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修行要回归本心,方能见得真道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道祖说:大道无形、大道无情、大道无名,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由此可见,“道”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而正因为说不出,才会使得每个修行者的内心都有自己对道的独特看法。

愚以为,道不在于他处,全在于自己的本心。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坚守住本心,让浮躁的心能时常保持清静,这样才能使大道不离左右。

《南华经》中有一篇名为《秋水》的小故事,我们或许能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去明白一个大的道理。

秋天的时候,涨满水的河伯洋洋得意环顾四周,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比自己更庞大的东西了,于是变得目中无人。可当看到海神若的那一刻,河伯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大”,此时的河伯幡然醒悟,庆幸自己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不致成为笑柄。

《秋水》中的河伯是幸运的,也是令人敬佩的。河伯遇到了若,方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在聆听了若的教诲后,河伯明白了小大之辩,懂得了万物共生的意义。河伯一改自满的念头,融入到浩瀚的大海中,成了海本身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修行者,我们也需要时刻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谨慎做事,不因为有了一点成就便招摇过市。殊不知,这样只会贻笑于大方之家,只有真正切实地静下心的时候,我们才能认清自己,也才能回归到“道”的海洋之中。

很多修行的人,都非常注重一个“气”字。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单单指传统意义上的气,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心情,一种体内的感受等等。所以,无论是正常的生活,还是修行过程中,绝对要忌心浮气躁。重阳祖师曾言:“若想人不死,先成活死人。”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在教导人,要有一颗平常心,不因物喜,不以己悲。用平和的心去看待万物,眼中的万物才会清静且自然。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意气风发,也的确是年轻有为。这没什么不好的,但在风头正盛时,也要像河伯那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让自信过了头而成为了自负。如果时时刻刻都能有居安思危的意识,那便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的任何磨难,这些磨难最后都将成为我们奔赴大道这个海洋时的验金石。

《南华真经》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因为一些影视剧而流传甚广,但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它原本要表达的意思。两个人与其在干涸时互相靠近去润泽对方,却不如在宽阔的江海湖泊中自由地游曳,即使那时的双方并不再认识。

从更深的层面讲,泉涸就相当于我们在俗世中,俗世的压力让我们窒息,只能尽力地去索求那一点口水的滋润。但跳出了这个俗世,我们身处于一片汪洋,哪还有必要在乎那一点的温润?心境变了,看待事物的想法也会改变,但能否跳出束缚,关键还在于自己心态的好坏。

春节假期期间,相信也有很多人响应“原地过年”的号召,并且也相应地减少了很多外出活动,那此时正好是可以“宅”在家中好好修身养性一番的。这个静修的过程,其实就是让被外界的灯红酒绿侵扰已久的心逐渐安定下来,慢慢地去找回初心、找到自己。在这个返璞归真的过程中,对“道”的理解肯定也会更加深入。道,从来不在我们身外;修道,便是不断地去向自己的内在探求的过程。

其实,“道”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我们一直都在苦苦追求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代表道本身,但道却可以存在于任何东西当中。道不远人,时时怀揣着一颗对道的敬畏之心,大道才会常伴左右。

年也过了,假也放了,我们的修行做了吗?我们的道,又修了多少呢?人人都知道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对居住的环境进行大扫除,与此同时也别忘了把自己心中的垃圾定期倒一倒。去除掉一切冗杂的思绪,让自己轻装上阵,在求道的途中,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本文作者:浮游子,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