之机;目者,无分有有腹无以立环中环,而为玄日互环之系,此天地万物互为生复之道也。故相之义共也,交相也,导也。生音甥,所庚切,商变宫也。从丿,音瞥;从主,音本。金从无木分有,以尽反复土土之用,动而渐形,静而渐寂,皆生生之道也。盖美斯恶,善斯不善。有有之极生无,无无之极生有。金木尽内外旋之用,以立一无之纪,即天地万物互为生复之道也。从金分木以尽旋旋之机,推求火土中木木生复之故。始于亥子之交,木木从水解金生金,以为天之终而始之节。玄金生自木,即从木袭火而形金之水,以为无木之区而程于有木,此子之取义以为第一会也。无木为经,有木为程,以尽左右生生之用始此矣。是为无生自有,反火之土为水之土,以生天天,为外玄之金神。形自无木以为日与玄环之道,玄之玄分自日矣。极土始生自水,即从水袭木而形土之金,以为有木之宅,而裹以无木,此丑之取义以为第二会也。有木为体,无木为橐,以尽上下生生之用始此矣。是为有生自无,反木之火为金之火以生地,地为内玄之土宇。形自无水以为万类五行之域,极之极分自雷矣。此子水形金之火以生木神,丑土即生自子水,以形火之水而生木气相生之道,所以尽反复土土之用也。 从字形的细致分析,结合阴阳五行生化之理,反复诠释“生生之道”的主旨。这种解释方式在老学史上前所未有,可谓龚礼的独创。虽然在形式上显得极其繁复,但全书还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诠释的:“礼注此经,皆反身而求,不假外索,或于吾人性命之学,万有一得耳。”突出性命双修之学,所以仍然不离道教老学的传统。 (本文由道教之音根据刘固盛《近代道教老学述论》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