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我们“观天之道”,为什么观,观了又能做什么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在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阴符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开篇首句提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很多人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单纯地看字面意思,仿佛是明明白白。白话解释一下,即:“观察上天的运行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做事,就足够了。”但如果我们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则是无法把天地大道说明白的,更无法把遥远且杳冥的天地大道与我们人世间的纷繁复杂有何种关联说清楚。因此在解题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对这句话进行更深一个层次的追问:1、观的天是什么?2、观察到的“道”是什么?3、此“道”又应该如何去应用。

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中,天有多重解读。国学大师冯友兰将“天”做出了五种解读:

一、物质之天。就是与地相对的天,即天空,高处。

二、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这种理解,在史书中常见,神话传说中也很多。

三、命运之天。这种理解,天有着人所无法抗拒的力量。

四、自然之天。自然之天和物质之天不一样,他侧重于指自然的运行,包含着规律。

五、义理之天。

在这五种解读的层面看,我们会发现“观天之道”实则也是在观察不同的对象,如观察“物质之天”,则要看得明白其组成;观察“主宰之天”,则要解释清楚天人之间的感应关系;观察“命运之天”,则须参悟人生命定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平衡;观察“自然之天”,则是观察天地万物、包括人间世在内的运行规律;观察“义理之天”,则是建立在人间社会礼制上的不可超越的存在,也即是观察人间道的最高标准是什么。通过这对五种天的观察,则会发现其实道的本质,即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

不论是哪一种天的表现,其内在的本质是一样的。这个同一的本质,即是运行天地日月的规律,也是运行人间社会的规律,也是为人立德的规律。所以观天道,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观天地日月,而是在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去学习和效法,进而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明白自己安身立命的本根是什么。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的社会自然安定,国家自然昌盛。这也是《阴符经》中提到的“万化定基”。

到这里会发现,我们虽然是以人的视角去观察天地万物,但其实,天地万物一方面是道的体现,道是本,万物的具体表现则是“象”,我们只有通过触摸和体验“象”才能感悟到道;另一方面,天地万物的本与象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自身生存法则的镜像,我们从万物中效法,也以自身的行动影响着万物的生长生存,归根于底,便是三才互相效法。由此,也就明白了观“天”虽然有五个不同的层次,但实质上却是指人之外的一切存在。观天之道观察的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概念来解释“道”,这或许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不论是用哪一种观点来阐述道,重要的是能否用此观点去指导人之道、立人之德。

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的概念,传统上惯常理解为人是在天的概念下的独特存在。但其实,正如本文所讲,论天是在为论人服务的,其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实则早在《尚书·洪范》中就已经明确提到:

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意思是说,当朝君主的施政态度如何,会影响到大自然的气候变化,认为人的行动其实是与天象有关联的。也就是说,天与人之间是互相感应、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与效法的。人与万物本来一体,只不过是各自在道的表现上有所不同罢了。

《庄子·达生篇》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道家讲到的天之父母与人之子孙,并非是自然的生育,而是对生化现象的形象性表达。观万物之道,是要明白我们生存要遵行的法则是什么。而我们按照道的标准去生存与生活,就自然会彰显出人之道是什么了。所以道家讲“自然”,摒弃刻意的人为,就是要让我们放下过多的个人欲望的追求,回到本性的真实。老子将其称为朴素的道,实则是不求、不争的德。

这样一来,就是把一个虚无缥缈的道的概念,通过一定的思考方式,转化成为可以抓住和把握的内容。如此,或许可以为我们进一步解读《阴符经》以及道教中的其他经典,提供一点思路与参考。

(道音文化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