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第一期东南亚研究工作坊”学术会议纪要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2019年4月11日,为推动东南亚领域的相关研究,提升青年学者的学科素养、扩大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行了“第一期东南亚研究工作坊”。“工作坊”通过邀请东南亚研究各领域的权威学者,对青年学人的学术研究进行评议辅导,从而使青年学人真正掌握东南亚研究的相关思路、理论和方法,为具体研究夯实基础。第一期“工作坊”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研究员担任主评议,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辅助评议。“工作坊”采用“个人发言”“专家评议”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专家对青年学人的发言分别进行点对点评议。以下分享部分精彩发言。

张鹏:从东南亚到敦煌——道教信仰与文献变异后的文化史意义

张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发言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讨论陈靖姑信仰的合法化途径。作为一种巫觋信仰,陈靖姑信仰取得合法性地位的途径,一方面是在地方文人与官僚的共同努力下,屡次请求朝廷赐封、赐额,以避免被当成淫祠而毁灭;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正统宗教的打压与排斥,陈靖姑信仰又借鉴佛教道教的做法,改变粗鄙的信仰面貌,以缓解作为边缘信仰形态的焦虑。第二个部分是写本学视野下的敦煌道教写本研究。以道教写本为例,考察在刻印本出现之前,写本文献究竟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故事,分析敦煌道经从不固定到固定的过程。郑筱筠研究员评议指出:陈靖姑研究抓取“边缘的焦虑”与“前世今生”两个关键词具有一定的新意,提示张鹏要从文化变异、根文化与在地文化的角度,看待民间信仰的变异,并建议张鹏要潜心研究敦煌道藏,做出学术特色。

李政阳:试析“一带一路”视域下中越文化交流的前景与挑战

李政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指出,201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越建交69周年。越南方面提出“两廊一圈”,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中越经济一体化进入了实际操作层面,成效显著。两国政经良好发展的背后,文化发挥着不容忽视的粘合力作用,这表现为“1.中越佛教同气连枝、同根一体;2.越南民间信仰及风俗普遍受到中国道教影响;3.儒学思想和伦理价值观是越南社会气象的组成部分”,但文化粘合力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多方面的削弱和挑战,一则越南方面为突出国民性和国家主体地位,对中越交往历史存在带有指向性的解读;二则美越关系的走向及西化生活方式对越南的“去中化”产生着持续影响;三则西方社会有意打造“越南模式”,向越南输入西方价值观。针对中越文化交流的前景,李政阳提出了几点对策性建议,如“发挥中国对越南的文化区位优势,进一步丰富交流渠道”等。

在评议环节,郑筱筠研究员指出:“越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对接国,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有国家发展而言,中越之间都存在着很多相同与相异之处,对越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化角度是越南研究的切入点之一,李政阳的文章立意宏大,论述完整。该文仍有可待深化之处,如对于研究数据的把握稍显陈旧,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裴振威:我国南传佛教研究学术史探析

裴振威(山东财经大学)就建国70年来我国南传佛教研究的学术史、学界热点问题及最新的研究资料等情况做了交流,归纳了各个时期的研究特点,重点谈了建国初期。学者们基于汉传佛教的研究传统和基本问题而对南传上座部佛教资料给予的重视和研究以及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特别就未来深入研究的该选题的方法和路径在工作坊内进行了探讨。

郑筱筠研究员指出:“宗教作为一种变量,极大地影响着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但需要注意的是,宗教不是影响东南亚社会变革的唯一因素,这就要求宗教学者既要立足宗教学视野,关注宗教问题对东南亚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又要多角度、跨学科进行研究,力图对具体问题展开全方位、立体式的研究,既推动学科的发展,又能为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这也是举办‘东南亚研究工作坊’的初衷所在。”

“工作坊”的最后,郑筱筠研究员对与会专家、学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表达了谢意,同时对在场的青年学者寄予厚望,“工作坊”现场气氛热烈,徐浩诚、谢昀展、杨莉等人也参与了讨论。第二期“工作坊”预计于5月召开。

(转自中国宗教学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