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丘处机被封为元朝国师,他的根基却在磻溪、龙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历史上,有一个人被成吉思汗称为“活老子”,他就是丘处机。

元朝初年的时候,当时全真教得到大发展,教主长春子丘处机为成吉思汗出谋划策,建功立业,被封为元朝国师。这个丘处机,为什么对磻溪、龙门格外钟情?让我告诉你为什么。

历史上丘处机在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度过6年,在龙州(今陇县)龙门洞度过7年。

丘处机的诗《磻溪集》和全真教龙门派的创立名,都用了这两个地名。

这里的13年,给他的人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为他后来的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丘处机之所以能在晚年七十多岁时,跋涉数万里,在雪山中与成吉思汗相见,并以其冷静的应对和诚恳的回答,使成吉思汗受到启发,与他在磻溪、龙门的苦修是分不开的。

一、磻溪6年奠定了《磻溪集》的基础

磻溪位于陈仓区郭镇南3公里的磻溪镇杨家店村。丘处机初入磻溪时,在那里山上挖了一个洞,用挖好的土修建了清风台,在山洞里开始练习功法修行。

为了生存,丘处机在穷乡僻壤,靠乞讨化缘为生,一天讨要只有一次。如果讨要不到,他就会挨饿。

每天他去渡口给人背渡。冬天天寒地冻,肚子饿,衣服单。在这种困境中,他没有抱怨,也没有灰心,反而内心越来越强大。

他已经6年没点蜡烛了。许多草生长在岩石上。秋天,它们被收集在阳光和雨水中,晒干并纺成丝,就会被制成草绳。织好穿上,就叫“蓑衣先生”。白天讨饭,晚上打坐。

这是丘处机在磻溪的生活日常。

《磻溪集》是丘处机以地名为题的诗集。他在磻溪生活了6年,把写诗作为日常的修道功课。磻溪苦修6年,“博览诗书,盖从隐居秦陇开始。”

丘处机的《磻溪集》有近500首诗,其中约100篇作品是在磻溪写成的。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抒发他的真情实感,打开丘处机慈善爱民的内心世界。

二、磨性山磨炼意志和心灵

磨性山,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出虢镇往东十五里。当年丘处机曾在这里修真炼性。

曾经有一块棱角分明的岩石。它被一个年轻狂躁的道士抬到山顶,喊着把石头扔下山,然后反复抱石上山。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石头变成了现在的形状,圆润,光滑,平静,冷漠。

这是丘处机祖师在抱石炼性。

丘处机的抱石炼性,一直坚持到龙门洞的隐修期。在陇县龙门洞,有一个壶底坑,坑内有一块圆形青石,直径约40厘米,重约100斤。这是丘处机的遗物——磨性石。

相传丘处机在此洞修行时,除了打坐修道之外,为了磨炼意志和心性,每天都要从山上搬下一块顽石,然后抱进洞内。时间久了,他才把不规则的石头磨成圆形。

丘处机在这里“抱石磨性”的故事,也就流传了下来。

三、龙门洞7年创立了龙门派

龙门洞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陇县西北陕甘交界的景福山脚下。丘处机在龙门洞还是以苦修为主。

丘处机在此隐居,潜心修行7年,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龙门道派。丘处机的龙门派有一种内在的龙门精神。“龙门精神”创造了一种多元融合的内省模式。在保证自身独立特色的前提下,倡导和传递儒释道融合,立足民生,和谐发展。同时,“龙门精神”提倡中国入世的精神理念,主张“先量己,后量人”,先“出”后“入”。修道的意义,应该是为了众生利益,为了社会现实,为了生命伦理。这也正是龙门精神的内涵。

天人合一是“龙门精神”的另一个道德标准。这是源于人与自然同源的人生智慧,旨在启迪以人为本的人生哲学,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坦诚相待,顺应自然。

金鼎元年(1217年)后,丘处机作为全真七子中唯一的长者,独自承担起弘扬全真道教的历史重任。丘处机西行与成吉思汗在雪山会面,他为成吉思汗出谋划策,建功立业,被封为元朝国师。借此良机,丘处机广开教门,使全真教成为元初最大的宗教派别。

后来,清朝乾隆帝有言:“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这说的,正是丘处机诞生于磻溪和龙门的长春精神。

(本文作者:朱玉林,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