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試論道敎之發展如何適應當今社会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隨著時代的變化,道敎界不斷地進行改革以圖完善自己,這一方面是道敎發展的必然規律。時値科技發達的當今社會,世人在追求美滿生活的同時,困惑也不斷增加,人本性中的世俗欲望日益强烈:如何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同时,仍然使道敎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並得以有新的發展?這是敎内外一切有識之士均在思考的问题,筆者也曾对此深思多时。现擬對其作一討論,以求敎於方家。

首先,應該認識到變革乃是道敎發展的一贯传统,而非一種新的现象。回顾历史,在老子著《道德经》以前,修道之人隱於塵世之中各自修行悟道,但当时修道之人具體是甚麼樣的形象,恐怕無人能给出個準確的描繪。那麼,在《道德经》出现以前是否就没有道敎的敎團活動呢?我個人認爲,應當有一些前辈以他個人的魅力形成過敎團,只是後人無從考證罷了。東漢末年,张道陵創天师道於鹤鸣山,张角、张梁、张宝广傅太平道於世,魏伯陽倡金丹道於世;此时的道敎,无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敎義上,都應與以往的道敎有所不同。

魏晋时期,葛洪著《抱朴子》,魏華存傅《上清经》,道敎界吸引了大量的士大夫,这也促使了道敎自身的變革。又有陳瑞等人不復按舊道法辦事,而是按自己的见解对天师道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变革。更有甚者,南北朝的北魏寇謙之有「清整道敎」之舉,陸修静亦造作科書对道敎大加改革,二人分别被後人遵爲北天师、南天师。至宋金时代,王重陽創全眞道於山東,丘處機創叢林於十方,眞大道、太一道的相继出现,皆是高道們在当今时社会的具體情况下對道敎作出变革的體现。当代,又有张繼禹會長提出生活道敎一说,這實际上也是对「道不遠人」和「未修仙道、先修人道」思想的继承和發展。详细了解道敎的发展史,可知其實际就是一部道敎不断改革不断前進的文化史;由此亦可见:道教界在当今理應进行適应的改变以当應於日益發展的社会,这是道敎的变化规律,也是当今社会發展对道敎的要求。

如何变革?是擺在当今道敎界面前的大问题。千变万变,关键是我们的信念不能变,对道教祖师的尊崇不能变,对道经的学习不能变,进步發展的目标不能变。以往道敎的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符合当今社会發展的进步过程。继承是变革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需要,適應是社会对道敎的要求。在此,笔者亦拟对「如何变革」发表一些意见:

一、道敎现今主要有全眞、正一兩大教派,而在民间尚有许多小道派。笔者認爲,應淡化教派的观念。道敎不單是书本上所描绘的,也不單是宫觀裹所存在的,我们应深入民间了解民衆的需要,了解现实存在的一切信仰现象,这是道敎適應社会所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二、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适当改变傳统之某些方面的形式,甚至是大作调整,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道学包羅萬有,是一个独特的體系,不能单以现代的分类法来分門别类,我们应建立起自己的劃分体系,如:凡信仰尊崇三清祖师、学习道经知識并用以指導生活实践者均可通稱爲道士,道士不宜按教派劃分,而可根据道士的学识按從高到低爲一至九品的分类法划分之。这种划分法不拘门户,以全面深入学习道教知识,有自己创见,人、我均度者爲上三品;能够兼收並蓄,實践性命之学、符籙之学,同时具有多种道術、廣度衆生的修眞之士爲中三品;持有门户之见,专持一己之见,不能兼收並蓄,流於形式主義,但仍有度人之德应为下三品;假装道象,招摇撞骗,专管私利不入品类,教门败类,不宜留在教门。道敎组织可用一年小考、三年大考的形式,依據道士所具备的道学知识,划分道士的品味,学识越高深,生活待遇越高,多年不進退为下品。

三、道教如何吸引人才?衆所周知,道敎人员太少、人才缺乏。以往的道士基本上是通过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形式来继承道敎的学识、维持教派的传承。历史上,曾存在过以春学、冬学、授籙、授戒来培养道教人才的形式;当代创辨的道教学院,是对以往的变革,也是一种进步。不可否认的是,道教学院培养人才的规模对道教发展的需要无異杯水车薪,而且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次品。现實当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未會讀过道学院或未授籙、受戒的道教人才,因缺乏一个形式而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往费盡心血教导出的青年道才,也因塵缘未尽、想成家立业而離开道觀,或为了更好的待遇而改投他敎,使道敎本就缺乏的人才日益流失、损失惨重。对此,应从開源、堵漏兩个方面来加以改进,以求廣招人才發展道敎。關於开源,可考虑探取以下措施:1.可以考虑创办一个中国道教研究学会,以道教宫觀的财力为基础,招揽学术界对道教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加入道教研究队伍,为道教培养人才尽力;2.向社会各界招收道敎文化爱好者,只要有爱好均可加入,从中发现将来的道敎人才;3.在现有道士队伍中对个人爱好、专长、年龄、住址进行登记造册,尽可能地安排学习进修的条件,或介绍给专家学者作学生,或拜高道为先生,尽量使每个人均有进一步学习的条件;4.道教学院可联合办学或创办新学院,开办新的技术性课程,例如:现今各地均有社科院宗教所,一部分大学有道教文化研究专業,道教学院可以考虑联合这些力量办学,在各省市设立教学點,令道教爱好者或每一个道士均可入学,寬进嚴出,通过沙里淘金发现人才;也可以就道教、中醫、武术、易经、科儀、神像塑造、講经的不同需求而开设专业课程,目标以实用为原则,时间数月或至一二年不等,可以函授、面授、电视教学相结合,办学不拘形式,力求高速度、高质量地培养出大批懂管理、精敎務的专职人才。关于堵漏,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有一技之长的道长欲离开宫觀入世,应该至少为道教培养十个人才,将其特长、本领传给新的道徒,如此方許离开;或在道教界能否结婚的问题上,采取个人自愿的原则处理,因现在是宗教信仰自由,但又存在着婚姻自由的情况,很大一部分还俗成家的道友根本不可能割舍对道敎的感情,与其让一些有特长的道友流离於外,不如让其继续为道教出力。提高道士的生活待遇,改变道士必须是「贫道」的观点。道教要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道士要生存、要不断地学习,亦需要经济基础。道士待遇提高了,才能使世人向往,道士理应为一种光荣的称呼,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均富有的、具有高尚道德的修道之士,不能被世人认为是无能、贫穷的象征。至少,其应该成为達到社会中等生活水平、文化较高的一个群体。

四、对民俗形式的適当改进。道教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土壤,千百年来道教界的善恶观深深影响到社会各階層,并深深影响了各地的民俗生活。那么,道教界是否可以考虑引导信众移风易俗,用敎義中的一些優良观念引导世人,以更有利于道教发展、有利于今天的社会。依照中国的民俗传统,生子、结婚、建房、死亡是人生中的幾件大事,往往需花费大量精力来进行操办,道教界似乎可以考虑在这些事情上作一些引导,促进他们加入保護生态环境的行列,并增加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例如:婴儿诞生时,可教导父母祭炎黄、祭三官,为新生儿栽十棵功德树,祈保壽龄高享、早日成才;男女结婚时,可教导双方共植爱情常春树,双方亲友互植福报林,双方家人共祭炎黄、三官,奉行道敎形式的结婚義式,并捐出一定钱财用于供事老人;興建房屋时,应祭祀行业祖师、五方龙神,不食野味,建房一年内不参与獵杀活动;对于死亡埋葬事,可引导亲属采用火化形式,并大植福蔭林,倡导三魂的超昇,除依常例超度外,还可大量施生、放生或用亡人遗才捐助小孩讀书。總之,積極引导移风易俗是将道敎贴近生活的一个方面,也是值得道敎同仁参考借鑒而又切实可行的一种思路。

本文提出的一些意见,是笔者对道敎如何在当今求得發展的思考,尚不是十分成熟。本着百家争鸣、共谋道教发展的愿望,今将其公諸为人,以求抛砖引玉。

注:此文发表于2004年香港弘道杂志上,今找出原书打印上传网络给道友们参考。

(感谢无为子周学军道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