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学习《老子大道科学体系若干重要观点》有感而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摘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对李德建先生的《老子大道科学体系若干重要观点》一文,进行讨论。李文共14节,需讨论的问题甚多,本文主要讨论1—4节所涉问题。首先是老子所说的“道”与科学的关系,二者既不完全等同,也不是绝对矛盾,而是可以互参互证。各有各的途径、作用,难以完全取代。李文主张以“内求法”取代科学,岂不知“修炼”绝非易事。其次,针对李文“大道科学(没有基本粒子)”的观点,本文认为“‘道’的本质特征是‘小’”,分三个议题:第一,“道”,是不是“钢板一块”“不能离析”?第二,关于“精”的讨论;第三,21、25两章内容的关联与区别。本文第三部分,针对李文“二、大道時間觀(時間隧道)”;“三、大道空間观”;“四、大道運動观”三节中的问题,略作讨论。

关键词:“道”不等同科学  可以互参互证  修炼绝非易事情 “道”的本质特征是

收到2017年9月号(总81期)《宗教哲学》样刊,见到《老子大道科学体系若干重要观点》一文,阅完“摘要”之后,看了作者李德建简介,有那么多全国性、省级以至世界级的全委会委员、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主讲教师、研究会会长、荣誉院长、理事长、主任、副会长等要职、要衔,我突生敬仰之情,抱着一种强烈地学习、求教的欲望和心态,读完了全文,果然是新见迭出,令人应接不暇,特别是11、12节,关于“德”的论述,确为古今中外老子研究者从来所未言及,顿然使“德”的面容鲜活了起来,给我启发感悟颇大。然而,关于老子所说的“道”的诸多新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笔者浅陋冒昧,班门弄斧,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与李德建先生共同讨论,以求得对老子所说的“道”,有比较准确,切合老子本义的诠解,以避免误导广大读者。

一、老子所说的“道”与现代科学的关系问题

李德建先生的《老子大道科学体系若干重要观点》一文(后简称“李文”),开篇写道: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言「道」之書,稱之為大道科學、大道哲學、大道文化,乃百家思想之內核,和諧文化之根脈,人類精神之旗幟,世界文明之名片,宇宙智慧之花朵。《道德經》不僅有著深刻的哲學智慧,同樣亦有著無與倫比的深刻的科學思想。……

李文怀着满腔热情称赞《道德经》,这正表达了我的心情。对老子及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不论怎样称赞,都不为过。老子天下第一,名不虚传,名副其实。对老子的称赞者、崇敬者,我亦称赞之,崇敬之。唯独对李文的一些创新观点,我有异议。李文第一节最后一段说:

沒有基本粒子的老子的混成論、全息論,有別於西方文化、西方現代物理學意義上的形而上學的認識論——疊加論、構成論、合成論等種種機械論。以老子大道科學「混成論」的有機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展現出光明的前景與無限的生命力。 老子的這一宇宙萬物始源之混成論,對科學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具有扭轉科學發展取向的意義;同樣,亦具有扭轉地球船、宇宙蛋航向的意義,稱之為科學革命、地球革命和宇宙革命。

说“有别于”是对的。但是,说“對科學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具有扭轉科學發展取向的意義”,又说“亦具有扭轉地球船、宇宙蛋航向的意義,稱之為科學革命、地球革命和宇宙革命”。我不知道“科學革命、地球革命和宇宙革命”究竟怎么个“革”法,有一点可以肯定,李文作者将“道”与现代科学对立了起来,不然何谈“革命”?

老子所说的“道”,与现代科学,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系?笔者认为:

首先,“道”不等同于科学

对此,笔者《老子所说之“道”新解》⑴一文已有论述,引用如下:

“道”的物质属性以及科学性,是可以论说的,“道”与科学,二者可以互参互证,但“道”终归不等同于科学,一个靠科学仪器检测,一个靠心灵感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有本质的不同。“道”包含科学,包容科学。“道”的内涵和境界,有一部分,或者说“道”的物质属性的这一面,可以用科学仪器检测,得以实证。然而,玄奥性这一面,科学有诸多无能为力之处。

人的意识、精神,虽是人的心脑细胞组织系统活动的产物,具有物质属性,但人的意识、精神,却具有科学仪器难以完全检测得到的超强功能,有待于人类通过修炼去开发。这种超强功能,古代一些高僧、高道曾经具有,并不完全是神话。如鸠摩罗什的“吞针”⑵,吕洞宾的随处显形,等等。这些,科学都是无法检测验证的。

世界没有面貌、性情完全相同的人。为什么?因为表达个人具体性状的那一部分基因,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人的意识、精神、性情的差异性。人的基因与人的意识、精神、性情融为一体存在于人的身心。老子说“谷神不死”(脑泥丸,又称天谷,“谷神”即指神识之神),佛教说历生历世性灵不灭,这些,与基因有着什么样的关联,现在尚说不清楚。但,“道”的玄奥性,都可以将这些统统包容。

意识、精神的物质性存在,是“道”的形而下的“器”的一面;而意识、精神的空、无境界的玄奥性,是“道”的形而上的哲理性境域,对于修炼者来说,是穷劫难尽的追求,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别无他途。

老子经过“常无欲”、“玄之又玄”,已经进入了宇宙万物的“微观境域”,“观”、“阅”所得,早已超过了现代科学仪器所能观测到的境界,发现了无尽的“玄妙”,他用一个“玄”字来概括。这个“玄”字,意味无穷啊!

其次,“道”具有科学性,与现代科学不是绝对对立,而是可以互参互证。 

譬如《老子》第四十三章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无有”指的什么?“无有”怎么能入于没有间隙的“至坚”之物呢?这从事理和逻辑都是讲不通的。但老子就这么描述。也只有这么描述才符合他所“观”、所“阅”到的真实状况。在老子当时和以后的两千多年,能“入于无间”的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只能用“无有”来描述。

然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就大大不一样了。电子、光子你说这是“有”还是“无有”?现在可以肯定地回答:是“有”。但谁能用肉眼看得见?可是经过现代高科技处理以后却能在电视机、电脑、手机中成像,显现于荧屏,人们就完全可以用肉眼观赏了。

这时,我们再看老子的描述是何等的精细准确!电子、光子是不是“天下之至柔”?它们是不是在“至坚”的电脑一类器物中自由纵横驰骋?它们是不是来去自由地出入于没有间隙的“至坚”之物?

今天,电子成像,各种粒子的穿透力、传播速度,在物理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老子当时肯定不知道。但“无有”(相当于现在的粒子)“入于无间”,在“至坚”之物中“驰骋”的影象,老子当时早就发现了,今天的科学技术可以验证老子的发现真实不虚。

其实,老子将现代科学早就预言了。《老子》第一章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的宇宙感知论。

天地生成之始,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混沌状态,老子用“无”来命名。万物中作为有灵性的人,要感知这种状态的存在和奥妙,只有“常无欲”才能进入像佛、道两家长期修炼所能达到的“空”、“无”境界。(今天的科学概念叫“微观世界”)只有进入这种境界才能“观”到“无始”的妙境。老子经过长期修炼获得了这种功能,达到了这种境界,他惚兮恍兮观察出了“道”的微妙,才提出了“道”这个被他强名的赋予了特定内涵的概念。世界上古往今来只有老子在没有科学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感知到宇宙万物生成的因缘,才将涵概世界本原、本体的“道”奉献给了人类。

“常无欲”,是修炼状态;“常有欲”,是生存状态。有欲则为生计、事业奔波,只能用肉眼观察到有限的物相,这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Jiào),边际。有边际的东西是有限的。而“妙”是难以言说的无限。有欲和无欲对举相较,老子所强调的当然是无欲了。只有无欲,才能观察到无限的奥妙。

“玄”与“妙”合而为词曰“玄妙”。“妙”通“眇”,细小、微小也。“常无欲,以观其妙”,“妙”就是精微奥妙。所以老子这里所说的“玄”、“妙”,就是他所“观”得到的“道”,在“无”的状态下的细小微粒。这种微粒聚则成形,显示出“物”之形状;散则为气,隐匿为“无”的状态。这和现代科学的物质构成以及分子、粒子、电子、光子学说不谋而合。

小而无形能构成“大”,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道”,唯有大曰“大道”,无有“小道”之说。“道”的小由“无”、“朴”、“妙”来体现。何大何小,老子界定分明。大与小,相反相成。这是老子关于“大”与“小”的辩证法。

老子这里指出了宇宙演化和人生修炼的路径:道——无——有——无欲——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见“道”,得“道”。万物形成和人类生存的路径:道——无——有——有欲——徼——玄,在有限的时空里,通过有效的手段(如当代通过科学手段的电子成像、电脑、网络等)“玄之又玄”,进入“众妙之门”。请看,老子将如今信息时代电脑、电信的“玄奥”也早早预言了,描述了,概括了!请大家好好感悟现在电脑、网络的运用,是不是也很“玄妙”啊!

老子当时就没有否定、排斥“有欲”观“徼”,进而“玄之又玄”,进入“众妙之门”的这一条路径。而是,具有先见之能,预言了现代科学。

其三,修炼并非易事

李文13节说:“老子發現把握宇宙終極真理,靠的是內求法,而不是外求法;靠的是內求法與外求法之辯證統一的方法。而外求法恰恰是有史以來科學探索所釆納的意見,固然碩果累累,但顯然不可究其極,所依靠的人體以外的儀器工具,如望遠鏡、顯微鏡、電子對撞機等。而老子發現認識道——宇宙之道、自然之道,靠的是內求法——以虛極靜篤人之心靈,即「滌除玄鑒,能無疵乎」(10章)之心靈,……釆用的把人體當作實驗室的內求法。”

我前文说不知道“科學革命、地球革命和宇宙革命”究竟怎么个“革”法,再读13节开头这段文字,豁然明白了李德建先生要以老子的“內求法”,来革科学“外求法”的命。进行这场革命,李先生是气势浩然,信心十足。请看李文最后的宣言:

……大道科學實踐場的建立,以及「德」是高級的科學技術等十四個重大的大道科學體系問題(亦是當今自然科學前沿研究的重大問題)的研究,這是作者對《道德經》學研修用二十年持之以恆的努力、韌性的戰鬥,亦是對老子大道科學體系的嶄新探索。希望對「道」的研究有所深入、有所突破,從大道科學層面解讀《老子》、破譯《老子》,實現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創造性的轉型和創新性的發展,為構建現代化的大道科學思想體系而深思精進,補前修所未逮,示來者以軌則——老子大道之軌則,造福於時代,造福於人類,造福於宇宙。相信本文的發表,對當代中國的老子學界、科學界、理論界,一定是有所觸動和啟示,一定是激動人心的時刻,必將為人類的夢想成真,為人類復歸於自然之道大道文明的必由之路開闢前進的道路。

李德建先生“對《道德經》學研修用二十年持之以恆”,要“補前修所未逮,示來者以軌則”,看来他的修炼层次已经是境界很高了,甚或超过了老子,不然,怎么能提出“建立”“大道科學實踐場”这样当年老子也未提及的全新事业?“補前修所未逮”,老子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前修”,那就是首先补老子之“所未逮”!

在李德建先生眼里,好像“內求法”,即修炼得道,是易如反掌的事。君不知,老子之后,道家、道教以及在家居士,有多少人在“修”在“练”啊!据《中国社会科学报·终南山隠士文化》一文报道,当今终南山里有3000隐士(有的统计四千,有的统计五千)也在“修”在“练”。然而,能练到老子一样高层次的人能有几个?恐怕唯独只有老子一人。

修炼,不是谁都愿修、谁都能修。这还有一个根基、缘分、信仰、决心、毅力的问题。修炼的那份清苦,不是谁都愿意承受的。偌大的世界,该修的就去修了,不该去的依然不去。现存的客观世界就是明证。孔子是老子的学生,他评价老子“犹龙”,“神变莫测”。多次拜访老子问道,但他却没有走老子修炼的路,而收“弟子三千”,周游列国,创立了儒家学派,成为儒家的“至圣先师”。

而老子呢,却远离社会,遁迹山林,留下一部《道德经》,不知所终。

修炼之法,特别讲究“单传”,不是谁都能得到真传。诚想修炼的人,要寻找一个真正证道的师傅,不知有多难啊!大部分人是终生难遇。哪里能像李德建先生所说那样,随便就能建立起“大道科学实验场”!这肯定是普及性、群众性的举措与活动。在当今中国、当今世界,能推广得开吗?“內求法”,实际就是宗教人士、在家居士的修炼之法。历来,都是世俗社会的补充,都是偏安一隅,总是受社会政治的限制,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不知李德建先生有多大的能量,能扭转乾坤,改变历史,建立起“大道科学实验场”?

佛教、道教修炼,其根本目的都是要成佛,成仙,是个人要了脱生死,都是个人“冷暖自知”。佛教讲“普度众生”,也是要“度”到彼岸——西天。修炼又讲究师傅找徒弟,一对一的传授真法。师傅因为找不到可传真法的弟子,最后,带着真法走了!修炼还讲究“天机不可泄露”,秘而不宣。并不是要服务于社会发展,更不是大搞群众运动。李德建先生“深思精進”,“希望對‘道’的研究有所深入、有所突破,從大道科學層面解讀《老子》、破譯《老子》,實現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創造性的轉型和創新性的發展”,“構建現代化的大道科學思想體系”,这符合《老子》的文本精义吗?符合老子的思想实际吗?符合修炼的法诀仪轨吗?

当然,李德建先生敢于宣称:“補前修所未逮,示來者以軌則”,想必已得到真传,成竹在胸,我们只能是拭目以待了?!

不过,从李文的字里行间,找不到“內求法”的一星一点法门诀窍,所用大都是现代科学词汇以及缺乏充分论证的结论,如相对论、全息论、自组织、自频率、系统论、动力机制等等。因此,对李文的豪言壮语不能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李文的立意、目标,与自己的理论概括是矛盾的。既言革科学的命,何以又将基本理论观点概括为“大道科学”?“大道”,比科学的内涵要广阔、丰富、深奥得多。言“大道科学”,这是说小了大道,不能反映、囊括大道的无限玄奥的无尽内容和奥义。用“大道”来定义科学,此“科学”无非就是李文最后落脚处要畅扬的“內求法”。“內求法”是道法,不能和科学划等号,不能用来作科学的附属品、装饰品。“大道科学”的提法,经不起推敲和考量,是不能成立的。

科学,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结晶,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殚心竭虑,努力奋斗,发展到现阶段,已是成果辉煌,将来的前景也是难以估量,不可轻易否定。现代科学,虽然给自然、社会带来生态的某种程度的破坏,这经过人类的治理、调节,是可以解决的。不能泼脏水连孩子也泼掉。

大道行天下,不会妨碍科学的发展,只会促进科学不断地去探索“道”的奥秘;“道”,正像不会取代世俗社会一样,只会使人间变得更美好!“道法自然”,一切的一切,都将按照“道”的演变规律,自然而然地发展变化,螺旋式地前进,上升。

老子所说的“道”需要继续体悟,现代科学需要继续发展,宇宙奥秘需要继续探索,正如《老子》第一章所言:“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电脑上只要你提出问题,鼠标一点,就能找到许多相应的回答:微信可以付款、收款,……这一切谁能说这不属于老子所说的“玄”?这也是相当的“神秘”啊!

二、“道”的本质特征是“小”

李文第一节标题曰:“大道混成論(沒有基本粒子)”。紧接着说:“‘道之為物’(21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章)、‘象帝之先’(4章)。老子認為,道是物質性的客觀實在,天地萬物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先天地而生存的在上帝之先的混成之物(‘有物’、‘無有’)——為物之‘道’所孕育生成的。非神創說!而是道生說!且此‘有物’不是清一色之物,而是混成之物。”

既说“大道混成論(沒有基本粒子)”,又说“道是物質性的客觀實在”,这绝对是自相矛盾的。按照现代科学理论,宇宙间所有客观实在的物质,没有不是基本粒子所组成。当然,李先生要革科学的命,不承认现代科学的那一套理论,我们之间的认识,也就难以统一了!

李先生为了自圆其说,果然另立新论。他说:“先天地生的‘道之為物’、混成之物,乃是‘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大道本體、本物之中的‘象’、‘物’、‘精’、‘信’——此四者同生同在,沒有時間上的先後順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四有’,亦即物質、精神、信息、場混然一體,不能離析、不可究竟、無法分開、鋼板一塊之‘四有’,是宇宙中一切物(萬物)存在的最後根據,而非基本粒子、引力波、黑洞、灰洞。”

对于李先生此文第一节的许多论述,笔者归纳出如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一,“道”,是不是“钢板一块”“不能离析”?

这个“钢板一块‘四有’”说,符合老子的本义吗?《老子》第21章,说他通过“有德”的“孔”洞(天目)——“唯道是从”,观察“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的影像,象、物、精、信,是有层次的,是有所分别的不同的内涵的存在,似有非有,“唯恍唯惚”。这怎么能是“鋼板一塊”呢?

李先生后文也以象、物、精、信分层次来论述自己的“大道混成論(沒有基本粒子)”之说。“钢板一块”,“不能離析”,那就永无变化,不可分解、分离、分割,不可论析、解析、分析。然而,《老子》第四十二章却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就是一个不断地離析过程。其实,李先生所说的“钢板”,也是可以离析的。宇宙间没有不可离析的东西。

李文说“宇宙中一切物(萬物)存在的最後根據,而非基本粒子、引力波、黑洞、灰洞”,“大道混成論(沒有基本粒子)”。而现代科学的发现,却并非如此。

2016年2月21日有一个署名“佚名”者所发的网文《2016年物理学家为什么会刷屏:新粒子或“现身”》⑶说:“‘闭关’多年的激光干涉引力波⑷天文台(LIGO)终于在2016年听到了13亿年前两个黑洞相撞产生的‘巨响’以及探测到此过程中的引力波。”

现代高能科学仪器探测到了13亿年前的宇宙存留信息,老子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二者说的是相同的宇宙物理现象。现代高能仪器探测到的宇宙信息存留现象,与老子所“阅”的宇宙现象十分吻合,一方面说明老子所见所言不虚不假,另一方面不能不使我们对老子的发现和论说感到惊讶而不得不倾心敬仰!

又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报道,科学家们宣布他们首次检测到了一种新型的引力波,我在网上调出了一篇网文—《引力波三大重要新发现:首次探测到中子星碰撞引力波 (2017-10-17 09:43:25) 》,这里引出两段: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6日晚间消息,科学家们刚刚宣布他们首次检测到了一种新型的引力波,来自中子星合并事件,并且与前几次引力波事件都不同的是,此次科学家们还检测到了产生此次引力波信号的对应天体。如果将引力波比作声音,而将光学波段的观测比作视觉,那么此前四次的引力波信号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这一次,我们找到了引力波信号对应的天体,可谓“闻其声,且见其人”——面对广袤宇宙,我们变得“耳聪目明”了!

……参与其中的两颗中子星质量分别为1.1倍以及1.6倍太阳质量,距离地球大约1.3亿光年。

自北京时间2017年8月18日21:10起(即距离此次引力波事件发生24小时后),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合作团队利用正在中国南极昆仑站运行的第2台望远镜AST3-2对GW 170817开展了有效的观测,此次观测持续到8月28日,期间获得了大量的重要数据,并探测到此次引力波事件的光学信号。这些数据和全球其他天文台的观测结果一起揭示了此次双中子星并合抛射出1 %量级太阳质量(超过3000 个地球质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以0.3倍的光速被抛到星际空间,抛射过程中部分物质发生核合成,形成比铁还重的元素。因此,这次引力波光学对应体的发现,证实了双中子星并合事件是宇宙中大部分超重元素(金、银)的起源。

再看《老子》第二十一章所说的“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与现代科学的观测结果,何其吻合!老子说“以阅众甫”,就是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观览它(他)们从初始到后续演变的过程及其表现特征。老子将现代科学今天所观测到的在2500多年前,早就“阅”到了,论说了!

“两颗中子星”,“距离地球大约1.3亿光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空概念?时间多么久!距离多么远!“百度百科”“引力波”条目说:“引力波更为有趣的是,它能够提供一种观测极早期宇宙的方式,而这在传统的天文学中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老子“做到”了,也论说了。

引力波是不是粒子,“百度知道”1个回答2016-06-12 题为《引力波是不是物质,有没有质量?》中的“最佳答案”说:“按广义相对论,引力波是弯曲时空的曲率的波动,它不算通常物理意义上的物质(但算唯物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按量子场论,引力波与光波很相似,它就是一大群的引力子,而引力子与光子一样都有动质量(静质量也都是零)。由于上述两大理论尚未完美融合,所以,它到底是否物质尚无最终定论。不过多数物理学家倾向于认为量子场论更正确——认为引力波是物质更妥当。”

“引力波”是“对应天体”所产生的“信号”。 中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合作团队利用正在中国南极昆仑站运行的第2台望远镜,又观测到了“双中子星并合抛射出1 %量级太阳质量(超过3000 个地球质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以0.3倍的光速被抛到星际空间,抛射过程中部分物质发生核合成,形成比铁还重的元素”,这些都是物质性的存在。

老子描述为:“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象、物、精、信,“唯恍唯惚”,老子表述得何其形象、准确!

第二,关于“精”的讨论

在老子眼中,这个“精”十分重要,是体“道”的关键所在,故而他又不厌其烦地重复了一句,“其精甚真”,这里也不再说“惚兮恍兮”了,而是铁板上钉钉,确真无疑。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老子哲学思想大讨论中,冯友兰先生根据诸多古文献资料证明老子所说的“精”是“极细微的气”⑸,“气”是什么组成的,无非是质子、电子、轻子、光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之类,再分割,目前认为是夸克。夸克能不能再分割,那要看科学的发展,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问题。但中国的先哲尹喜、管子在“八筹”、“内业篇”中早说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佛教又有“芥粒中有三千大千世界”之说。就是说物质是无限小,小到无法分割,难以描状。

《老子》书中,多次论说到“小”。我们前面说了,第一章的“妙”,实则指的是“小”。第三十二章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第一章所说的“常”,具有道的属性和特征,它显示着道运行、演化的过程和规律,和道共存,却有区别,不能等同。而此处的“常”,非“道”之“常”,是常常、经常之义。“朴”,《说文》释为“木素”。有人说“朴”是未分割的圆木,没有《说文》诠释得到位。“木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木之“质”,是构成木的元素。老子说“小”,其实就是微粒、元素,是“其小无内”的一种存在。无所不包的“道”是大,但它却常常是以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朴——小的状态存在着。从河上、王弼本开始,历代学者的习惯断法是“道常无名,朴虽小”。这样断,表现不出“道常无名”与“朴虽小”二者之间的事理与逻辑关系。很明显,“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义理已十分清楚,“道常无名”完全是多余。但此章最后一句“譬道之在天下”,在贯穿这一章文义,显然突出的是“道”,第一句不能没有。然而“道”的特征是“大”,由大如何过渡到“朴”之小?从历来的断句中,得不到答案。实则,老子是说“道”常常是“无”的状态;这种“无”的状态叫做“朴”(名“朴”);“朴”虽小,天下不敢以它为臣仆(或“不敢当作臣仆”)。这充分说明以“小”的形态存在着的“朴”,其作用大矣哉!人们不可轻视,不能轻视。

《老子》第五十二章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如何理解这里的“小”?老子书中用“小”字十处,五处为“小国”(第六十一章四处,八十章一处),一处为“小鲜”(第六十章),一处为“大小”(第八十章),都没有特殊的内涵。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及本章的“见小曰明”的“小”,不是一般“大小”的小,具有独特的深刻意义。

老子说“见小曰明”。修炼要修到“见小”的境地,才能明观一切,明达一切。“明”,就是第十章“明白四达”的“明”,第十六章“知常曰明”的明,知天、知地、知人、知宇宙。宇宙间有形之“物”,无形之“道”,都是由极小粒子构成的。没有极小粒子,也就没有极大之“道”。因此,“道”的本质特征是“小”不是“大”。其“大”,是由“小”粒子构成的天大、地大、自然界大、宇宙大,道的德性大、作用大。

再有,《老子》第四章、第五十六章重复说“和其光,同其尘”。“尘”指的是什么呢?尘者尘土,就是空气中降落的细小微粒。汽车驶过,扬起尘土,我们用肉眼看得见。其实每日每时空气中都在降尘,只因微粒极其细小,一般人的眼睛看不见。老子所说的“尘”,是以能看见的“尘”,比喻构成物质的看不见的更细微粒,就是现代科学已经发现的基本粒子之类。老子当时虽然不知道电子、光子这些名词,但“更细微粒”他肯定是发现了。“和其光,同其尘”,是“天人合一”的真境界,因此老子说“是谓玄同”。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来说,就是修炼到极高层次的人,性空了,心性所变化,超出常人的心脑功能,发射出的声能、光能的波段、频率与道所生的大自然信息发生共振、共鸣了,这才“同”了,“合一”了。难道这些不是太玄妙了吗?玄妙之同,不就是“玄同”吗?

我们前面引用“百度知道”的那一段话里有这么一句,“引力波与光波很相似,它就是一大群的引力子,而引力子与光子一样都有动质量”。老子说“和光同尘”,实际连“引力子与光子”现象,老子也看到了,言说了。这些,都是“道”之“小”。老子又将这些“小”,概括、提炼为“精”。李文只字不提“见小曰明”、“和光同尘”,这么重要的老子精义,能视而不见吗?又没有充分论说老子所说的“小”,也没有将“小”与“精”联系在一起,实在令人不解和遗憾!

李文认为:“精:宇宙萬物本體之精。是道處於本體之精,它是生育宇宙萬物之始、母的精,是為廣義的生殖萬物之精,是萬物內在的生命力。而且‘其精甚真’(21章),此精氣十分純真。”

李文所说的这些“精”,在“阅”的范畴之内吗?老子所说的“真”,不是“纯真”,而是看得真切、清楚的“真”。从“精”之“真”,最后落脚在“其中有信”。“信”是什么?就是李文所说的“二、信验”、“三、信息”,但不是李文所说的“一、潮信”。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汉语大词典》解释曰:“现代科学指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符号等所包含的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⑹

不管通过什么形式、载体,信息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是人运用大脑思维所进行的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

“道”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也就是说“道”的实质是物质性的,属于形而下;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识形态,这是形而上。然而,人的意识、精神,皆由人的心脑思维活动所产生、形成。心脑思维活动,实则是心脑细胞、神经组织的粒子活动,这实际就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思维活动的结果,形之于语言、文字,显现于书籍、荧屏等载体,也是一种物质性的转化与传递。这其间,意识、精神始终和物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年,给机器人输入既定程序,具有了人的思维能力,可以和高明的棋手对弈,这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意识的物质属性。

因此,信息活动,实则是一种粒子运动。这样,老子所说的“道”,能“没有基本粒子”吗?李文“六、關於物質的形態”第一段说:“道作為物質性客觀實在,唯是恍恍惚惚”。既说“道”“为物質性客觀實在”,又说“大道科学(没有粒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物质性”的“道”,没有构成物质的粒子,怎么能具有物质性?老子说“道”生万物,“道”如果没有粒子,怎么能生出由粒子构成的万物?老子说“有无相生”,什么都没有的“无”,能生出物质性的“有”吗?如果否认了“粒子说”,就割断了“道”与科学的联系,那“大道科学”的提法,不是更为荒谬绝伦、贻笑大方了吗?

第二十一章,就是老子的“物质构成论”,构成物质的要素,是老子所说的“精”,对应现代科学的概念,就是基本粒子。“物质性”,是老子所说的“道”的内核、本质、根柢。“道”,因为具有这一面,使得她具有着成为宇宙万物总根源、总根据的完整的、绝对的、不可磨灭的真理性、合理性。老子所说的“道”之玄奥性,也深深地扎根于粒子的沃土之中,而枝叶及其花果之香,却伸展、飘散于广袤无垠的浩邈宇宙。

李文开篇“摘要”说:“《道德經》是第一部大道科學聖典,老子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大道科學家,《道德經》乃一切科學之母,是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的大道科學家,《道德經》乃一切科學之母,是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

将老子定位为“大道科学家”,颇值得商榷。老子人生的最后目标,就是修道,无意于什么“家”的名分。后世崇信老子,道教奉为道主,定位就是太上老君。学者研究老子,从世俗的角度,硬要给冠上这“家”那“家”,首先老子是“炼养学家”。因炼养取得了极高成就,进入了“微观境域”,而知天、知地、知人、知社会、知宇宙。一部《道德经》五千文,以“道”为中心画圆,囊括了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社会人生、文化生态等等诸多方面,是名副其实的思想库、智慧仓、百科全书。将老子称为“大道科学家”,是说低了、说小了老子。

第三,21、25两章内容的关联与区别

李文将21、25两章扯在一起,提出了他的“大道混成論”,是象、物、精、信“四有”的混成,“没有基本粒子”,而且是“钢板一块”,“不能離析”。

21章的象、物、精、信是讲物质构成的。这是老子在他所处的时代,观、阅宇宙生成之后“从古自今,其名不去”的物象所作的“四有”之离析性描述。如上讨论。

然而,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说“道”的产生在天地之前,“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在天地生成之前,“道”是一种“混成”状态。这种混成状态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必须联系第十四章来分析。老子说: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见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

按伽莫夫“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约在150忆年以前,所有物质都集中到一点,这个点叫做“奇点”,有极高的温度,温度又极度升高,发生了大爆炸。这“奇点”之说,与老子“混而为一”之说,何其相似?

老子说“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这“一”是“上”(即往前)与“下”(往后)的分界点。往上“不皦”,是不明不清的,老子说“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按照“大爆炸”理论一般的表述认为,“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⑺这些,都是无形的。老子描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这可视之为老子所说的“复归于无物”的“无”。“无物”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什么都没有,实则是“有物混成”。按“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不是一种,如老子所说,是许多种“混成”在一起。

这真是叫人惊奇感叹不已!在2500多年前,没有现代高科技仪器设备的条件下,老子怎么能知道宇宙生成之前这些情况?尽管是“惚恍”,“吾不知其名”,他还是颇为肯定地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云云。

引用《老子》文句,阐发自己的观点,绝对不能断章取义。必须先要读懂、吃透每一章的文义、主旨,搞清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然,就会“胡拉被子乱扯毡”,破绽百出,贻笑大方!

老子所说的“混成”,是天地生成之前的“物”之“混成”。时间观念,在这里显得非常重要,不可有一星点的马虎!《老子》研究,属于社会科学,也要讲究科学的精确性啊!

三、对《老子》书中一些重要观念的理解、诠释之讨论

(一)时间观念

李文第二节“大道時間觀(時間隧道)”最后一段说:“萬物是有限的、短暫的、瞬間的時間,而大道是無限的、長久的、永恆的時間。人生修真可與天合一、與道合真,實現永恆、無限、不死之價值,可以這樣說,永恆是無數的刹那,無限是無數的有限,不死蘊育在無數不斷的死亡昇華中。這就是真化人生、道化人生、詩化人生,「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5章),實現宇宙四大之一——人的真正意義、偉大價值之所在,而使人成為萬物之靈、宇宙之精靈之花朵,成就大寫的人,這是人的主體性地位的確立,意義重大而深遠。”

这些论述颇为精彩。然而,就在本节,却同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例如,《老子》文本中“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52章),说“天下”是“天下”之母,从语法、逻辑上讲,都是讲不通的。

“天下”是四十章“天下之物”(即“天下万物”)的省略。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故而始即无、即道。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天地为“有”,所以第一章又说“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和“始”、“无”、“道”的关系之中间环节是“天地”这个“有”,要直接说“始”以为天下万物之母,是不确切的,因为傅奕等本“以”字前有“可”字,即言“始”“可以说为天下万物之母”。这样不论是文法还是逻辑关系,都情通理顺了。

李德建先生将《老子》所言“始”的含义没有完全读懂,还分出了“處於無名狀態的道,是萬物的原始”,“處於有名狀態的道,是萬物的母親”。“道”,是老子命的名,自老子开始,才有了名。“道”,就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正如李文此节第三段所说“大道,不生不滅、無始無終,既生成時間,又內在於時間,超越時間”,怎么还会分出“處於無名狀態的道”和“處於有名狀態的道”?又分出了“少女階段”、“母親階段”?如果按照李文的说法,“處於有名狀態的道,是萬物的母親”,那就是说万物是在老子为“道”起了名字之后,“道”才生了万物。这符合万物生成的实际吗?

李文说“宇宙自然有自己的古始、始源、原始,但不是開始”,“道”是無始無終的,

但宇宙、自然界是有始有终的。不能将“道”与宇宙、自然界混为一谈。

此节还有关于“谷神”(道教文献释为“脑泥丸”)的解释,“時間隧道”(此为文学语言、网络热词)的提法,皆需讨论,篇幅所限,不再赘笔。

(二)空间观念

李文第三节“大道空间观”最后一段说:“老子的空間觀是無限大與無限小的辯證統一論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八籌》)。(按:李文此句有语病,应删去“者”字)這有別於現代物理學意義上的空間觀,它是隨著人借助外在工具即各種儀器的使用,而延伸不斷擴大觀測的範圍,有限性是其顯著特點。而老子的……空間概念是無限的,是無限大與無限小的辯證統一。”这些论断无疑是正确的。但第三节前面几段,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第三段,李文认为:

現代物理學在尋找與品質產生有關的基本粒子,且宣佈找到了,稱之為希格斯粒子即上帝粒子。有基本粒子,有嗎?老子說:沒有。你所找到的並不是基本粒子啊!宇宙究其終極而言,沒有基本粒子,它是動態的“象、物、精、信”(21章)構成之活的本體。因此,你是無從找得到的。當代著名物理學家F·卡普拉說:“‘真空並不空’,它包含著無數的粒子,它們不停的產生和湮滅。現代物理學的這種‘真空’,與東方神秘主義者‘空’極為相似。它潛在地蘊含著粒子世界的所有形式。反之,這些形式並不是獨立的物理存在,而是作為其基礎的‘空’的暫態表現。”又說:“虛粒子與真空本質上是一種動態關係。真空是有生命的空,是無休止地產生中湮滅的節奏脈動的空。現代物理學的結果,看來進一步地證實了張載的話:‘知太虛即氣,則無無。”⑻

“有基本粒子,有嗎?老子說:沒有。”《老子》81章五千字文,从来没有说“没有”这样的话。至于21章的“象、物、精、信”,我们前文已有论述。这“四有”,按照老子“其精甚真”的强调性表述,是以“精”为核心的。此“精”实则与32章的“道常无,名朴,虽小”的“朴”,52章“见小曰明”的“小”,56章“和其光,同其尘”的“尘”,所指相同。当时没有基本粒子这个概念,但老子所见、所说,就是一种极小微粒。这是毫无疑问的。李文说“它是動態的‘象、物、精、信’(21章)構成之活的本體”。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基本粒子就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活的本體”。李文所引黃友敬《老子傳真》363-364、“第210頁”两段文字,就是明证。

细读这两段文字,说宇宙虽“空”,却存在着“粒子”:“它們不停的產生和湮滅”,是“暫態表現”,但是,“它潛在地蘊含著粒子世界的所有形式”。“虛粒子與真空本質上是一種動態關係。真空是有生命的空,是無休止地產生中湮滅的節奏脈動的空。”佛教说“真空妙有”,老子概括为“有无相生”。所以,F·卡普拉說:“現代物理學的這種‘真空’,與東方神秘主義者‘空’極為相似。”“現代物理學的結果,看來進一步地證實了張載的話:‘知太虛即氣,則無無。’”“无无”是什么意思?否定之否定,是“有”。“有”在張載眼中是什么?是“气”。冯友兰不是也说老子21章的“精”就是“极细微的气”么!对冯友兰所说的“气”,我们前面已有论述。

李文所引,正是在否定自己的观点啊!

再,此节第一、二两段,所引34章“可名为大”、“可名为小”是讲“道”的品德的;第一段所引67章“大而不肖”,是老子用来比喻他自己的影响、人格的。李文用这些所引,来论定老子的“大道空间观”,颇为勉强,不足为据!

(三)运动观

李文的第四节“大道运动观”,第一段论述“周行運動(亦稱大反運動)”,第二段论说“反復運動”,最后第三段落脚在“平衡運動”说: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77章)宇宙自然通過「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章)的核心機制的作用,通過有餘、不足之損、補的自動化協調功夫,達到有序平衡,實現和諧發展。因此,宇宙呈現著整體動態有機和諧的萬物生態圖景。有餘之損,不足之補,宇宙依靠自身負陰抱陽的內在機制之動力驅動,實現最終有序平衡,生意盎然,生機勃發,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這是宇宙發展、平衡運動的必然趨勢、必然結果。事物不平衡是暫時的,通過抑高舉低、損有餘補不足的天道自然過程,終究是要實現達到平衡的,而這個平衡又是動態無限的過程。

李文认为“事物不平衡是暫時的”,反过来,当然就是说事物的平衡是永久的。但《老子》第39章却说:“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万物毋已生将恐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毋已”,即无休止。

宇宙间万事万物其变化、矛盾是根本的方面,统一、和谐、平衡不可能无休止地维持下去;物极必反,原来的平衡必然会被新的矛盾所打破,再求得新的平衡。老子所论,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矛盾论”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马克思说:“平衡总是以有什么东西要平衡为前提,就是说协调始终只是消除现存不协调的那个运动结果。”⑼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着重论述的是事物不平衡的矛盾问题,他说:“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是势均力敌的,然而这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情形,基本形态则是不平衡。”⑽

李文创造了一个“事物不平衡是暫時的”新学说,是不是能够成立,这是值得认真讨论的。

李文全篇共有14节,我们依次讨论了前4节,后面各节,也存在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譬如说“‘德’是高级的科学技术”,这一提法确实新鲜,但必须充分论证,叫人信服。其他还有一些,因篇幅所限,不得不就此辍笔。有兴趣的专家、读者,可以研读李文,参与讨论,以求对《老子》文本、老子思想有正确、全面的领悟与诠解,进而,再求得发扬光大!

注脚:

⑴ 《宗教哲学》2017年9月号(总81期)1-20页

⑵  鸠摩罗什:东晋高僧。後秦皇帝姚兴,赏给鸠摩罗什12个宫女作夫人,跟他出家的徒弟們,也要討太太。鳩摩羅什看這些年輕的出家人要跟他學,心想:我是被逼迫的,沒辦法啊。有一天,他把要討太太的和尚找來,請大家吃麵,大家很高興,結果每一個碗里都有縫衣服的針。鳩摩羅什說:“諸位請啦!”“這怎麼吃啊?”他說:“你們不吃,我吃!”于是他把碗裡的針都吃下去了。徒弟們都惊呆了!這就是有名的“羅什吞针”。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认为是时空弯曲的一种效应。这种弯曲是因为质量的存在而导致。通常而言,在一个给定的体积内,包含的质量越大,那么在这个体积边界处所导致的时空曲率越大。当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在时空当中运动的时候,曲率变化反应了这些物体的位置变化。在某些特定环境之下,加速物体能够对这个曲率产生变化,并且能够以波的形式向外以光速传播。这种传播现象被称之为引力波。

⑶  百度快照 news.qq.com/a/20160221...

 ⑷  引力波: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认为是时空弯曲的一种效应。这种弯曲是因为质量的存在而导致。通常而言,在一个给定的体积内,包含的质量越大,那么在这个体积边界处所导致的时空曲率越大。当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在时空当中运动的时候,曲率变化反应了这些物体的位置变化。在某些特定环境之下,加速物体能够对这个曲率产生变化,并且能够以波的形式向外以光速传播。这种传播现象被称之为引力波。

⑸  见冯友兰《关于老子哲学的两个问题》 1959年6月12、13日《人民日报》

⑹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11月 第1420页

⑺  百度百科 《大爆炸宇宙论》 baike.baidu.com/

⑻  黃友敬《老子傳真》,儒商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版,363-364頁、第210頁。黄友敬,男,1933年2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主要从事税收、财政工作,1989年8月自福州市国家税务局离休。长期自学文学、历史、哲学,历时十一年著《老子传真》,于1998年1月由福建海峡出版社出版。1990年成立福建老子修真气功委员会,任理事长。

⑼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6卷 人民出版社 1973年 第604页。汉 许慎《说文解字》 1963年12月第一版

⑽ 《毛泽东文选》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297页

参考文献:

汉 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12月第一版

哲学研究编辑部编《老子哲学讨论集》 中华书局 1959年12月第一版

英 史蒂芬·霍金著  许明贤、吴忠超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南怀瑾著《老子他说》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1年

《帛书老子校注》 新编诸子集成单行本,中华书局 2011年北京第7次印刷本

朱清时(原中国科学院院士) “恒南书院”讲话《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 百度快照 发布:净山 :2015/8/24

《气功传统术语辞典》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年8月第一版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5年2月第二次印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