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中国没 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与发达的神学讨论,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的《道德经》,却成 就了道教。这很有趣,也很特别。《道德经》与世界三大宗教的区别在于:一、它是作为哲 学著作而不是神学著作被接受的。二、它没有圣徒奇迹(哑巴说话、跛子走路、虎不食人 ……)的类似记载,但是它有更概括的称颂,如“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 虎,入军不被甲兵……”这种说法更像是讲一种境界。三、它不要求特别 的崇拜、礼拜、诵读、仪式。四、它几乎没有规定任何忌讳、禁忌、惩罚。五、它没有强调 自身的唯一性,没有提出普度、拯救迷途者、要求众人皈依的意愿,不具备传教士的热情, 不具有己所欲必施于人的准征战(征服与强暴)倾向。
然而《道德经》又确实具有中国式 的宗教性,即它包含着中国式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终极眷注。依照宗教学的理论,宗教就是 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终极眷注。早在二十多年前,在美国的一次研讨会上我就听过一位学者的 发言,论述拙作《杂色》结尾的宗教色彩。这儿说的终极,首先是源头。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和一,就是源头,就是本原,就是造物主。然而这个 造物主不是人格化的,而是本质化概念化理想化理念化的。道生一,同时道即一。道具有无 所不包无所不主宰的性质,所以说道生一。而这个一又成为道的本质与效用,故说道就是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贞 。这就是说,有了道就有了一,有了一就有了一切。这里的道与一,都具有终极性、无限性 、伸延性,所以是神性,所以我曾不完全妥当地比喻过:道与一,就是中国老子神学中的上 帝。就是中国老子哲学中的世界与人生的本质、主宰、起源与归宿。就像唯物论认为世界的 根本是物质,唯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一样,《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 ——我们可以称之为唯道论。老子又讲“道法自然”,本质化的 “道”与原真性的“自然”紧密联结。带有彼岸性的终极与无限的探 讨和显然是此岸性的自然结合起来了。而且,天才的老子早在两千几百年以前就明白,彼岸 的一切只能通过此岸来把握,此岸的呈现即是彼岸的信息、彼岸的下载。自然是道之师,是 根本的根本。这也有点像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虽然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用的是不同的两套 语码。
《道德经》的本原论初始论发生论是高度 抽象的道,高度概括化数学化的一——1(像计算机的1),又是高度原真原生的自 然。它的道理既深奥又朴素,非常接近于真理。说道是源头,又不尽意。如同电脑里只有1没 有0是无法工作的。故而《道德经》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这说明,无(加上有),也是道教的上帝、造物、起源与归宿。无本身带有 极大的概括性、极大的张力,因为一切的对于无的认知其实都是来自有,我们说一个人无(没 )了,前提是他或她曾经有过,我们无法讨论一个从不存在的事物的无。我们说人生是无,前 提是人生的确有。如果宇宙间压根没有人类,自然也无须论证其无。其次,对于无的判断、 认知、感悟……这一切来自认知主体的有。没有主体,哪儿来的无的被感知, 无的宏伟性、强烈性与涵盖性?而有既是高度抽象的,又是完全具体的。万有,就是一切,就 是世界与人生本身。万有,当然也包括了无的存在,即无的有。
用数学符号表示,无就是0,而有就是1。 《道德经》这里不仅是讲0=0与1=1,老子的高明处在于他懂得:0+1=1,而1-1=0, 1+1+1…=万有。这里,最重要的是,依据数学的法则,不但1+1+1…=万有,而 且0+0+0……以至于无限大,即0 乘上无限大,也趋向于任何数,趋向于万有, 即有生于无。这里,数学的想象力与哲学的想象力殊途而同归。这里,我们可以比证一下佛 家的说法,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 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我们说,这是由于人生的短暂,由于世界的无 常,由于万法万物的最终毁灭给人类造成的痛苦,使人们从思维上预先否定一切真实性,从 而减却寂灭的打击与惨烈。然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呀。最彻底的无。 则就是连无本身也被否定了的无。无被否定了,不又变成有了吗?佛家从虚无的彻底性上讲, 超过了《道德经》,但是得出的无与有的辩证关系的结论是与《道德经》一致的。因为彻底 的绝对的无已经成就了有,至少有虚无,有彻底,有绝对。于是无变成了无无,或无无无无 无……负乘负得正,无乘无得有,再乘无又得无即再乘负又得负,于是正负之 变无穷,色空之变无穷,真假之辨亦无穷。彻底的无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有,既不是无也不是 无无,既不是无有也不是有有。当然,佛经的原意或许并非如此,它要的是破执,既破有的 执,也破无的执。但是佛经的表述提供了进一步用无解释有、用有解释无的可能。你可以说 这是文字游戏的可能;你可以说这是思想飞跃的可能;你可以说这也是顿悟,是无挂碍,是 万法归一、一生万法。这是思维的飞翔,这是语言的翅膀,这是心智与悟性的狂欢,是哲学 与神学的联袂。当人们不能够通过实验与演算获得无限、终极、归宿的时候,人们却通过语 言与思辨获得了神性,获得了玄思,获得了宗教的、艺术的与思辨的享受,获得了地地道道 的宗教式的终极眷注、真正宗教式的本源感归属感澄明感。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