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国漫《一人之下》艺术后的“道”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日前,国漫《一人之下》新一季更番后,引发了漫迷不小的关注。剧中机智世故的大学生张楚岚,单纯呆萌的冯宝宝,落拓富二代王也道长,仙风道骨的灵玉真人,“万人迷”阿青乃至藉杨子“全性保真”之名为所欲为的全性成员,都个性鲜明,如在目前。武当道长更倾情演绎个中武当太极的经典武戏片段,赢得一片“突破二次元壁”的喝彩。而即便从未关注过道教文化的粉丝也能念叨两句:“天地玄宗,万气本根”,“盖周天之变,化吾为王”……这无疑是一部道元素十足的动漫,牵动剧情的主线“八奇技”的创作灵感不可不说是源于玄秘的道教术法,其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更将观众的目光引向了古老神秘的道教。

有评论认为,该国漫是走出国门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功夫、咒术、道家、炁等立足于传统道教文化的剧情,不仅顺应了全球大热的中国风,还让外国观众全方位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正如小说不是百分百的生活,艺术化的宗教也非原汁原味的宗教。伟大的作品和宗教都有一种共性,那便是突破了它本身的“圈子”,而将流响波及到更广阔的精神与社会生活领域,以至源远流长。而回归道教的文化本位,我们当知罗天大醮非是异人界的大比拼,就像灵宝天尊非是演义小说中的通天教主;为免误解,本文参照《一人之下》系列的动漫进度,结合几个剧情设定捋一下相关的道教文化小常识,不妥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一 “体有金光,覆映吾身”

天地玄宗,万炁本根。

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惟道独尊。

体有金光,覆映吾身。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受持万遍,身有光明。

三界侍卫,五帝司迎。

万神朝礼,役使雷霆。

鬼妖丧胆,精怪亡形。

内有霹雳,雷神隐名。

洞慧交彻,五炁腾腾。

金光速现,覆护真人。

以上是“完整版”的道教“金光神咒”,在剧中,男主张楚岚开启金光护体的模式前即持念“金光神咒”。在道教中,“金光神咒”是道长们在早晚功课中持诵的“八大神咒”之一,动漫根据剧情而截取所用。目前出现在剧中的还有“八大神咒”之首的“净心神咒”:

太上台星,应变无停。

驱邪缚魅,保命护身。

智慧明净,心神安宁。

三魂永久,魄无丧倾。

顾名思义,“净心神咒”是修道之人净化身心、安定心神时所用的咒语,被认为有保魂护魄的效用,剧中张之维天师用“净心神咒”唤醒了陷入疯狂的陆瑾的心智。

在道教信仰中,神咒是天神的语言,是具备神通法力的秘语。《太平经》说:“天上有常神圣要语,吋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来往也,人众得之,谓之神咒也。”《皇经集注》卷五《神咒品第一章》云:“以经中秘法语,能度人篆仙,制星,制魔,制水,镇五方,济法界,故曰神咒。”

“八大神咒”是道教入门的必修功课之一,运用广泛。凡诵经、禳解、临坛、书符、行法等皆须持诵。道教内部依据传承的不同,“八大神咒”的修持方式与效力也不尽相同。但须指出,剧中持咒后周身金光灼灼的炫酷形象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而至于现实中的修持效果,缺乏修行实践的小编在此就不再妄言了。

二 风后奇门,奇门和风后

在剧中,风后奇门是“八奇技”之一,在“罗天大醮”的异人比试中,武当王也用它来对战诸葛青的“武侯奇门”并取胜。一般来讲,“奇门”可看作“奇门遁甲”的简称,属道教五术“山医命相卜”中的“卜”。“奇门遁甲”的含义可通过“奇”“门”“遁甲”三个概念进行解析,即:

乙、丙、丁“三奇”;

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

“遁”即隐藏;

“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

“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遁于六仪之下。“六仪”为戊、己、庚、辛、壬、癸。

奇门遁甲根据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做出预测,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而剧中冠以“风后”之名,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这位风后正是远古时期黄帝的肱股之臣。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谓:“遁甲”当为“循甲”,言六甲循环推数也。相传遁甲之法出自黄帝、风后及九天玄女。《烟波钓叟歌句解》云:“因命风后演成文,遁甲奇门从此始。”注解说:“(黄)帝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风后作兵法十三篇,孤虚法十二卷。始立遁甲一千八十局。”

风后奇门大胆设定:可以在奇门局中随意拨动天、地、人、神四盘,也就将局中的时间空间变化纳入“我”的主观掌握之中,所谓“我既是方位,我既是吉凶”。在此局中,人即是神,“我”即是王。

三 罗天大醮非“异人之战”

道教罗天大醮中神圣庄严的酬神仪式,而非剧中的华山论剑式的“异人之战”。何为罗天大醮?

罗天:即诸天,有网罗诸天诸地之意;醮:是道教的一种隆重的祭天、酬神的仪式,后泛指各种消灾求福的善举。顾名思义,罗天大醮即是道教祭祀众多天神的仪式,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最隆重的活动之一。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三记载曰:“其下曰祈谷福时坛,凡星位一千二百,为罗天大醮,法物仪范,降中坛一等。”

早期道教举办醮仪的目的是治病、宥罪。醮仪最早是在夜间,露天设供以祭诸神。大唐《六典》中列有七种斋仪,即:黄箓、金箓、明真、三元、八节、涂炭、自然等斋。其时,“斋”已成为一种宗教活动的仪式。唐以后,“斋”与“醮”开始并称。至明代邓仲修等编定《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时,斋醮已合并,并成为道教科仪的统称。

道教大型的斋醮仪式有普天大醮、周天大醮、罗天大醮等。道经规定,普天大醮应供奉3600醮位(即神位),周天大醮供奉2400醮位,罗天大醮供奉1200醮位。三种大醮做法、规模虽有区别,但目的都是:一护国佑民、二延寿度亡,三消灾禳祸,四祈福谢恩。此外尚有金箓大醮,玉箓大醮、黄箓大醮等大型道教仪式。

剧情设定说前山是例行的道教祭祀活动——罗天大醮,与此同时,在普通人到不了的后山开展的异人界大比拼才是“真正的”罗天大醮。这一设定不可谓不巧妙。与之类似还有剧中对“异人”群体的设定:异人有着异于常人的能力却小心翼翼把自己伪装成为普通人,过着常人一样的生活,在原则上不能对普通人使用异能。这样就巧妙地避免了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冲突,并且异常鲜活地诠释了一个著名的道家词汇:和光同尘。

四 术之尽头:炁体源流

《一人之下》像是一部玄门术法的奇幻展卷:雷法、符箓、太极、奇门、内景、御物、炼器、制魂魄、出阳神……以及一些“周边”的神秘文化:湘西赶尸人、东北出马仙等等;而就像剧中的“金刚神咒”一般,它们的表现形式是艺术化、玄幻化的,也是魅力四射的。而神秘的“八奇技”则是分属八个领域的最为极致、最具威能的术法,所以是像江湖秘籍一样的“香饽饽”。而“八奇技”之一的“炁体源流”则被称为“术之尽头”,也即剧中术法的最高境界。

炁,或称“元气”,是道文化中一个特别的存在,不可得见,不可得闻;与其说是一般意义的气,它更像一种能量。炁流布于天地万物之中,又为万物提供了活力。《太平经》所谓“夫气(炁)者,所以通天地万物之命也”。在这里,炁(元气)是天地万物产生和生存的依据,即“元气论”。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论中,“元气论”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入:

《黄帝内经·素问》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炁),命之曰人”;

《太平经钞·戊部》云:“元气恍惚自然,其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

《抱朴子内篇·至理》则说:“人在其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一如剧中所言:炁是人人都有的,异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异人可以掌控炁。而接下来的逻辑:因为掌控了炁,才有了术。炁无疑是术之根本,道教所谓:以道(炁)驭术,道(炁)由术显。而“炁体源流”顾名思义就是炁的源头,也是源源不断的炁。所以术修到极致、走至尽头,就如老子所说“复归其根”,再次回归到它的本根:炁。

五 长生,从未被放弃

这无疑是一部很道系的国漫。尽管时间坐标点定于当代,丝毫不妨碍从台前的剧情设定到台后的文化理念,都打着浓重的道文化烙印。更难得的是,千百年来道教孜孜不倦追求的长生信仰与哲学理念也在剧中得以展现。所以在最后一节,小编想谈的不是某一个“奇技”,而是一个剧中人物:不老不死的冯宝宝。剧中,徐翔在去世前说:“炁体源流和拘灵遣将就算是通天彻地的大能了,但和长生不死比起来……呵呵。”

任何术,都不能和长生不死(道)相提并论。

关于“长生”,最直白朴素的理解即不老不死。而千百年来“长生”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尸解而仙是一种长生,炼元神成真是一种长生,有功于民、死而不朽也是一种长生……由于艺术创作可以超越现实限制,剧中的这位冯宝宝就这样青春永驻,不老不死。

“长生”一词,最早提出的是老子,《道德经》云:“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而冯宝宝这个人物,可以说是按照这个“道”来设定的。

冯宝宝,性别女,名宝宝。目前全剧唯一的长生不死之人是一位女性,暗合老子崇阴的观念:“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宝宝”这个名字则对应了老子崇尚的“赤子”。而人如其名,在她身上有浓厚的赤子气息:单纯、淳朴未散,未通事故;头脑中也是“被格式化”成了一派混沌。

此外,冯宝宝心神专一,或者未像“成人”一般心神散乱。冯宝宝在战斗中罕见败北,就是因为训练有素的对手找到了她的缺点:她无法同时“思考”或者说“兼顾”两方面的事。

道家崇尚“去其华,存其实”。在外形上,冯宝宝是个自然美女,因为不修边幅,以至于经常使人忽略她的美丽。她战斗中的一招一式,也都是目的导向,武器是一把菜刀,作战中的反应出乎本能。

最后,关于“神莹内敛”的修持境界。剧中的“神莹内敛”是指眼中没有一般练炁之人的精光,眼神咋一看个普通人一般无异,只有一定修为之人才能察觉到眼中笼罩的那种温润神采。而有百年修为的张之维天师和冯宝宝就是这般“神莹内敛”,是远比“精光外溢”更高的修持境界。转换成《道德经》中的语境即为“返璞归真”“和光同尘”。

以上种种无疑都是合于“道”的体现。剧作者在创作人物时将这些合于“道”的属性设定在一位长生不死的角色身上,大约是在这位冯宝宝的身上记述了对道的理解吧。

(本文原发布于《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人文版、指尖国学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