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仁宗一朝为背景展开的古装剧《清平乐》业已收官,剧情中,我们邂逅了北宋盛世的文雅与文人风度,也余下了几分情感的遗憾至今意难平。人生难免留有缺憾,古今皆然,而对缺憾的超脱、对完满的冀求,也是由古到今人性的诉求。人们或将这种完满称为“道”,把完满的状态称为“仙”。
剧中曹皇后的第一任夫婿李植,即一心修仙问道,无意婚姻,甚至还在婚成之日逾墙而逃,不过二人倒也算落得两相安好。但不要以为曹皇后跟道家就这么点瓜葛了,她的亲弟弟曹佾(yì)才是地地道道的神仙人物:八仙之一的“曹国舅”。
经笔者这么一点破,是不是仿佛觉得温文尔雅的大宋多又出了几分仙道气呢?而史实上也是如此。
宋太祖、太宗两位帝王尊崇高道苏澄隐、陈抟;仁宗之父宋真宗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崇道皇帝,他曾举行了浩浩汤汤的封禅泰山仪式,也是在那次的封禅事宜中,敕封了至今家喻户晓的泰山女神“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而在大宋的街坊民间,“莫道当今无真主,两个天子一担挑”,陈抟老祖留下的谶语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着……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堂堂国舅爷以仙道作为自己的信仰寄托并投身修道,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国舅的祖父是北宋初年的名将曹彬,他曾为太祖赵匡胤立下赫赫战功,父亲曹玘(qǐ)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到了曹佾本人,《宋史》记载他“性和易,美仪度,通音律,善弈射,喜为诗”。从先天家境到后天修养,从内在性情到外在颜值,无不是男神级的配置。这样出挑的人物自然也备受君王的青睐,“高丽国献玉带为秋芦白露,纹极精巧,(皇帝)诏后苑工以黄金仿其制为带,赐佾”,还在“坤成节”的献寿典礼上,令曹佾“特缀宰相班。”
这位高修养的国舅爷也并未以此自矜,他以道家哲学处世,留下“寡过,善自保”的史评。曹国舅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可谓世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了。然而世间的荣华并非他的钟爱,同李植一样,仙道才是他的毕生所求。——可能有人会说:因为他有的我都没有,他当然可以高姿态地声称自己不稀罕了。其实,如果我们考察八仙的“阵容”: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其实是荟聚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各色人等。神仙们在未证得仙位之前,并非都像国舅爷一般过得富贵殷实,相反地,他们所遭受的境遇较常人往往更窘迫、更艰难。
八仙的典故也向世人隐喻:无论你的性别、年龄,身处在社会的哪一阶层,只要你有心慕道,则道不远人;你若专修至道,则会不断近道、体道,最终可效法八仙,感应仙人点化而得道。
仙传记载说,隐迹山岩修行的曹国舅遇见了钟离权和吕纯阳两位祖师。祖师问他:“闻子修养,所养何物?”曹国舅答说:“养道。”两位祖师又问:“道何在?”曹国舅举手指天。祖师再问:“天何在?”曹国舅引手指心。两位祖师笑道:“心即天,天即道。子识本来面目矣!”于是传授曹国舅还真秘术,最终引入仙班。白玉蟾祖师咏曹国舅诗说:“窃得玉京桃,踏断京华草。白雪满蓑衣,内有金丹宝。”
其实,在更多的时候、更多人的心中,仙道是一种情怀,一种寄托。自古及今,能像历代祖师一般放下俗务、专志修道之人毕竟是少数;而道教也未教人弃人道而修仙道。所有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对仙道的渴慕与向往。人,或贫或富,或苦读诗书,或面朝黄土,皆在天地熔炉中砺炼,在世事羁绊中寻求悬解。而仙道的超然,都引领着那一颗寻觅的心灵卓尔尘外,常乐清静。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在曹国舅祖师的身上,集中地应现了业已堪破世间的荣辱、三千繁华的高官显贵们对仙道的精神向往。这个向往,传颂在元散曲无名氏的《双调·水仙子》中,耽嗜玄虚的曹国舅舍弃翠帐华堂,采炼于云崖山际,终成为修仙得道的典范:
“玉堂金马一朝臣,翻作昆仑顶上人。腰间不挂黄金印,闲随着吕洞宾,林泉下养性修真。金牌腰中带,笊篱手内存,更不做国戚皇亲。”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