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自晋代泰始(265—274)到南朝的宋、齐、梁、陈,约三百年间,先后有九位高道到南岳修道归真,人们称他们为“南岳九仙”,即陈兴明,施存、尹道全、徐灵期、陈慧度、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 一、陈兴明:性命兼修,深得洞悉明镜之道;致虚守静,追赐致虚守静真人 来南岳最早的是陈兴明,河南颖川(今许昌市)人。陈兴明少年时代就弃家学道,历游天下名山,寻访仙真,于晋泰始两年(226)到南岳,登游天柱峰。天柱峰是南岳五峰之—,峰高海拔1061米,全山花岗岩构成。那时的天柱峰,榛莽丛集,乱石堆叠,削壁悬岩,非常险峻。诗人李白曾有“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之句,可见五峰的险与高。陈兴明勉力攀登,到了峰顶,忽然碰到两位年轻人,约莫十八九岁,但目光如电,而又神态萧洒,羽衣星冠,备极华丽。陈兴明心想两人大约不平常,于是向两人顶礼问讯,两人见兴明态度虔敬,心颇高兴,便教陈兴明修炼道家“明镜之道”并谆谆告诉他以修道的要领。 第一是要精专,不能中道而废。两少年说“不至勤久,何得擢形云天,飞冲霄汉。” 第二是要深悉先苦后乐的道理,方能信心百倍,坚持修炼。他俩说“前苦后乐者,苦则有极,乐则无穷。林谷幽栖,禽兽为侣,饥渴必至;寒暑辛勤,割世离荣,辞亲舍爱,可谓苦矣。寿同天地,变化无穷,策空乘虚,坐生羽翼,可谓乐矣。得不勉于修励乎?” 陈兴明听了这番苦乐观的道理,深有所悟,因而励修“明镜之道”。所谓明镜之道,大约即道家所谓性命兼修,使一心如镜,能洞见千里,要求静坐冥思,明心见性。陈兴明苦修明镜之道达十八年,晋太康元年(280)三月一日在元阳宫羽化,据《总胜集》载,他羽化当天,“烟霞绕室,仙乐腾宫”“山下居人,竞往观之,惟有空室,至于鸡犬,悉皆腾举。”宋徽宗这位笃信道教的道君皇帝,于宋和元年(1118)追赐陈兴明为致虚守静真人。致虚守静这两点大概也正是所谓明镜之道的要点吧。 二、徐灵期:采访山洞岩谷,作《衡岳记》;师从葛洪堂孙,赐号明真洞徽真人 徐灵期,南朝刘宋时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在晋安帝隆安五年(402)拜道家经篆派祖师葛洪的堂孙葛巢甫为师,学《灵宝经》。 徐灵期文学素养深厚,他在道家本身的学说上虽没有留存创见性的作品,但文学上却有传世之作,这就是他在南岳修持时所著的《衡岳记》。徐灵期修真于上清宫,据陈田夫《总胜集》载,他“采访山洞岩谷,作《衡岳记》,叙其洞府灵异。言紫盖,云密二峰,皆高五千余丈,而云密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最早发现的人为徐灵期(现禹碑文字已经破译,证实为战国时越王朱句的碑)。徐灵期的《衡岳记》据说北京图书馆曾有孤本,但现已不存。从许多历史资料对该书的一些引述,它的确是记述南岳山川的最早一本专志。它第一个提出了衡山有七十二峰,所谓“衡山周回八百里,上如车盖及横轭之形,山有七十二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在答灵期以前罗含的《湘中记》把衡山湘水与河南方城的衡山澧水,淅川丹水混淆,说芙蓉峰左有澧水,右有丹水,概念混淆。《水经注》则只提衡山有紫盖、石廪、岣赕嵝诸峰的历史物产和形胜都有大略记述,他对南岳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徐灵期于元徽元年(473)9月9日逝世,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赐号为明真洞徽真人。 三、张如珍:南岳女真,仙迹九真降釜观;明镜洞鉴,追赐令真达道真人
南岳九仙中唯—的女仙人为张如珍。张如珍是河南新野(今新野县)人,另说她是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她修道的宫观,到了唐代,被赐名九真降釜观。 张如珍修的道和最早到南岳的九仙之一的陈兴明似乎相同,属“明镜洞鉴”之道。张如珍向人解说“明镜”之适时又有—番说法,她说:“照物理者天电,照物形者镜也,天之道以清,镜之休以叫。人能如天清镜明,心澄明而内外洞朗、则至道成矣。若内役其智,外役其形,心不澄,神不清,则去道远矣。虚其室则白自生,定其心则道自生,信哉言乎。”张如珍的明镜洞鉴之道的基本方法是天人合一,基本思想是法乎自然,内外部无束缚,内外都能朗彻,进入了无为而成的世界。说起来,张如珍的不要“内役其智,外役其形”,对那些“以心为形役”的劳劳不启的拜金主义者,和以媚求官的人们也未尝不是一种棒喝,拜金主义者们显然是只羡黄汤不羡仙的。 宋重和元年(1118)徽宗赵佶赐号她为令真达道真人,“达道”两字也颇有见地。 四、施存:修真洞门,符篆驱役虎豹;骑豹而逝,赐号冲和见素真人 施存道号胡浮先生,又号婉盆子,相传为山东人,师父是黄卢子。施随黄卢子修《三皇内文》。三国时葛玄(左慈的弟子,左慈因作法戏弄曹操,为操所杀。)十分重视《三皇内文》,其孙葛洪著《抱朴子》一书中的《遐览篇》、《杂应篇》、《登陟篇》中都宣传《三皇内文》可以驱鬼神,问凶咎,所以三皇系虽属道家经箓派,但又着重于符箓鬼神之术。施存也以符箓知名,传说他可以符篆驱役虎豹,能隐遁身形。他修真于南岳大庙之西石廪峰的洞门观。洞门观倚石造阁,亘空二十多丈,他就在阁上修炼《三皇内文》的“驱役隐遁”之术,于晋永康元年(300)“骑豹而逝”,以后石阁附近石岩被人称为控豹岩。 宋徽宗重和元年,施存被赐号冲和见素真人。 五、尹道全:修洞真还神之道,佩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符,赐号通真观妙真人 尹道全于晋武帝元年(265)到岳。尹道全也属道家经派,在王母殿中修炼了四十余年。晋怀帝永嘉元年(307)羽化。晋怀帝赐其所居古王母殿为华薮观。梁天监初(502)华薮观又改称九真观,唐代改衡岳观,宋改为铨德观,这种沿革,我们在前一节中早述知其大概了。尹道全“修洞真还神之道,佩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符”(见《总胜集》卷二)。据此,尹道全修的为《上清大洞真经》而又偏重于符箓方面,据陈田夫记叙说,尹道全梦天仙下降,告他要修炼《金母灵飞十二事》和佩《五岳真形图》。 尹终身持之不渝,《金母灵飞十二事》全属以甲乙丙丁等十二天干为名的符箓书诀,《五岳真形图》也是一种符箓图形。旧《南岳志》曾有这种图形,如今南岳区牌坊和汽车上所刻绘的鱼形又类鸟形图案,说是南岳山徽,实是道家五岳真形图,属于符箓南岳未详加考证,以为“山徽“实则是佩上了个道家符箓,和尹道全真人一样了。尹道全佩符念咒,朝天礼斗,服气完神,叩齿咽津,进行修炼。这是道家修炼的一种常规。但据新编《南岳志》说,尹道全性好山水,至南岳后叹道:“智者爱水,仁者爱山,南岳山水悉备,又名朱陵寿岳,若修心于此,志勤于道,何必更历他山。”那么,尹道全竟是修心养性,取法自然,是正宗的老庄思想和儒家哲学的统一,符箓鬼神只不过是其余事,实不足为道了。尹道全逝世后800多年,宋徽宗赐号通真观妙真人。“通真观妙”,看来宋徽宗赐号是研究了一番尹道全的生平的。 六、陈慧度:石廩炼丹,居峰南玉清观,擒获鬼魅,赐号冲虚玄妙真人 陈慧度(亦名惠度),是河南颖川(今许昌市)人,他于南朝齐永明初(483)到南岳,住石廩峰南玉清观。他诵《黄庭经》,佩《五岳真形图》,择幽胜处炼丹。据称他“采灵药异草,饮酒不食数年。南游挑两笈,尽是金石之类。”(见《总胜集》)则陈惠度不仅属上清经箓派,也与魏伯阳的丹鼎道有渊源,是位性命双修,内外兼修的道士。陈慧度炼丹于石廩,传说他“为鬼所扰,三揭丹炉,运石推压。”后“擒获鬼魅”令其树石立誓,故名“鬼栽石”。于是丹成“光气满山,明彻远近。”他服用金丹后,于永明三年五月羽化,在南岳仅活三年。玉清观今已不存。 据山志记载,玉清观基南宋时尚存、唐代,岭南节度使张九龄,曾题诗陈氏丹台,诗云:“鸡头石畔便门开,陈氏丹升亿劫台,魄鬼昔年诚誓否,至今犹说鬼肩栽”,为追忆陈慧度炼丹和役鬼作。宋徽宗赐号陈惠度为冲虚玄妙真人。 七、张昙要:居招仙观,修内养元和之道,苦修十二年,追赐葆光袭叫真人 张昙要,齐永明初年(483)到南岳,居住在招仙观修“内养元和,默朝天帝”之道。新编《南岳志》则认为张昙要所修“兼葛洪,陶弘景诸家之长,内外兼修,精思不懈”,仍属经箓派和丹鼎派互相掺杂的派别。《总胜集》也说他修行十二年,“神游太空,面朝皇极。太帝授此琼实琅膏,混神合影之液,饵之变化莫测,神川无方”,这恐怕是假太帝之名,服食自炼的膏丹液散之类。 张昙要于齐延兴元年(494)逝世,北宋重和元七年(1113)追赐他为葆光袭叫真人。 八、王灵舆:朝真礼斗,梦迁朱陵洞显神迹;神道设教,赐号通徽集虑真人
九仙中的王灵舆,江西九江人,也有说是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的。他原修道于庐山五老峰,后来梦中恍惚有人对他说,“学道者若非共地,如植五谷于沙石中,则不能成。子虽有飞升之骨,当得福地灵墟而后可以变化。虽累德以为土地,积功以为羽翼,苟非其所,则魔坏其功,兹道无山成矣。” 道家讲究内外兼修,“累德”、“积功”就是积外功,但这里又提出了个修真还要择地的问题。王灵舆问示梦告诉他的人,“何地栖止,可以得道?”对方答:“朱陵之上峰,紫盖之邻岫,可以冲天矣。”道家称南岳朱陵洞(即今水帘洞)区域为“朱陵太虚小有之天”,属三十六洞天的第三洞天而水帘上游的洞真墟则属于第二十四福地。朱陵上峰,紫盖邻岫,正指南岳九仙宫这一带洞天福地,这一带岩壑幽深,林木茂密,瀑布奇宏,也是最宜修真养性的地方。于是王灵舆从庐山到南岳中宫,修行十二年,复迁到朱陵洞东的九仙宫处,朝真礼斗。 他于梁天监十三年(514)逝世,宋重和元年(1118)赐号通徽集虑真人。对王灵舆,南岳曾传说着两则神话,一是王灵舆来南岳修真以前的事,说他渡浔阳江时,因船沉,同舟三十多人都被溺。灵舆却为另舟救起。他被救后悯然道:“三十余人尽沉,我何必独生。”便又奋然投江。不久,王灵舆和前沉船被溺诸人均为浪送于沙洲上,安然无恙。这真是向死神以死抗争,有点大气懔然了。 另一却是王灵舆死后五百余年,宋代景佑年间(1034——1038)流传的一则神话。事情发生在任过御史的孙沔身上。孙沔因为进言触怒了皇帝,被贬永州。他在永州时偶然梦见一位道士告诉他,即将调迁官职,请帮助追回他所住持道观被侵夺田产。孙沔后来被迁调之潭州府,潭州在宋代管治范围包括长沙、湘潭一带,他因代替刺使祭祀南岳,偶游朱陵洞东北的九仙宫,忽然发现宫殿上塑坐的道士正是梦中告状的人。孙沔因问塑像是谁,宫中道士答以已逝去五百余年的南岳九仙之一的王灵舆。孙大为骇异。便命令衡山县令查核九仙宫田产,果然被邻近一些道观和豪强侵夺,于是责令一一归还。梦中遇人告状,醒来查案判案,这类神话,出在宋仁宗时代的包拯身上,流传颇广,一部《包公案》几乎大部都是这类情节综合而成的,不料也出在到南岳来祭祀的被贬的御史孙沔身上。 不知是不是因为孙沔正直,因而老百姓们为他创造出—些包拯式的神活?或者是孙沔已经风闻了九仙宫田产有问题,而“以神道设教”来“教化”老百姓们?不过,九仙之一的王灵舆却因这个神话而愈加神起来了。 九、邓郁之:辟谷饮水,御赐石坛九仙宫;跌坐飞升,赐号超真集妙真人 新编《南岳志·僧道篇》所载的最后一人是邓郁之。邓郁之,字玄寂,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据说,他在南岳紫盖峰修道时,偶遇一道人传授以金鼎火符之术。后来,他就以炼丹出名,连刘宋的苍梧王也求他炼丹,宋元徽中(475),诏于岳麓山建上、中、下三道观给他炼制。因此,邓郁之应属于道家丹鼎派、南岳的道家,倾心于炼丹的人,在邓郁之的前前后后颇不少。 邓郁之被人称新野先生,他在岳麓山为宋苍梧王炼丹成后,于天监初(502)年迁紫盖峰九仙宫,天监十八年(519)十二月三十日在九仙宫羽化。人们说他是跌坐飞升,因而传说他足在飞升石上被前面八位高真迎去。三百年后,唐明皇亲书赐额邓郁之修真的宫观为“紫盖峰石坛九仙宫”,特意标山这个飞升石坛来。宋徽宗赐号邓郁之为超真集妙真人。 其实九仙之中,除王灵舆和邓郁之外,均不曾在这块石头坐逝或“飞升”,但因为唐明皇赐观额中特别提出了“石坛”两字,九仙飞升之引也就一直流传下来了。如前所述,这块石头并不在九仙宫或九仙观门门,而足在观前约两里许的山垅中。几块巨人的花岗岩堆叠成台,高约七、八米,台顶颇平,约有一、二米平方,便于跌坐修持和礼斗朝真,岩体经几万年风霜雨雪的侵染,变得黑黝黝的,岩腰横排斗大楷书石刻“九仙飞升之石”六个人字,在两侧山峰绿荫衬托下,显得很有点灵。如前节所述,早几年可惜当地农民凿石作电杆或砌田埂,“九仙飞升之石”六个人字已残破不堪,然而这里孕育着的一些神话却仍旧在流传。 (道教之音根据网文《九个神仙,一批高道》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