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崇俭戒奢,说一说道教修行视角下的俭奢观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提起崇俭戒奢,我们大多数人会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把生活中崇尚节俭、戒除奢华作为修行的标准。这其实是一件很正确的事情,修行的第一层要义就是去破除我们对物质享受的贪念,把心收到自己的内在中,去观照自我,才能最终实现内性圆明的境界。如果一味地去贪图外物,在声色犬马中沉迷,实则依旧会落得爱河流浪翻沉的结果。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把俭奢的概念放在物质享受上去理解,这未免就显得有些片面和粗浅了。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不妨来追问一下:什么样的程度叫俭,什么样的程度叫奢?崇俭戒奢,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和实现呢?

修行中有两件事十分重要,一个是人们修行的理念是什么,即修行要有一个值得去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另一个则是人们修行的手段和途径是什么,即要实现修行的理念和目标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目标是终极的、高远的,方法则是现实的、细微的。

《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中说:“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师、所师。”

意思是说,道教是以大道之理为根本教化的宗教,在谈教化的时候,必然要给出可以言说的道理,可以教授的意义,可以传承的法门。由此才可以从言语的教授上得到传承,从师真的口中学习并明白自己的修行该如何去做的法门。而在“崇俭戒奢”这个词汇上,其实是具有了以上双重意义的,它既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目标,实则也讲说明白了我们的修行该如何具体入手的手段。唯一所不同的,只不过是俭奢对个人的程度有所区别而已。

这正如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人们从社会地位、知识经验、财富积累等等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面对同样一个事物,有的人可能需要很久的财物积累才能得到,有的人可能轻松地就可以实现。此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对某个事物的需求定义为奢,而是要看人们在满足自己的正常需求时是否已经超越了可承担的限度。

“奢”并非是一个定义性的名词,而是一个程度性的副词,即是用来判断你当下的行为是否过度的标准。道祖说“去甚去奢去泰”,在这个语境中,甚、奢、泰三个字当是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即“过度”。这与道教修行中一直都在强调去欲的理念是相合的。

诚如欲望,正常的、合理的需求虽然也叫欲,但这并不是修行要去除的事物,而是要去除过度的淫欲、妄欲。因为当人们把欲望作为生活所追求的目标时,就容易陷入无底洞一般的奢求中,从而违背了“虚其心、实其腹”的教诲。道祖说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应该少一点心中的营营追求,而要去关注自己身体合理的需求。在满足合理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推动生活向着美好、和谐的方向进步。如果一味地只追求心中的欲望,必然会败坏自己的身体和家庭,今日所得必将是明日所失。

同样的道理,修行所崇之俭,也不能粗暴地当成是俭朴、艰苦来理解,而是不在物质上追求复杂和奢华,回到简单地满足基本需求的层面上,收回自己被物欲蒙蔽的心,掀开遮挡在我们内性光明上的五音苦爽,从而才能见到修行中的本质要义是什么。这是其一。

其二,“俭”除了指物质生活层面,更根本的是指向于修行的层面。在修道过程中,很多人喜欢追求各种各样的法门,贪多、求奇,更有甚者,因为一时不小心而走上了歪路。修行中直指大道通途的路可能有千千万万条,但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条一往无前,如果今天在这条路上走,明天又贪求另一条路上的风景,最终很可能让自己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道教修行,强调的是真一不二,即是说要对自己所学到的内容保持正真的信仰,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只有这样才能看得到自己在修行上的精进。

归根到底,崇俭戒奢的精神,讲的既是我们修行要从物质和身心两个方面对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进行明确的辨析,同时还要求我们对自己要走的这条路、要修的这个道有更加明确的反思,从而才能实现言传身教的大道传承。

那么,你的崇俭戒奢具体是如何做的呢?欢迎给我们的邮箱投稿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