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道风是道教振兴的基石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道风是道教振兴的基石

——陈莲笙大师关于新时期道风建设的思想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黄信阳

纵观中国道教历史1800年,凡是太平盛世,思想纯洁,道风端正的时候,道教就会兴旺发达,如魏晋南北朝经过寇谦之和陆修静改革后的天师道,道风得以整肃,教业走向纯洁,而成为官方宗教;唐代道教,在李唐王朝的推动下,道风纯正,高道辈出,教业蔚为壮观;清代王常月大律师在北京白云观通过授受戒律,清整道风,使道教“龙门中兴”。当代社会,盛世隆兴,然道风每况日下,于是陈莲笙大师奋臂急呼要以“道德之力振兴道教”,提出了新时期道风建设的思想。

一、做有“道”之士

对于“道士”的理解,陈大师认为应该是“有‘道’之士”,核心是“道”的信仰。这是道教在建立组织和参与社会,显示其宗教功能和社会身份的重要标志。那么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有“道”之士呢?陈大师认为:

第一,贵生自觉。这个自觉就是在自我觉悟的基础上,按照太上道祖的要求,去修道和得道。陈大师认为修道就是修一个“自觉”,得道就是得一个“自觉”。一旦万事“自觉”,一言一行都合符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法则,等于就是“得道”了,人的一举一动都按照太上道祖的话去做,等于就是“道”的体现了。《道德经》第二章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靠人的自觉去做事,少说多做,“不言之教”会在具体的事务中体现出“道”的精神和价值。

第二,重在自立。宇宙间有天、地、人三才,人立于天、地之间,应当自立。立什么呢?陈大师认为当立规矩,这规矩就是道教的清规戒律,以往的清规戒律对于今天社会而言,已经有许多不适应了,所以现在要订立一些新的章程。《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太上道祖说了五个修道的范围,从修身逐渐扩大到家庭、乡里、国家和天下,显然人在这五个领域里的行为内容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太上道祖没有规定这五个领域的“道德”标准,这个具体内容就要我们自己来订规矩,这就是“自立”。“自立”的原则就是《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所说的“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三,要在自拒。这个拒就要拒绝金钱欲、女色欲和名利欲。陈老认为拒绝了这三欲,就会守道不失。看来“自拒”的关键在于“无欲”,欲望是一切灾祸的根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不知足的欲望是人们“守道”的最大危险,也是道士“自拒”的主要内容。

二、做“爱国爱教”之士

“爱国爱教”是新时代政府对我们的要求,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从”的旗帜。陈大师认为这个应该是道士们的自觉行为准则,是道教徒修养的重要内容。

对于“爱国”,自然有爱的道理。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可歌可泣的英雄,吃苦耐劳的人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自豪。所以陈大师倡导道教界:第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遵守国家法律规定;第三,积极投入到祖国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对于“爱教”,陈大师提出:第一,道心要坚,就是要有坚定的道教信仰;第二,道术要精,就是要刻苦学习道教学问,不论是道教知识、科仪修持或宫观管理等,都学精学通;第三,道戒要严,就是要严格遵守戒规纪律,不论是衣着饮食、殿堂作业、早晚功课或者出入宫观等,都要照规矩办事。

三、做“有善”之士

有道之士要常行善事,就像《太上感应篇》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一生要做善事,不要做坏事。所以陈大师要求道教徒要多行善功。这个“善”就是一切行为符合天地万物的自然,反之“恶”就是逆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各种行为。具体地说:爱护自然环境。我们不仅要爱护自己的生命,而且要大自然一切生命,如花、鸟、虫、鱼等以及植物和微生命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善”。对此,陈大师提出“忠、恕、俭、诚、朴、孝、信、慈、礼、义” 十美德。

忠就是忠于我们国家和民族,忠于自己的道教信仰,不做有伤国格、人格和道教形象的事。

恕就是为别人高兴而高兴,同情别人的疾苦,周济别人的急难,救济别人的穷困,谅解别人的过失。

俭就是不贪污受贿,不奢侈浪费。一草一木,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以节约为美德。

诚就是见人之得如同自己所得,见人之失如同自己所失。诚恳待人,不嫉妒,不中伤,不欺骗,不背后议论人长短,不口是心非,不作伪证。

朴就是谦虚朴实,不自以为是,不骄傲自大,不骄横拔扈、盛气凌人,不奉承拍马。

孝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不论他们贫富,都能始终如一的问寒问暖。父母和师长年迈体弱,应该关怀备至,服侍照料。

信就是说话办事讲信用,承诺的必定做到,借人的必定偿还,损坏他人的必定赔偿,不贪小便宜。

慈就是无论是对于亲人或者陌生人,都要怀有一片慈爱之心。特别是像婆媳关系、师友关系等处理,更要彼此间多一点相互体谅的慈心。

礼就是待人接物,万事要讲礼貌。礼多人不怪。讲礼貌,体现在一举一动之中,不能将礼庸俗化为送礼。礼轻情义重,不能计较礼物的价值。

义就是兄弟姊妹或者同事的弟兄姊妹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相互帮助,友爱关心。一人有难,众人相助。

四、做“修炼”之士

道教是讲求修炼的,一者是为了修身养性,长生成仙;二者是为了修身证道,我命由我。陈大师认为天地可以长久,人立于天地之间,同样可以长久,但长久的不是我们的肉体,而是我们的精神。那么人的生命与精神为什么不能同时长期存在呢?陈大师说:这是因为人的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挫折和伤害,使人不能终其天年。所以他要求当代道教徒要学习古代道教炼养家炼习服食、行气、守一、导引、内视、吐纳、坐忘等养生功夫,从而做到众术合修。

“服食”是指服食药饵以求延生乃至长生不死的一套养生方法。其中,药是指丹药和草木药,包括膏、丹、丸、散等;饵是指糕饼一类,泛指各种营养品,其制作材料则有肉类、草木、菜蔬、灵芝、金玉等。服食是最早产生的养生修道方法之一。从战国时代开始,服食就与行气、房中同为仙道三派。服食一法最初是源于早期中医学服食药物以治病、防病。而在早期的巫术中,亦有食用某些动植物能使人不老、不死的观念。到战国神仙家出现,已有人相信可以从山中得到某种不死之药,服之可以长生不死,成仙成神。道教正是继承了中医学和方仙道的服食思想和方法,将之发展为养生修仙的方法之一。很显然,其后道教的外丹方法就是服食方法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行气”也称之为“炼气”、“吐纳”、“食气”、“服气”等,是一种以意念控制呼吸吐纳或内气运行为特点的修炼养生方法。行气作为养生术在道教产生的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在《老子》、《庄子》中都有有关行气吐纳的记载,考证属于战国时期的文献《行气玉佩铭》更记录了行气法的要领:“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机舂在上,地机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马王堆帛书中《却谷食气篇》也记载了行气辟谷的方法。道教产生后,行气作为养生修仙的主要方法被继承下来。行气的主要作用是疏理气机,可以使人体气血舒畅,脏腑通利,以提高健康水平。

守一主要是道教早期的修炼养生方术。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最重视的修道方法就是守一之法。道教关于守一的思想直接来源于老庄。如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就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一也。至于守一的具体方法,根据作者的考察,其方法的要领是在修炼中,选择一清静之处,安坐或静卧,避免外界干扰,使身心安静,在身心安静的情况下,把意念集中在体内的某一个对象上,主要又是集中在人体的神上,并对神进行虚静炼养。其主旨是以意念守持人之神,使精、气、神相亲合一,不致耗散,从而使人达到健康长寿、成仙成神的目的。

导引是道教修炼中非常普遍的方法。所谓导引方法就是用意念以自力引动肢体运动,以达身体锻炼目的的一种修炼方法。导引之术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出现,人们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却病延年的方术。《庄子·刻意》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存思”,也叫“存想”,就是用意识在心中想念某一对象的修炼养生方法。存思中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就是在头脑中存想人体中或天地间的各种尊神,这种存思方法也叫“存神”。存思一法,在道教产生之初就已出现,如《太平经》就描述了思五脏神的方法。到了南北朝时期,存思成为上清派的主要修炼方法,如《黄庭内景经·脾长章》就说:“可用存思登虚空。”关于存思的具体方法,一般认为有三类:一是存思身体内的形气神。如内视或内想体内的肺脏、心脏、肝脏、肾脏、大脑等脏腑器官。早期道教上清派认为人身各部位皆有神职掌,故有三部八景神之说,而意守身神则为上清派修道的一种基本方法。二是存思身外神,即存想道教各种天地间的尊神的名号、状貌、服饰、居处等。三是存思身内外某种特殊景象,如五星、日月、玄白等。

坐忘指静坐忘身,达到无所不忘的虚无状态。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即坐忘。”郭象注解说:“坐忘不是忘记周围所有存在的事物,而是忘记事物存在的迹象和事物存在的理由,内心感觉不到它的一身,外界不认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不通。”就是说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忘掉自身和事物的存在,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道家养生以此为长生契道的途径。《道枢·坐忘篇下》中说:“坐忘是长生的基础。所以招真炼外形时,外形清静才能合于气;含道炼气时,气清才能合于神。”进而言之,就是说坐忘是长生的根基,可以招引真灵下降,修炼自己的身心,达到身心清明,与气相合。人体先天就本来隐含着道,修炼体内真气,就会使其达到清明,与神相合。人体最后与道相冥合,就是得道成真。唐朝高道司马承祯《坐忘论》中将坐忘修炼过程分为七个阶段:一敬信,二断缘,三收心,四简事,五真观,六泰定,七得道。

纵上所述,陈莲笙大师遨游于道教经海,济身于世俗潮流,把古老的道教义理文明与当代社会相协调,提出了“奉道行事、爱国爱教、学道为人、多行善功、我命在我、斋醮度人、众术合修、适应时代”等新的教义思想,今日读来,令人深思,让人振奋。这些思想犹如磐石一样,必将永远载入道教的史册,引领道教振兴前进的方向,成为未来道教徒修道的重要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