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文化源远流长,犹如滚滚不息的江水,汹涌澎湃,灌溉百川,润泽八极,诚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是国学中的元文化。道学文化至少具有几十万年的历史,典籍有载以来,可以追溯到上古伏羲时代,三皇五帝,口耳相承,递传不衰。古人崇尚“述而不作”的学风,故而罕见于竹帛。据《列子·天瑞篇》记载,黄帝作有《黄帝书》,《汉书·艺文志》录《黄帝书》四篇,然而早已佚失。春秋末年老子,是周王朝柱下史。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行年五十有一尚未闻道,乃南之沛,问道于老子。孔子深为老子的道德学问所折服,因此有“犹龙”之赞叹。后见周室颓没,纲纪不振,遂西走流沙,被关尹所强,著书上下篇五千言,后世名为《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家之学由此而大显。战国之间,学术活跃,百家争鸣,究其底蕴,无不祖述《老子》,堪称诸子百家学说的源头,是国学中的原典。西汉建国之始,相国曹参(?-公元前190,沛县人)以道家之学辅佐汉帝,开创了汉初的“文景之治”。
《汉书·艺文志》中讲:“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君人南面之术”,即是帝王御政之学。因此《老子》是一部奇书,是部智慧之书,或谓是御政治国之书,或谓是暗藏兵机之册,或谓是丹道修炼之典,众云不一,各掘其慧,堪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它的印刷量据说仅次于《圣经》,是全世界第二畅销书。《老子》之学,经天纬地,涵盖百川,可以运用到政治、军事、经济、管理、养生等等诸多领域。《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岂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一种体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岂不是勾勒出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道家智慧,不胜枚举。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1794-1857)著《老子本义》,在《论老子》文中称《道德经》是“救世书” 。严复(1853-1921)则指出:“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老子道德经评点》)在《史记》中又称老子“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列仙传》中载老子善摄生,“好养精气,接而不施”。内丹南派宗师张紫阳(984-1082)在《悟真篇》中则指出;“《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因此后世以丹道注释《老子》者不计其数,如陆西星《老子玄览》、李涵虚《东来正义》、黄元吉《道德经注释》等等。即使不辅政、不用兵、不修炼,作为普通人阅读《老子》对于指导人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战国时著名谋士范蠡,深悉道家《老子》的思想,在辅佐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后,不受尊爵厚饷,罢官解印,泛舟而去,隐名陶朱公。又将道家智慧运用于商道,十年三致千金,《列仙传》称其“财累亿万”,安享天年,被后世推崇尊为“商祖”。与其共同辅政勾践的谋臣文种,自觉功高,不听从范蠡的劝戒,终究利剑横颈,饮剑而亡,未得善终。《战国策·卷五·秦策》谓之:“大夫(文)种为越王垦草耕邑,辟地殖谷,率四方士,上下之力,以禽近吴,成霸功。勾践终而杀之。……,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长为陶朱,君独不观博者乎!” 这是《老子》所强调“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典型例子。又如汉代的刘德,本为贵族,被封为阳成侯,“常持老子自足之计”(《汉书·楚元王传》),以《老子》“自足常足”思想作为立身行事的指针。他在妻子逝后,拒绝与权倾朝野的显赫人物霍光攀亲,不娶霍女为妻,理由是“畏盛满也”(《汉书·楚元王传》),认为只有按照《老子》防盈戒满的思想行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家产过百万,在《老子》“多藏必厚亡”的思想指导下,设法消耗其巨额财产,拿出相当大的一部分供昆弟宾客们吃喝,曰:“富,民之怨也。” 道家之学,本是“身国同构”。“放之则弥六合”,治国而平天下;“卷之则退藏于密”,修身而全性命。《老子》的影响和价值,可见一斑了。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当首推《老子》。其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被西方学者所推崇。
《老子》的作者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又名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然而古今沧桑,地名迭变,何处才是老子故里?或有谓之是河南省鹿邑,或有谓之是安徽省涡阳,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尤其近年来各地纷纷发展旅游经济,各自大打文化牌,争抢“老子故里”这块金字招牌成为了热点。放下“老子故里”的经济价值不谈,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故里究竟在哪里,通过严肃的学术考证应该给出一个公允的答案。
王振川先生,既不是院校研究机构中的专家学者,也不是“学术圈”中的人,是上海市汽车设计制造领域的高级工程师,在偶然的机遇下踏上了老子研究之路。王振川先生著有《老子与范蠡》,2004年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他虽然是学术考证的“业余选手”,但他的深厚考据功力是不逊于专家学者的,观察视角是非常新颖的,成果是原创性的,其著作的价值是深远的。
今又有《老子庄子故里考》杀青完稿。王振川先生通过十余年的田野考察与历史地理文献检阅,以翔实的证据考证了“老子故里”在今安徽省涡阳县的史实。查老子所推崇的“道”作为最高的范畴,是“天地之始”,是宇宙的本原。阅《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按之老子所说,惟有“水”是最接近“道”的,古人有“观水得道”之说,老子创立道家学说与他详细观察“水”的状态和规律是分不开的,老子的居住地必然是汇水有容的灵毓秀地。再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述的老子出生地及老子庙的地理特征:“涡水又东北屈,谷水注之”,“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孔子庙……北侧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塚,塚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譙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正是因为“老子生于曲涡间”,自小就能戏耍于涡水、谷水的岸边,可以得天独厚的察涡水、谷水之变,自然能够观水而悟道,从而汇聚千江万水的善知识,最终“有容乃大”,将创立的道家学说成为战国间诸子百家的“百谷王”。所以王振川先生所考证的“老子故里”在今安徽省涡阳县当是不差的。
学术性著作销售面不广,出版社多不愿出版。即使出版,出版费用大多是由学术研究机构申请国家社科类基金资助出版。王振川先生不是院校中的研究人员,面对高昂的出版费用,令他何处去申请资助资金?因蒋君门马之联络,盛君克琦之推荐,余得阅《老子庄子故里考》书稿。展读之下,见论据之翔实,考证之准确,论证之明晰,说理之入微,不禁击案赞叹。余忝列道门,老子既为教祖,今见老子考证之佳作焉能袖手?岂能案旁观?好书愿共读,佳作求同赏。故乐为资助,欣然允诺将《老子庄子故里考》编入余主编的《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盛君克琦热心斡旋,不日商洽达成共识,签订入编丛书协议。今信手写就小序,以记其事。
本书能够快捷高效的出版,在此要特别感谢宗教文化出版社戴晨京总编,责任编辑赛勤、排版员陶静对本书的精心编辑和版式设计,劳心费力,付出了艰辛,使本书增色华美,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9年8月8日序于唐山玉清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