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惊蛰时节将半,春意渐浓,红桃绽放。桃花明艳美丽,惊鸿一瞥间,总教人赏心悦目,和它交应生辉的不只有俏丽的人面,还有浓浓的仙家风韵。
“云从龙,风从虎”,根据同一属性相互感应的概念,阳性的桃感受春天阳气的律动而开花。《汲冢竹书》说,“惊蛰之日桃始花华,不华,是谓阳否。”“华”是开花的意思,人们肉眼虽然看不到阳气,可以根据桃花开放的情状来判断阳气的变化。《易纬》补充说,如果桃花没有按时开放,这不是个好兆头,要当心“仓库多火”。
提到桃的阳性属性,它大名鼎鼎的“辟邪效应”渊源更为久远。根据《山海经》等古书记载,中国最早的门神郁垒和神荼就是站在大桃树上禁御百鬼的,传说黄帝“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后来渐渐衍生出过年用的“桃符”,如今“桃符”虽在绝大多数地区已退出历史舞台,桃木剑、桃木法器等依然在道教的体系中流存。
除了被誉为“五木之精”的桃木,桃皮、桃叶、桃花、桃胶等皆有辟邪的功效:陶弘景真人认为桃皮可以沐浴除秽;药王孙思邈认为桃叶可以治愈中风症;《太清方》说:“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颜色”;《神仙传》中则有“高丘公服桃胶而得仙”的记载。
至于桃树结出的“承阴阳之灵和”的桃子,历来更是有着仙桃、寿桃、玉桃的美称,《神农本草经》说“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临终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仙桃延年益寿的道教传说不待细言。
“君阳山下足春风,满谷仙桃照水红”,每当说起桃花,终究绕不开千载闻名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处的那一方人间的乐土勾起了后人的无尽遐想。在古人心中,更多的时候,桃花源不仅仅是避世的乐园,还是仙人长生的福地。
诗人王维在他的名篇《桃源行》中写道,桃源中人乃是“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刘禹锡描述桃源中人初见渔人时说“俗人毛骨惊仙子”,他还描写了桃源中仙人的生活:“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而“石髓”、“松脂”,正是道家仙人的“标签物品”。
同样的例子,韩愈在他的《桃源图》开篇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曹唐在他的《题武陵洞五首》结尾说:“渡水傍山寻绝壁,白云飞处洞天开。仙人来往无行迹,石径春风长绿苔”,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一步说明了桃花源的“仙家属性”:是神仙们居住的洞天福地,一般人若非特定机缘,不可随意出入,就像刘禹锡在《桃源行》中所说的:“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由于桃花有着绵绵的仙家气韵,唐代道士在宫观中大量种植桃树。刘禹锡写诗纪录了长安的士女们去玄都观春游观桃花的热闹场景:“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诗的骨子里虽然“别有深意”,而春日间玄都观中千百株桃花一齐绽放,引得人们纷纷前来观赏的盛况却是实景。
到明代时,出了一位“桃花仙人”,他不是高道,而是以桃花来寄托仙家情愫的大才子唐伯虎。他因仕途失意而隐居苏州桃花坞中的桃花庵,过起了卖桃花沽酒的“神仙”生活:“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三月春来,庵前盛开的桃花也成了这位桃花仙人情怀的见证:“花中不知日月短,岂料世上已千年。不入浊世凡尘染,情愿枝头做花仙。”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本盈盈仙气的桃花,渐渐随着文词内涵的承转而沾染了烟火气。而今正当桃花盛开的时节,大可放开胸怀,置身明艳的花海中,去嗅一嗅其中的曼妙仙韵。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