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揭秘白玉蟾祖师《快活歌》中的隐逸生活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南宋白玉蟾的《快活歌》共两首。第一首结尾曰:“偶遇太平兴国宫,白发道士其姓陈。半生立志学铅汞,万水千山徒苦辛。一朝懈逅庐山下,摆手笑出人间尘。翠阁对床风雨夜,授以丹法使还元。人生何似一杯酒?人生何似一盏灯?蓬莱方丈在何处?青云白鹤欲归去。快活快活真快活,为君说此末后句,末后一句亲分付。普为天下学仙者,晓然指出蓬莱路”。

白玉蟾设问“蓬莱方丈在何处”,大意是问仙境在哪里?如何到达那里?白玉蟾自答曰“青云白鹤欲归去”,大意是说仙境在天上,归隐山林吧,在隐逸中修炼!白玉蟾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肯定庐山太平兴国宫老道士陈知白的隐逸生涯,鼓励他坚持修炼,并宣传隐逸为人生大道,成仙为人生终极目标。《快活歌》的这一主题,在白玉蟾宏丰的著述中别具一格,使我们窥豹一斑,得以了解白玉蟾的隐逸思想。

白玉蟾是如何实践的呢?《快活歌》第二首结尾自述曰:“溪山鱼鸟任逍遥,风月林泉供笑傲。蓬头垢衣天下行,三千功满归蓬岛。或居朝市或居山,或时呵呵自绝倒。云满千山何处寻?我在市廛谁识我”?白玉蟾的隐逸生涯丰富多彩,不限一途。白玉蟾无论隐于市,还是隐于野,他不是住于宫观茅舍,就是云游四方,身份是道士,实质上是隐于道教。大而言之,是隐于教,宗教的教。

白玉蟾曰“晓然指出蓬莱路”,表明其隐逸是追求成仙,即追求生命的永恒和来世的极乐。这是道教隐逸的最高追求。道教隐逸追求成仙,动力根源来自人间,既是宗教信仰,也是一种人文情怀。白玉蟾设问“人生何似一杯酒,人生何似一盏灯”,将这种动力根源概括得很清楚。“人生何似一杯酒”是说人生苦,“人生何似一盏灯”是说生命脆弱和短暂。造成人生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等原因,也有战争、乱政、社会不公正和自己的感情及欲望等根源。儒家隐逸和道家隐逸考虑较多的是远离政治,宗教隐逸考虑更多的是脱离苦难。在宗教隐逸中,道教隐逸更重视生命。

在道教隐逸中,白玉蟾又有与众不同之处。这指的是他经常“放颠放劣”。《快活歌》第一首中曰:“如今快活大快活,有时放颠或放劣……一个闲人天地间,大笑一声天地阔”。

白玉蟾有一段乞讨云游的生涯,这是“放颠放劣”的表现之一。《快活歌》第一首有两句概括这段经历曰:“衣则四时惟一衲,饭则千家可一钵”。道友们笑他疯癫。《云游歌》第一首中曰:“云游不觉已多年,道友笑我何风颠”。

白玉蟾在乞讨云游中举止怪异,普通人也称呼他为疯癫。《快活歌》第二首开头曰:“破衲虽破破复补,身中自有长生宝。拄杖奚用岩头藤?草鞋不用田中藁。或狂走,或兀坐,或端立,或仰卧,时人但道我风颠,我本不颠谁识我?”

乞讨云游中白玉蟾蓬头跣足。其《自赞》曰:“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蓬头跣足成为白玉蟾的标准像。元顾瑛编《草堂雅集》卷4张翥诗《白玉蟾像》曰:“昆仑夜裂老蟾生,八角婴儿夺月精,蓬发垢衣湖海上,无人知是葛长庚。”嘉靖《九江县志》卷14《外志·白玉蟾》云:“唐白乐天之后,自幼慕长生之术,师翠虚陈先生,或蓬头跣足,隐显莫测,挥洒文墨,信笔而成。”

白玉蟾把乞讨云游比喻为吃生姜和胡椒。《快活歌》第一首开头曰:“快活快活真快活,被我一时都掉脱。散手浩歌《归去来》,生姜胡椒果是辣”。白玉蟾效仿陶渊明,践行《归去来辞》,但乞讨云游可不像归园田居那样淡泊安然,而是很“辣”。

白玉蟾用两首《云游歌》,专门陈述乞讨云游之“辣”。白玉蟾回忆自己乞讨云游中经受风霜雨雪的情景,真是惨不忍睹。《云游歌》第二首中曰:“尝记得,洞庭一夜雨,无蓑无笠处,偎傍茅檐待天明,村翁不许檐头住。又记得,武林七日雪,衣衫破又裂,不是白玉蟾,教他冻得皮迸血,只是寒彻骨。又记得,江东夏热时,路上石头如火热,教我何处歇?无扇可摇风,赤脚走不辍”。

对于乞讨云游中备尝世态炎凉,白玉蟾更是不堪回首。《云游歌》第一首中追述曰:“家家门前空舒手,那有一人怜乞儿!福建出来到龙虎,上清宫中谒宫主。未相识前求挂搭,知堂嫌我身蓝缕。恰似先前到武夷,黄冠道士叱骂时。些儿馊饭冷熟水,道我孤寒玷辱伊”。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