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萝卜一个坑,别让垃圾跳错坑。”各位亲,乃们是否还记得去年让很多上海居民脑热头大的垃圾分类事件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加入到了垃圾分类的大军中。而那些尚没有学会如何分类垃圾的人,在经常遭到居委会大爷大妈们的强行科普的同时,也迎来了人生中的首张“垃圾罚单”。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5月11日,北京城管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丰台区一超市存在生活垃圾混投混放问题,且未按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前期属地城管执法队已多次告知。对此,城管部门拟对该超市处9000元罚款。这是北京市新《条例》实施以来的第一张处罚罚单。
关于垃圾分类这件事,在如何分类、如何推行等等问题上,也曾掀起一股网络热潮。我们要明确一点,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请自行想象小音同学的字正腔圆音)当然,任何问题都是需要一体两面去看的。在看到其长远利好的同时,也必须要承认因为对分类问题有诸多的不解和迷惑,所以会对短期的生活习惯产生一些影响。其实,这便如同道教中所提倡的修行事,唯有能够在今时今日去磨砺自己,把纵情于声色犬马的身心从短时间的欲望放纵中抽离出来,才能看得到人生中更远大的理想是什么,看得到修行中追求的更极致的逍遥是什么。你若总是被一个小小的井口圈限了双眸,其实已经错过了更加广阔的天空。
在这里,小音要问大家:生活中的垃圾需要及时分类并丢弃,那么,你是否能够主动分类并清除自己心中的垃圾呢?
当然,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中有“垃圾”存在。这就需要对我们的心灵垃圾做个定义。《道德经》第12章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祖老子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复杂,“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道祖很显然把五色、五音等事定义为对人体会产生伤害的事物,是应该及早摒除的。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便可以认定这是一种“垃圾”,需要用修行的方法来去除自我身心对斑驳物质世界的贪恋和执着。
再进一步问:五色、五音等事,为什么会导致人们出现目盲和耳聋的结果呢?难道我们为了修成圣人的境界,就必须要罔顾现实生活中的基本物质需求吗?
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道教修行从来没有把人们的精神、心灵与现实、物质视为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而是更加主张究竟如何做,才能在既满足我们所必需的物质需求的基本前提下,同时又能不让自己因为对美味、美色的过度贪求而伤害自身。所以,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枢机,即在于一个“度”字。用白话说,便是要明白界限在哪里。界内则安,越界则危。
包括你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因为有这等去不掉的肉身和躲不开的红尘琐事,所以即便有着一颗清静心,也总是难以时时刻刻都做到不堕爱河欲海之沉沦。向往修行的人,总是会为自己今日没有精进而苦恼。我们身心所产生的过度欲望,都是对修行有碍的“垃圾”,那么在产生垃圾后,就需要及时且有条理地将其清理出去,才能使自己不受其害。道教修行中的“垃圾”处理法,主旨在于教人清心寡欲,其法门有三“觉”:
其一,要能够清醒明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处,才能有针对性地去修补。与痴迷的众生相比,修行人要具备第一层觉,即觉察到此身、此心此时所处于何种境地。于此,才能生发出自性之觉,即是对现实与自我的明确认知。
其二,既知贪恋是一种欲,那么就要按照祖师法门去修行,目的在于去掉妄欲,使我身不被欲想所控、使我心不被欲念所迷,由此才能觉破“有有”的障。若不再执着于有时,才能体会到放下之后的“空”的释然。此时,是在生发出本性之觉。
其三,既破了有的迷障,所求无与空,实则也是一种欲的表现。道教修行,讲究“无待”两个字,即不着于有、亦不着于无,因为有无皆是因求而生。唯有“无待”,才是不着万物也不着己身的“真空”。经文中谓“离种种边”,有是有形的边界,无是心上的虚空边界,无待,便是不着任何边界的真逍遥。所以,此时则要生发出自然之觉,是看待一切是非皆是有欲、又皆是无欲的慧眼。而且也更加明白,在有有无无之间,躁动的不过是一颗人心罢了。心中无事时,尘埃恒不起。
明白了这三等觉后,再问问自己现在正处于那一层的觉悟上。道教修行,是以圣人的言行教化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准则,使我们能够向往之、学习之,假以时日,待到功行圆满、心性光明,也可以成就之、合道之。愿每一个人都能摒除中身心中的“垃圾”,及早觉醒人生大梦,以得无碍逍遥。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