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也说PUA,这回从道家的“机心”一词说开去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日前,“北大女生自杀事件”使得PUA这个“冷”词汇一下子“热”了起来。PUA源于美国,全称是Pick-up Artist,译成中文是“搭讪艺术家”。它通过传授男性一些搭讪秘籍提升恋爱情商,来跟喜欢的人套近乎。而后期的PUA呈诈骗化发展,通过伪装身份对异性进行诱骗洗脑,达到与其发生性关系的目的;更邪恶的PUA由于深谙心理控制术,还会对异性进行精神操控,来榨干女性的财产、诱导自杀等,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每当遇到女性群体受到侵害的事件,小编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道教在教义信仰中给予女性之为女性的本然的肯定与尊重。在涉及“道教”和“女性”两词的例子中,多数总是洋溢出满满的“正能量”香。这次我们撇开道教的女性观不谈,从“机心”一词说起,来谈一谈这个臭朽变味的PUA。

“机心”一词来自《庄子·天地》中的一则小寓言。聪慧的子贡到楚国游历,折返时在汉阴遇见了一位老人,他为了浇灌菜畦居然打了一条通往井边的地道,浇水时抱着水瓮来来回回地奔波,这样做的效率可想而知。于是子贡好意给老人推荐说:“有一种用木料加工成的机械,后重前轻,用它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一般迅速,这机械的名字叫作桔槔。”没成想老人听后非但不接受子贡的好意,反而开启了毒蛇模式:“我的老师教育我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在转述了老师的箴言后,他告诉子贡,你说的机械我不是不知道,只是“羞而不为”罢了。

“机心”一词就出于此。开始看这一则小故事的时候,小编总觉得老人家未免有点小题大做,只是一种浇水的工具,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怎么就上升到了“道之所不载”的“原则高度”?而联系当前的PUA事件,小编不得不佩服道家先贤们见微知著的智慧。先按下不谈修道一节,机械之本身并非是“恶”的,就如同PUA的初心只是帮人接近心仪的对象。然而“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一系列后续的发展似乎已在先贤的预见之中。

一旦产生了“搭讪技术”,也是“机心”始萌之时。此处“机心”大约可解释为“机巧之心”,通过运用技巧来达成目的的内心动机。而“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若在故事的初始预言这种机巧将破坏爱情的纯粹,使得爱情“纯白不备”,想必多数人都会一笑置之。而铁铮铮的现实就是PUA在自身的不断升级、进化中,成功完成了“神奇化为臭朽”的过程,最终导出“爱情已死,性为功绩”这样刺眼的结语。其实在道家有一种不那么刺眼,而更具一般性的讲法,原文是: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在道家诸多经典中,类似观点是不难找到的。回到子贡和老人的故事中,若我们开启“杠精”之眼,那么老人打水的水瓮不也是机械么?道家是不是真的要把有形的机械和无形的技巧统统抛弃、回到人兽同群的远古时代?其实,多数人在逻辑上都承认“杀人以兵,非兵之过”,难道道家真的是要把“人”要背的锅甩给“兵”吗?

在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上,小编十分赞同把道家当作“药”的观念,是立足于社会现实的一种是“纠偏”。道家的先贤们不只看到了技术、手段乃至社会秩序带来的益处,而且清醒地认识到隐藏在它背后的问题:当某一种技术(手段等)发展到凌驾于正常的可制约范围后,谁来制衡掌握它的机心,也即是“人”呢?手段本无对错,在人的贪欲的本能驱使下,便产生了无限制的破坏。在老庄时期表现为社会的大崩坏:由其上求生之厚、之多导致的民之多贫、多病;近现代时期则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和破坏等等。而时下私人关系领域的PUA事件也是同样,一方通过绝对“技术”优势将另一方完全“操控”——在这样的“一极”状态下,压榨和迫害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除非,这“操控者”完美如圣人,能够自觉地钳制住人性中的贪欲。而细数那些最初并不起眼的“机事”连同它动机的“机心”,就成了这一系列后续的源点。

所以道家处理的手段是“兵分两路”,一是限制“手段”,一是限制“人”。这里也再次强调,道家是立足当世的历史事实,对整个社会用智过度、素朴不再,手段淹没了目的甚至成为了目的本身的一种补救。大约如此,我们才能更明了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以智治国国之贼”的现实意义。

在人的方面,相对于儒家对于阴阳尊卑高低秩序的重视,道家更关注共性与统一。道家的先贤们不会不知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样的基本现实,而庄子大讲“齐物论”。《道德经》也没有强调男女哪个法天哪个象地,而是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强弱失衡之下,对共性的强调更有助于调和分化的两极。“道法自然”的最后指向是复归于万物的本性,而尊重人之为人的本然。在现实层面的双向关系中,道家也对关系中相对弱势的一方给予了更多的倾斜和尊重。老子提倡“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在处理大国和小国的关系中,强调“大者宜为下”。

其次,是人的内在。当双向关系中,强势者没有了现实层面的有效制衡后,人性中的贪欲就成为了最大的敌人。这时机巧、机心就成了欲望的完美帮凶,就如庄子所说的“为大盗积者”。所以老子谆谆告诫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清静经》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都是指向人性中的贪欲,是心灵的修行功课。

道家提倡克制自己的贪欲,而尊重人之为人的本然。这两者在现实层面中是互为因果的,犹如一体之两面。在回归人的主体本位中,道家倡导的是自由,她的方式是“无为”——不是“人为改造”也不是“手段操控”,是“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是“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渐渐地丢掉机巧之心,重归于赤子的纯粹,才能看清我们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被各类“套路”和“欲望”裹挟着越走越远,这大约也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可以借鉴的吧。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