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0日(农历十月十六日)下午,香港飞雁洞佛道社创办人刘松飞主持遽归道山。哲人其萎,风范长存,名垂千古。香港飞雁洞佛道社上下深表哀悼!
香港飞雁洞佛道社谨告
2021年11月20日
刘松飞道长,飞雁洞佛道社主持,于1930年出生在广东清远,四川苗族后裔。刘松飞幼时便与道教结缘,他的父亲和叔叔曾在家乡清远修建过一所道教坛堂,取名“翠云洞”,并由叔叔刘叔文任主持。幼年时,刘松飞常到翠云洞观看兴修情况。七岁,刘松飞正式在翠云洞皈依道门,“松飞”是他皈依后所获赐的道名。
此后,因时局动荡,刘松飞在1950年只身南下迁居香港,投靠已在港居住的妹妹,兄妹二人共同住在旺角地区。来到香港后,刘松飞曾任职警员五年,后在香港时报、工商日报等新闻媒体任职,直至1995年退休。
为信仰,同立佛道堂
1980年,刘松飞联合其他17位道友共同出资,在观塘辅仁街85号隆美大厦4楼L座的一个顶楼住宅单元内,租了一个面积只有八十多尺的房间(香港房地产所说的一尺是一平方英尺,约等于0.0929平方米。),以此作为飞雁洞的初创地。同修道友们在这个小小的房间举行信仰活动时,该单元的业主曾因患病而得到了飞雁洞的关怀和扶持,病愈后他便发心将隆美大厦四楼L座的全部单元都转交给飞雁洞使用,这也为飞雁洞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关于飞雁洞的名称来历,还有一个典故。飞雁洞其实是简称,全称为“飞雁洞佛道社”。这是因为刘松飞刚到香港的时候,曾在松荫园佛道社皈依,所以在创建飞雁洞时,也把佛道社的信仰因素迁移了过来。如今飞雁洞的坛场上常供奉四位神明,合称“慈尊三帝”,“慈尊”指的是观世音菩萨,“三帝”指的是吕帝、关帝和文昌帝君三位尊神。由此可见,其信仰具有佛道融合的形式,这也正体现出了“佛道社”的信仰属性。
那“飞雁洞”三个字又有什么明确的来历呢?刘松飞等人坚信在内陆某地一定存在一处同名的宗教场所,是祖师冥冥有感,才赐予他“飞雁”这两个字。于是自1990年起,飞雁洞众弟子就开始了寻根之旅,甚至多次通过旅行社查找内地和“飞雁洞”有关的地名,但结果一无所获。1993年4月,众弟子开始把寻找目标落在四川省。
寻根底,共赴鹤鸣山
当时,有弟子对成都的环境较为熟悉,刘松飞便决定带领8位飞雁洞弟子飞抵成都进行实地探查。在并没有明确目的地的前提下,他们一边游览、一遍朝圣,先后到达了文殊院、青城山、天师洞、祖师殿、上清宫、朝阳洞等地。在参拜完真武大帝后,其时已经晚上七点半,又兼道路两边树木参天,但众人仍觉天色晴朗、视觉光明,头顶上的蓝天白云一览无遗,人人纷纷称奇,感叹祖师有感,护佑此行不虚。
4月20日,一行人等在酒店用晚膳时,经酒店经理引荐结识了时任四川省宗教管理部门的吴处长。吴处长询问明白一行人等的来意后,表示他知道飞雁洞的具体所在。众人皆大欢喜,4日后便按照吴处长的指引出发寻根,最后发现所到之处原来竟然是道教的发源地——鹤鸣山。
在鹤鸣山下,一行人等得到了一位名叫沙明明的人的指引。据沙先生讲,飞雁洞本是一处洞穴,当年张道陵仙师为度化两名弟子,言称从此洞跳下去就可以成仙,并以身试之。只见祖师刚跳下去,就有一只白鹤飞来接引而去。听完这则神异的故事,众人对飞雁洞更是神往不已,恨不得足生双翅赶到洞前一探究竟。
图注:左一为刘松飞主持
众人在沙先生的指引下,又是一番爬山涉水,才终于来到久寻的飞雁洞——张天师的飞升处。寻根团的成员在此地集体进行了朝拜,并诵读了宝诰,以表诚敬之心。
随后,众人启程前往鹤鸣山参访,并结识了鹤鸣山道观的杨明江道长。参访中,大家见到祖庭其时状况十分残破,修行道长的住宿环境也不好。在回到香港后,刘松飞主持念及鹤鸣山道观对外联络不便,便出资帮助他们增设了电话线、传真机等通讯设备,从此也方便了两地的联络。当时参与寻根团的众弟子,以每月捐献的方式共同供养了鹤鸣山常住的道长们。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通常是一个月左右),就会组织弟子前去探访并带去一些食品和物资。
事实上,通过这次寻根之旅,大家才真正了解到鹤鸣山和张天师、和道教的关系。但他们其实并不知道,当时到达的地方可能不是真正的飞雁洞。真正的飞雁洞是一个只能容纳数人栖身的山洞,相传是与张天师曾生活过的天谷洞相连。
但寻根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找到原址,而是在于为众人找到灵魂的皈依处。这次寻根活动,也为刘松飞主持找到了皈依的缘分。
遇真师,皈依全真道
数月后,飞雁洞接到了杨明江道长打来的电话,对方表示他的师父非常期望能和飞雁洞的刘松飞主持见一面。得知此消息后,刘松飞主持便与三位弟子相约直赴鹤鸣山。见到杨明江道长的师父时,一行人其实并不知道他原来就是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的傅大师(傅圆天道长)。在相互结识后,双方很快达成协议,飞雁洞愿意援建鹤鸣山三圣宫。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中,刘松飞主持积极发起募捐事宜,几乎每个月都会亲自前往鹤鸣山,在看望当地道众的同时,也要保证将善款的使用情况妥善处理。
图注:右二为刘松飞主持
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在青城山举行建国以来的第二次传戒活动,傅圆天会长被推举为此次传戒法会的大律师。传戒前,刘松飞主持拜在傅大师门下成为一名全真弟子,并得赐法名“明松”。
刘松飞主持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道机会。他深知,要想能学到道教的真精髓,首先要放下世俗间的烦恼。因此在前往青城山皈依前,他主动辞去了报社职务全面退休。刘松飞主持参加传戒活动的事情,也得到了中国道教协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中国道教》在刊发本次传戒活动的相关报道时特别提及:“香港飞雁洞佛道社刘松飞先生专程赴坛观礼,聆听大戒,参加开光剪彩。”(1996年第1期,总第37期,第7页。)此后,刘松飞主持一直与青城山和傅圆天大师保持着密切联系。
当时,傅圆天大师有一个心愿,他希望能修复二十四治中的“阳平治”。在傅大师的带领下,刘松飞主持和飞雁洞的几位弟子组成考察团,曾到阳平治遗址进行过现场考察。但一年后,傅大师羽化登真,修复阳平治成了他未实现的遗愿。再后来,经过中国道教协会的协助和主导,飞雁洞承捐了日后重建阳平治建筑群中的八卦亭。该亭有5层,第一层供奉太上老君,第五层供奉三清天尊,中间三层以壁画的形式分别绘制了张天师、吕祖的圣像,以及其他与道教相关的历史图像。
广结缘,大发慈悲意
自1993年的寻根之旅后,刘松飞主持意识到自身和内地道教之间并不熟悉,于是在1993至1995年间,多次派出参访团到内地进行佛道两教的考察。这期间,他们和道教另一祖庭龙虎山之间也结下了殊胜因缘。除了会定期组织朝圣团对龙虎山参拜外,飞雁洞还收到了龙虎山天师府发出的海外授箓的邀请。借着这个机缘,刘松飞主持参加了天师府在90年代末举行的海外授箓活动,并正式取得了正一弟子的身份,取道号为“大飞”。从此他也正式完成了全真、正一两大派系的传承,并发愿要将中国道教济世利人的精神传播远扬。
武汉大道观举行纪念香港飞雁洞洞主刘松飞道长羽化登真升玄追思回向道场
飞雁洞在刘松飞主持的带领下,一直秉承着传老庄之真、苦己利人的精神,推有余以及人,以“导人向善、造福社群、利阳济幽”为宗旨,全力弘扬全真和正一两派共同的道教度人精神。时至今日,飞雁洞历届主持、监院均着力继承刘松飞主持宏愿,一方面积极扩展宗教场所面积和增设神仙神位,以满足信众的信仰需求;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善功善行,将道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发扬光大。时至今日,飞雁洞不遗余力为各方捐助,在一众信众弟子的支持下,曾捐建、捐助过数十处宗教场所,积极帮助受难或贫困地区解决生活难题。
除此外,飞雁洞弟子们也秉承太上垂科、演教度人的法旨,除了每年例行的法事活动外,他们也曾多次到内地参加大型斋醮法会,以及组织或参与道教学术研讨活动等。
以上等等,无不是刘松飞主持一生行道的大愿。虽然仙人已乘黄鹤去,但刘松飞主持传承的道教精神、飞雁洞秉持的慈爱情怀,必将恒留人间。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