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在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道教养生之道分论坛做题为《从经典中理解身心健康之道》的发言。原文如下: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无所不包,无所不载,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份,而且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道教的积极生命观更是体现道教对人生的态度。道教的祖师们一直把长生久视,得道成仙、悟道成真、跨鹤飞仙作为人生最终目标和理想的境界。在历史的长河中,祖师爷们通过孜孜不倦地修道、悟道、得道、成道来践行着这一目标,而且不断地总结了大量的经籍,浩瀚如烟,如《道德经》、《参同契》、《悟真篇》、《性命圭旨》、《太上老君说内观经》、《黄庭经》、《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等数不胜数。道教与中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十位道者九知医,道医同源岂分离”之说。可以说道教重生、乐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对中国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道教的积极人生观对中国养生文化作了巨大贡献。道教是世界上唯一将长寿、长生通过自我肉体和精神修行来实现得道成仙的一个宗教。因此,道教是一个养生的宗教。
一、诵早课经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悟清静之道。
太上道祖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里也是直指人心。因为人为万物之灵,最聪明。心为主宰,是一身之君,役使百骸。为总阀门和总把关。尤其是今天尘世纷繁,五颜六色,如何能让人心静呢?古人云:“眼不见,心不烦”。道教正是教育人内观、内视之道。内观、内视是指修行人修道,道向内求,内观其心,观自在。神养于气,气养于神,神气相依,精神内守,若亡若存,自然做到外相不入,内相不出。于正念中,无视无听。抱神守静,静至则清。达到真心清静,常清常静。那是不是什么都不做才叫清静?什么都不做,心不一定就能静,做事外动内静,形动心静。做到“对面修行人不知”。不过说容易,做起来是有难度的,是要有大智慧、大根基,才能内外兼修,心无尘挂。
清静经中说,“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这也是指心魔难伏,当妳越想清静之时,杂念就越来,欲望就干扰内心。所以西游记中把心称心辕,就是一念打到十万八千里。也仅一念而已。心是辕,意即马,来形容心辕意马。
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也就是说明心动神不清,要想修清静之心,就一步一步做到内观其心,遣其欲望,而心自静。心无其心,观物无物,物无其物,达到空无境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真空境界。
清静经中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既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也就是说众生得不到真道,主要是心不清静,妄念丛生,因为有妄想心,贪求心,就干扰其神,所以八大神咒中曰:“心神安宁”,心不安,神焉能宁否?造成心神不安的根源,归结在人心着万物之相,那么就滋生贪求,有了贪求,就会生出烦恼,烦恼妄想,忧愁就会扰乱身心,身心不能清静。不能清静,便遭浊污,流浪生死,常迷苦海,永失真道,不得长生,凡人以苦为乐,以假为真。也就是寻找感观上快乐,去品五味、闻五音这等物质上的快乐,名利上的得失而去认真。而修炼人则不然,追求清静,恬淡的、自然的、朴素的、至简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更是养生的一种超然境界。道教认为返朴才能归真。
老君说清静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由东华帝君,东华帝君授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授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是一部长生的经典。是一部得道的秘诀,更是一把上天梯的金钥匙。是一艘度人的宝筏。后学我等一定要学修并悟,践行清静经中哲理,以清静之心而宏大愿,以智慧力而降诸魔。做一个升入金门的真心清静的道教弟子,来上报先辈的恩德。
读《清静经》的感悟:
忙里偷闲众人知,大道至简修不易。
心无挂碍事来应,应物不迷心静矣。
心静放下无一物,物我两忘神气依。
气依致柔心神合,精气神合不分离。
抱元守一真性炼,性命双修上天梯。
二、诵早课经中《玉皇心印妙经》的修练哲理。
初出家时,听前辈师父们说《玉皇心印妙经》是一盘道哇,要好好念,还要悟,很深哆。虽然没出家之前接触过很多经典,但是理解得不深不透。出家后,天天念早晚功课经,真觉得玉皇心印妙经之玄妙所在。这里浅谈经中的精、气、神是人身中得道成僊、长生久视的至宝。
《玉皇心印妙经》中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我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动物也会养性,鹿会养精,鹤会养神,龟有千年之寿,就是会养息,它们三者,我们人都具备,但我们人太聪明,太复杂,没有它们单纯,把假的认真了,把真的失掉了。这就是修道者多,成道者寡的道理。
也就是说最好的药是自身的精气神三宝。那么人把最好的往往失掉了,去追求身外的假的东西。心印妙经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一纪是十二年。也就是说专心致至,坚持不懈地修练,内观内养,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无合道的真境。要心目内观,存无守有,若亡若存,道教认为哺乳三年,面壁九载,一纪飞升。修练十二年可以得道功成。修炼之人,要慎守三宝,三宝是修成真人的重要基础,更要放下种种尘俗,清心寡欲、固精凝神、养气,后天返先天,以假我修真我,达到去假成真的境界。这也是前辈们经验总结。
养生修炼无论是早课《玉皇心印妙经》还是晚课中《太上老君说生天得道真经》核心思想是:道向内求,性命双修,元神元精元气有机结合的修炼过程。
读《玉皇心印妙经》有感:
玉皇心印玄妙篇,直指修炼宝经典。
精气神合回光照,坎离相交息归田。
神养于气母护子,气养于神意绵绵。
子母相依得太药,精满神足不老仙。
我们再看道祖老子的养生观。
三、从老子《道德经》五十二章文中“塞其兑,闭其门”感悟。
我的理解是塞其兑,兑指口,口有两种功能,一是说话、二是吃饭。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乱吃乱说都是不利于健康之道的。口不妄言,口张得太多,就散气,所以在吕祖百字铭,第一句就是“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吕祖爷开篇指养气就忘言的道理。
塞是指闭或止的意思。闭其门,什么是人身的门呢?指眼、耳、鼻、舌、身、意之门。也称六贼六害,还应该有生我之门,死我之户。门也指眼,眼是心灵的窗户,眼与心的关系较紧密的,所以我们在修练中首先要闭目、存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修炼之人,就应常闭塞“欲望之口”与“六贼六害之门”。在今天社会的生活中,五彩斑烂的物质世界,一不留神,过多投入到声色货利之门,专住红尘之事,让内心不能清静,耗精耗气,不能做到身住尘世,心超尘外。精气神耗尽,躯体不健,假我难存,其生命将会百病来缠,哪能谈长生久视,返老还童。连基本健康都有困难。故道祖在两千多年前就很智慧地阐明养生的精辟的论断。
我们一定要清心寡欲,清虚内守,不谈无益的言,不观身外之事,多观自在心,多存逍遥神。多做助人事,这样心生快乐,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血脉通达,自然就祛病延年,健康长寿,借假成真啦。
下面讲讲老子与南容求养生之道的故事:
周朝有个人叫南容,是孔子的弟子,南容这个人,谦虚好学,对养生之道格外感兴趣。他的老师孔子拜见过老子,问的问题是:什么是道?而南容也拜见过老子,问的是:如何养生?
一次,南容拜见老子请教养生之道。老子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尘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
南容闻言,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子道:“如今容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道祖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容问道:“此完美乎?”道祖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容问道:“如此即至境乎?”道祖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老子的话译成现代文就是:“养生之道,在于神静心清,就是洗掉内心上的污垢,什么是心上的污垢呢?一个是对物质的欲望,一个是对知见的渴求,如果去除欲望和渴求,心就会坦然了。一颗坦然的心或动或静都是自然的,心中没有牵挂,于是,当睡眠的时候就睡眠,当起床的时候就起床,当行走的时候就行走,当停止的时候就停止,身外之物不能扰乱内心的平静。所以,学习养生之道的人,在于逐步除去身心的内外干扰,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身心内外已经没有干扰了。内就是心,外就是事物,除去身心内外干扰就是除去对于知见的渴求,拒绝外在事物的引诱,从一开始就清除干扰的行为,逐渐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内外就融合成一体了,而且都归于自然,这样就通达了养生的大道。
读老子《道德经》的感悟:
真心清静道为宗,六门紧闭万念空。
心无挂碍得自在,精神内守乐其中。
若求长生真秘诀,道勿外求宝在身。
人生难得今生得,借假修真和光同。
勤修苦炼成大道,万古不坏一仙翁。
更多链接
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