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皈依,即皈依道经师三宝。这其中,经宝的作用尤为重要。三洞琼纲,承载的是传承祖师大道教化的妙用,唯有读懂经典,才能真正地亲近妙道。因此,学道之人读经、学经,这是修行的第一部。玄门中也十分强调读经(诵经)的意义。通过诵经,上可以接天人神通、下可以感人间百态。我们在修行中所产生的一切疑问,实则经典中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悟性好一些,便能从经中多挖出一些道理;有的人悟性钝一些,则唯经言而行,一生所执一条理,这同样可以臻达道岸。
笔者今天讨论的关于“读经”的问题,即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怎么读,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够从有限的文字中读出来无限的妙理。有的人会想,经书无非也只是白纸黑字,有点文化的人都能读懂。如果产生这样的想法,那其实已经产生了执念了,这便与经文要告知我们的根本道理产生了背离。毫无疑问,读经的第一条要求是能够看懂字面的意思,如果连这一层都做不到,那么“读”的前提条件就不存在了。(当然,不识字的老修行有很多,不识字也有不识字的修行方法,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谈。)在这个基础上,要先建立一个意识,即读经不是让你用主观的方法、态度去分辨经文中说的内容对不对,而是要放下“我”,去学习和分析经文每一句话的具体含义、上下句之间的逻辑、整体的主旨等等。读经,是学习,而不是批驳。
此时,也许还有人会问,如果我真的觉得经中的有些话是不恰当的呢?这时候我们就要去考虑这部经典的成书年代、其设定的第一阅读对象是谁等一系列的背景问题。待到你查清楚这些内容后,往往会发现经文所言内容在当时是有极高现实意义的。我们所认为的不恰当,只不过是站在当下的眼光去判断了古人的处境,实则并非经文不恰当,而是我们做为阅读者的身份没有转换,我们作为读经人还缺少研读文字背后思维逻辑的习惯。
一部经典之所以能在当时社会中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历经时代洪流流传至今,其所着意的将不只是字面的表达,而是每一种表达背后的绝对主旨。真正的读经,就是通过文字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文字背后的道学与修行的主旨。这是在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大量的经典后,才能慢慢地累积和完善的。所以,道教在强调读经的时候,第一点是要放下“我”而去学习经典,然后再通过“信受奉行”去感知经典中的道理如何对自己能起到实际的作用。我们需要扭转一种观点,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是需要通过修行来改善的。所谓修行,是通过行来修掉我们一些不好的缺点和欲望等。经典,就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方针。因此,读经不只是为了读懂、读明白,更是为了在行动中去体现和体悟。
在读懂一部分经典之后,每一名道人都还需要肩负起讲经的责任。近年来,各地道教协会都在组织讲经活动,参与讲经的道友也开始呈现出年轻化、高知识化的态势。在这里提出讲经的两个基础要点:
一、讲经要建立在对经典文本的完全解读上。
既然是要讲经,必定是以某部经典为底本,去讲述祖师在这部经中要告知大众的道理。因为道缘殊胜,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触道教经典,也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读得懂道教经典。道教是一种教化,此教化是要通过活生生的道教去进行传播的,因此我们自然也具有了把祖师的经典教化讲述给大众听的责任。这时候,就要求讲经者能够对经典的文本本身逐句逐字进行分析,然后提炼经典中的观点、层次、逻辑,这是去把这部经典真真正正读明白的过程。如果时间允许,还要把历史上有关这部经的注解都去分析学习,总结前人的知识,使自身在拥有一桶水的前提下才能为大众舀出一瓢水。这是需要下真功夫的。
二、讲经要建立在自身具有完整道学体系的基础上。
前面下的真功夫,实则也只是第一层功夫。我们虽然说讲经是要把祖师在经典中的观点完完整整地呈现出来——在现实讲经中,基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我们往往只能够将其中的某一点展开讲述——但根底上还是在于让我们通过大量的经典阅读而建立一个完整的道学体系。如果此体系成立,那么不论面对哪一部经典,实则是都对你既有体系的另一种解读。因为道学的根本是同一的,不同的经典只不过展示了道学根本的不同面向,教化也只不过是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而择其一二罢了。
如果这两点基础都能做到的话,这时候便会发现我们不论是读经还是讲经,这本是阴阳相互生成、相互推进的过程。前者讲放下“我”,至此时则会发现读经、讲经是在重新发现“我”。我们丧失的,是执念中的我,是无知时的我;我们得到的,是明了本性的我,是与道合真的我。道教一直在强调读经和讲经的意义,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此行为而去明白真我是什么。做一个不被欲望蒙蔽双眼的人,正是此生修行的意义。读经,是让我们明白祖师说的修行是什么;讲经,是我们明白自己读懂了祖师的几分,又能传播给大众几分。
(道音文化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