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当中,有许多熟练的匠人登场,他们是道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中的一种类型。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可说是《养生主》篇中解牛的庖丁。文惠君对庖丁惊人的解牛术十分佩服。但庖丁却说,自己最注重磨练的并非技术,而是道。
庄子通过庖丁这样的熟练工匠想要表达的东西,不是赞赏其卓越的技能本身,而是庖丁自身生而具备的特性——德的发挥,也在暗示着每个个体存在都应该充分体现出自身独特的生命特点。因此,庄子论述的重点并非这些可以统称为熟练技术人员作为一个模范的或规范的指导者的工匠形象,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庖丁——粘知了的人、木匠等有着各种技术和才能的人们——以及他们的能力和特性上,展开了自己的论述。也就是说,匠人的技术意味着每个个体所具有的固有特性,还有“相互关系”中的“独立性”。
“相互关系”,也就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齐物论》)。这种“相互关系”通过身体的比喻在“物”与“物”的关系上从存在论的角度体现出“相互关联的关系”。举例来说,肝和胆之类的身体器官互相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共同维持生命活动。这种相互作用中进行的生命活动,也可以从肝或胆等某一个身体器官独自担负的自身作用与机能进行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肝和胆之间并不是一方可以对另一方直接下命令的垂直关系。关于“相互关系”中的“独立性”,“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齐物论》)。即使世上的各种声音互相协调,形成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但所有的声音并不失去各自自身的声音。再通过身体做比喻,就像肝不能替代胆的作用,胆也无法代替肝来运作一样。世上万物都以这种方式在“相互关系”中确定自己自身的“独立性”。
在此基础之上,文惠君看到庖丁的娴熟技艺,感叹“我知道了养生的方法!”其实是掌握了那种哲学内涵。庖丁专注投入自己的事情,忘记了外物(“坐忘”),从而原原本本地在表现自身生命中的德,甚至连一旁文惠君的存在都感觉不到,只是与他的刀融为一体,用近乎出神入化的技艺游走与牛骨的缝隙之间来解牛,这就是道家庄子所说的理想人格的典型形象。
那么,是否因为如此,文惠君就要成为庖丁呢?不是的。养生之道并非一种,并且养生之道也没有必要都一样。“道行之而成”,看到庖丁的御刀之术,对文惠君而言,可能有文惠君所想的、或者适合于他的养生方法。也就是说,就像人们走的路,是自己反复地走形成了路,对于我和你都能走通的路并不只存在一条。重要的是找到我自己的路。
在这种观点之下,庖丁原原本本地反映出自己本来面目的这种镜像效果,就可以理解为他专注自己的本分,展现出自己在养德养生的“道”。
(道教之音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