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明代成祖、英宗与神宗三位皇帝非常重视《道藏》的编纂工作,对道经的收集、整理、编纂与颁布做出过重要贡献。早在明永乐年间,成祖就命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纂修《道藏》,正统九年(1444),英宗又命道士邵以正订正、增补《道藏》,并于第二年纂修完成。这部《道藏》共收道经5305卷,480函,被称之为《正统道藏》。万历三十五年(1607),神宗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修《道藏》,在《正统道藏》的基础上,新增补道经180卷,32函,被称之为《万历续道藏》。《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合称为明《道藏》,共收道经1476种,5485卷,512函。
一 明代茅山四次获赐《道藏》
《正统道藏》于正统十年(1445)竣工,正统十二年(1447)印制完成,并立即颁赐天下名山宫观。《明英宗实录》卷一五〇云:正统十二年“刊造道藏经毕,命颁天下道观。”其后的明朝皇帝,尤其是英宗与神宗,经常颁赐《道藏》给名山宫观。茅山作为道教名山、上清祖庭,就曾四次享受赐《藏》之荣。
按照陈国符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的考证,明代茅山第一次获赐《道藏》是在正统十二年(1447),是颁赐给元符宫的。正如陈国符所说,明江永年纂《茅山志后编》与清笪蟾光修《茅山志》卷二《明英宗颁赐道藏敕》对此有明确记载。毫无疑问,正统十二年(1447)明英宗颁赐给元符宫的《道藏》只能是《正统道藏》,而非完整的明《道藏》。但是,据《茅山志后编》记载,这部《道藏》后来毁于火灾,因此明万历年间神宗再次颁《藏》给茅山元符宫,笪蟾光《茅山志》卷二收有第二次颁《藏》的敕文。因敕文没有明确说明颁《藏》时间,所以这次颁《藏》的具体时间不详。陈国符先生根据“敕文除宫观及赍经使不同外,与赐九霄万福宫藏经敕全相符合”,认为这次颁《藏》在万历年间。汪桂平在《明代茅山与<道藏>》一文中认为,这次颁《藏》应该是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左右,假若汪桂平的考证正确,那么,明神宗这次颁赐给元符宫的《道藏》仍然是《正统道藏》。
除元符宫外,茅山九霄宫也曾于明神宗万历年间获赐《道藏》,清笪蟾光修《茅山志》卷二《藏经敕》对此有记载。《万历续道藏》完成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而根据《藏经敕》的记载,茅山九霄宫这次获赐《道藏》发生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那么,这次所颁《道藏》很可能是完整的明《道藏》。同时,笪蟾光《茅山志》卷二《明神宗赐九霄宫玉经敕》又记载,就在明神宗颁《藏》给九霄宫的前一年,即万历四十一年(1613),其还曾颁赐道经给九霄宫。《明神宗赐九霄宫玉经敕》中提到,因为皇太后生病,明神宗特命道士楷书金字《玉皇尊经》一部,颁赐于茅山九霄宫,以祈国泰民安,圣体康健,寿福永延。这说明神宗在颁赐茅山九霄宫《道藏》的前一年,还曾颁赐九霄宫一部楷书金字的《玉皇尊经》。
明代茅山第四次获赐《道藏》同样发生在明神宗万历年间,是颁给乾元观的。明顾起元撰《茅山重建乾元观记》云:“希言逝而李一了者来,其道价颇与希言埒,公卿大夫以问真往还者,益盛于希言时。于是,谋举观之旧址一为之新。其事颇流闻禁中,天子为给赐《道藏》全部,俾供奉于观。”顾起元所谓的“《道藏》全部”并非全部明《道藏》,而只是《正统道藏》,王锡爵撰《乾元观记》证实了这一点,其云:“万历己亥,神庙以圣母所印《道藏》四百八十函赐之。”这部只有四百八十函的《道藏》,只能是《正统道藏》,而不可能是全部明《道藏》。然而,笪蟾光《茅山志》卷三著录了四篇醮文,即《神宗为圣母建金箓斋词》、《神宗金箓斋词》《神宗为伏魔大帝建醮词》《神宗三辛忏醮词》,其中除为伏魔大帝建醮是由济南五峰山洞真观道士周玄真主持外,其余三次都是由茅山乾元观道士李教顺主持,这说明神宗经常委托或派遣道士至茅山乾元观举行各种醮事。除此之外,神宗还多次颁赐道经给乾元观。王锡爵撰《乾元观记》云:“壬子后,复赐孔雀、玉皇、东岳、玄范诸经,衮衣绣幢,醮资若干缗。”“壬子”年即万历四十年(1612),就在这一年后,明神宗曾赐给乾元观孔雀、玉皇、东岳、玄范等道经。以上说明,明万历宫廷与茅山乾元观一直保持着频繁的往来,但因史料缺乏,对于《万历续道藏》编辑、印制完成后,明神宗是否曾经颁赐给乾元观,仍然难以确定。
茅山在有明一代曾四次获赐《道藏》,元符宫、九霄宫与乾元观都曾藏有《道藏》,这种情况在全国是很少见的,由此可以看出明代朝廷对茅山道教的重视与崇奉。非常可惜的是,按照陈国符的实地考察,茅山所藏的几部《道藏》后来在战火中都遭到了毁坏,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二 乾元观《道藏》抄本流落马山
明末茅山乾元观《道藏》抄本曾传入山东,将其传入山东的人是任衡文。鲁太璞撰《重校马山道藏目录序》称:“本山藏经,原自青州府颜神镇。任乡绅仕为南京学院,游茅山宫,见乾元观道经一藏,诚请抄录,运至本宅供奉。”以上提到的“任乡绅”即是任衡文,李寅宾撰《重校马山藏经目录序》云:“任公衡文江外访道茅山,不辞抄录之烦,不惮千里之远,迎经于家,以为珍宝,其趋向可知矣!”根据以上两条记载,山东青州府颜神镇(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任衡文,在任职南京学院之余,游览茅山乾元观,发现了乾元观所藏的《道藏》,于是不辞辛劳,抄录一份,并运至山东老家中收藏,致使乾元观《道藏》抄本传入山东。
鲁太璞《重校马山道藏目录序》与李寅宾《重校马山藏经目录序》都没有对任衡文的生平事迹作任何交待,前者只提到其为山东青州府颜神镇人,而且曾任职于南京学院,后者则只是指出了他的名字是任衡文。然而,任衡文凭一人之力,抄写了一部《道藏》作为私人收藏,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要弄清楚其抄写《道藏》的时间与原因,就必须了解其详细的生平事迹,但这仅凭以上两条史料是远远不够的。据鲁太璞《重校马山道藏目录序》记载,任衡文曾任职南京学院,他既然曾经担任过官职,那么就应该有功名,但查遍相关的方志资料,没有找到任何与其有关的信息。因此,我们怀疑,“任衡文”这个名字可能有误,或者“衡文”不是他的名字,而只是一个与官职有关的称号。对于任衡文的相关情况,暂时存疑,有待于日后进一步查考。
任衡文去世之后,《道藏》由其子孙收藏,但随着任氏家族的衰落,《道藏》遭受了破损的命运。鲁太璞《重校马山道藏目录序》云:“及任公终世,虔祀无人,遂至零落。”李寅宾《重校马山藏经目录序》也云:“迨乎人之云亡,而灵文散落,为子孙者,已不能无愧矣;又取前人之手泽,而货卖之,斯其人之贤愚何为?而任氏之盛衰,不亦可就此书之去留而卜之哉?”幸运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李常明获知此事,遂派人将这部残损的抄本《道藏》购至山东即墨马山道观中收藏,并奉为镇山之宝。
对于任衡文抄写的这部《道藏》流落山东即墨马山的过程,鲁太璞《重校马山道藏目录序》有详细记载,其云:
适有琉璃瓦匠,语及此事,老师闻之,叹曰:“荒山自国初创建以来,常欲诣都祈请尊经,奈兵燹之后,经板失落不全,故不能矣。今幸有此,不可当面错过。”遂命门下贾太素,即同瓦匠去看,果见亵渎不堪。问其家人,备说始末,且曰:“若出纸笔之资,情愿与汝,以为两便。一者免诸经亵渎,二者深有益于贵教。”即与银八两,请运至山,查其数目,已失其半。
这部《道藏》的发现显然纯属偶然,清顺治年间,即墨马山全真龙门派道士李常明重修马山庙宇,从琉璃瓦匠口中得知颜神镇任氏收藏有一套抄本《道藏》,于是便派马山道士贾太素前往查看,最后以八两银子的价格购得这部残损过半的抄本《道藏》。按照李寅宾《马山志》的记载,马山道士发现并购买这部《道藏》的时间是清康熙十三年(1674)之前,鲁太璞《重校马山道藏目录序》提到:“至康熙十三年岁次甲寅六月六日,晒阅诸经,见其套帙坏滥,卷目颠倒,有足伤者。”又李寅宾《重校马山藏经目录序》云:“自创基以来,年逾七级,世阅三朝,其经如故,而门墙衣钵,乃日新月盛而岁不同。”李寅宾以上《序言》撰于清雍正十年(1732),上推七十年,则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购卖抄本《道藏》的马山道士李常明是顺治五年(1648)来到马山,其完成修建马山诸宫观的时间为顺治十五年(1658)。以此推测,李常明购抄本《道藏》的时间应该在顺治五年(1648)至十五年(1658)之间。
李常明是清初山东著名全真道龙门派高道,山东即墨马山全真道场的开创者。李寅宾《马山志》所收《泥丸师祖传》对其生平事迹介绍颇详,其云:“师祖姓李氏,讳常明,济南府阳信县美化乡红门李家庄人也。少慕玄虚,当明之末,弃家远游,至青州白云洞,遇异人宋真空,而师事之,遂入道尽得其术。”按照以上记载,李常明是济南府阳信县(今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人,号泥丸,明末出家于青州白云洞,拜宋真空为师。据《铁刹山志》记载,青州白云洞所传的一支全真道龙门派开派祖师是任道安,为龙门派第一代,接下来是郭德真、周通乾、司玄乐、李静一、宋真空,李常明为第七代传人。清顺治五年(1648),李常明来到即墨马山,在这里他遇到了全真道士王真成。王真成为李常明的师叔,师承青州白云洞李静一,与李常明的师父宋真空为同门师兄弟。《王仙师传》云:“王仙师者……我国初寓于即墨,李师东游,闻而谒之,以宗派相同,遂以师礼事之,迎居马山。盖师祖之友师也,后在平度州羽化。师祖曰:‘王师别无弟子,仙蜕之藏,我之事也。’遂迎其柩以来埋之院中,建塔其上,而刻石像于其中,以张师(即张守皂)配焉。”正因为有这样的师承渊源,所以李常明对王真成“以师礼事之”,两人一起留居即墨马山,共同开创了马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场。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