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学习《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心得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在《河上公章句》中被命名为《守微》,主要论述了圣人“无执”、“欲不欲”故无难易之情、无败失之患,故能辅万物之自然的人生哲理。老子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告诫人们做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即在开始之前就要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做到胸有成竹、防微杜渐;接着举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发展规律皆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三个例子,告诫人们做事要“无为”、“无执”、“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地去做才能“无败事”。然而,以上例子皆乃“有欲”之举措,易使人沦落于贪欲、妄为之中,因此老子又在本章结尾处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告诫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时必须在努力奋斗中保持“不欲”的心态,才能“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

本章中所说的“欲不欲”,很容易使人们理解为根除欲望,以“不欲”作为自己的欲望。众所周知,人一生下来就有饮食与衣着等饱暖之欲望,可见欲望是与生俱来、自然存在的。凡是顺应自然的事物就是符合“道”的(“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我们若强行将欲望根除,岂不是违天逆道?芽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够合理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如若连根除掉,人就不复为人了。“道”生化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道”赋予我们的精力去努力认识“道”、顺应“道”、效法“道”、进而报效“道”,“勤而行之”;我们去顺应“道”、效法“道”的这种心理意识就是老子所说的“欲”。然而,“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无物”的,要想效法“道”并非易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能够真正认识“道”而体道合真者稀有,因而老子又告诫我们既要“慎终如始”,又要保持“不欲”的心态,不能因其难得(难成功)而贵之,要学众人所不学,才能挽回众人常犯的过错,才能辅佐万物的自然发展。若将“欲不欲”理解为太上爷要我们根除欲望的话,那么第一个“欲”字就不好理解了。经中“为道”、“无不为”、“勤而行之”、“为之于未有”、“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等等也都是有为之举措、欲望之体现;况且在八十一章里还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字句,甘食、美服、安居、乐俗不正是欲望的最佳满足吗?芽因此,本人认为“不欲”只是一种不能过分注重于事物的结果的心态。“欲不欲”就是在保持全心全力地付出却不期待尽善尽美的结果的心态下去努力奋斗。

若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欲不欲”,第一个“欲”字,即意识主体所具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也就是自觉的能动性;“不欲”,即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运动规律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即“道”);“欲不欲”,意为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欲),又不能对客观规律(道)置之不理、心血来潮而忘乎所以,而要在遵循客观规律(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欲)去认识客观规律(道)、效仿客观规律(道),进而有效地改造世界(济世度人,“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

在我们修道的人群中,有些人刚开始满怀热情,甚至废寝忘食地修炼、打坐、辟谷……恨不得一步登上大罗天,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全然不顾,结果其热情越高、干劲越大,受的挫折也就越大,也就失败的越惨,以至后来信仰淡化,甚至半途而废;亦有人因误解了“不欲”之意而得过且过、虚度年华,枉受十方供养,难免不成为地狱的种子。在社会上与之类似的两种人也为数不少:在事业、学业上遇到困难而半途而废的,受到挫折后就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的,对生活失去信心而得过且过的等等,多得令人悚然。究其原因,不是因为贪欲太过、过分注重结果而调驯不了自己的心神,就是因为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过于“不欲”。我们若能吸取老子“欲不欲”(守微,即常将自己心神调驯于中和的微妙状态,既要顺应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那么生活中的荆棘就会变平坦、天堑亦会变通途;我们的道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类将会呈现出一片更加美好的景象?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