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江西省泰和县东部有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山峰耸立在万亩平畴之中,它名叫紫瑶山,是泰和县乃至吉安市的道教名山。
紫瑶山处在江西中部雩山山脉中段,位于吉安市东南与赣州市西北交界处,方圆100多平方公里内群峰竞秀,层峦叠嶂,怪石嶙峋,溪水潺潺,茂林修竹之中掩映着不少宫观楼阁。该山汉朝初期名叫“义山”,因为一千多年前,先后有多名道士隐居山中修炼而更名。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七十八卷史部三十四地理类存目七中,清朝张贞生写的《王山遗响》记载,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陕西华阴道人王子瑶,崇赏神仙术,最初在庐山修炼,经一白须道人指点,由玉笥山来到泰和义山,深爱其山势峻峭奇伟,入山修道。当时有很多白鹤栖于山中,王子瑶在最高峰——金顶设炼丹池,建一座宫观,名曰“白鹤观”,在山上炼丹修道、诵《黄庭经》48年。传说王子瑶长期修炼感动了上天,玉女赐九鼎丹方,降祥云,奏天乐;天帝赐九光之服、霓旌、绛节;仙狮、白鹤、仙童、玉女迎王子瑶上天,王真人仙逝后,乡民为纪念他,把义山改为“王山”。
唐贞观元年(627年),长安道士匡智弃太守官职,偕其侄大郎东行,二人过长江,驻脚彭泽,登临庐山,驻几日后,遇一老道人向他们指点说,庐山虽是名胜,属阴山,你二人须往南有仙山,属阳山方可修真。二人又南行,至泰和县东南的王山,见山势峭拔,万木葱郁,于是隐居山中修道诵经。匡智在第八峰建中坛,大郎在第九峰建下坛,静心修道炼丹,潜心钻研中草药,为乡民治病。第十七代张天师张颐闻得匡智叔侄修炼成名,便从龙虎山来,为其主持法会,在山顶设立了“静化文坛”,从此,很多官员文人、民间隐士慕名而来,在静化文坛,切磋道经,修炼养身。传说匡智叔侄最终修道成仙,驾鹤而去。为纪念匡智叔侄,该山改名为“匡山”。
至北宋,朝廷太史张瑶山仰慕匡山秀丽风光,道风浓厚,便弃官修道于此40多年,并用自己名字中的“瑶”字以及官居太史的荣耀将匡山更名为“紫瑶山”(紫色象征吉祥与权势),从此,紫瑶山之名流传至今。
唐宋以来,很多文人墨客、官吏道士隐居于紫瑶山,或修道炼丹,或著书立说,或设立书院讲学传道,紫瑶山几乎成了“仙圣之会都”。
据清光绪年间的《泰和县志》记载,后唐太子太师罗韬,字洞晦(886-969),系紫瑶山脚下的仁善乡人(今苑前镇),告别官场回到家乡,在紫瑶山顶一块叫“圈椅形”的平坦之地创立书院,设“孔圣殿”、“五经阁”,讲解道经、理学,书院扩大后,搬到山脚下的定光寺,四方学子纷纷慕名前往求学,促进了周边县、乡崇文兴学之风。声誉传至朝庭,长兴元年庚寅(931年),明宗皇帝李嗣源发敕命彰表,并命翰林学士赵起凤书“匡山书院”四字,赐扁额。一千多年来,匡山书院虽几经搬迁兴废,但始终书声琅琅,文脉永续,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今,紫瑶山脚下的苑前镇仍有一个行政村叫“书院村”,村中仍有“匡山书院”村小学。因为文天祥的外婆家就在紫瑶山下的苑前镇,文天祥小时候还在“匡山书院”读过几年书。后来文天祥写了不少有关紫瑶山的诗文。
由于得到当时朝庭的褒奖倡导,紫瑶山名声鹊起,成为一座享誉四方的道教名山、文化名山。很多政坛名人、骚客隐士纷纷前往,或品味秀山丽水,或循道诵经,或拜访书院。黄庭坚、胡铨、黄勉斋、刘过、杨士奇、李时勉、王直、胡源等都到过紫瑶山,有的还挥豪拨墨、题诗作赋,留下了大量的诗赋、游记及神话故事,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黄庭坚《游王山》:“轩冕视脱履,游尘弃人间。洞府长自春,落花水潺潺。藤蔓垂帘幕,岗峦裁珮环。浩月磨不尽,白云只满山。”北宋大诗人刘过为紫瑶山上的一处名叫“文溪”的景点作诗:“卷舒凤翼紫瑶云,碎玉流溪燕尾分。从古渊深方圣德,波平到处起人文。”
清康熙年间会元吉安县富田人张贞生辞官后在紫瑶山隐居了五年,写了《王山遗响》六卷、《唾居随录》四卷,均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末道士陆成敏从龙虎山到丰城的龙头山,民国初年,来到紫瑶山,修道炼丹,扩展文坛。他在紫瑶山脚下的吉安富田(今属吉安市青原区)天马山设立“宣化文坛”,吉安新圩(今属青原区)设立“德化文坛”。这两坛与唐朝时设立的“静化文坛”一起并称紫瑶山的“三大文坛”。后人有诗云:“千载不息火愈欣,萦集祥瑞造黎民。炼丹台上赤诚心,白鹤西归驾彩云。”明五朝重臣、内阁首辅杨士奇对王山的仙坛作《王仙坛》诗:“骑鹤已去远,庭余昔年树。扰祈灵人鼓,钟鼓动朝暮。”
紫瑶山风景秀丽,群山环抱,道场遍麓,胜景如烟。 以紫瑶山主峰为中心,涉及周边吉安县、青原区、吉水县、永丰县、兴国县、于都县及万安县等,方圆上百公里范围内建有很多“坛、庙、观、寺”,其中以“静化文坛、宣化文坛、德化文坛”这“三坛”与“四庙、九峰、十三景”著称。著名的寺观有:金文寺、镇园寺、定光寺、圆通寺、罗汉寺、紫宵观、白鹤观、朝阳观、洞口观、竹枝观等。紫瑶山上奇峰异石星罗棋布,有定光岩、观音岩、罗汉岩、双狮岩、围棋岩、龙头岩等,其中位于山腰的定光岩中有一个小岩洞叫“读书岩”,相传文天祥当年常常在此读书诵文。后来,文天祥写了“王山十二景”诗,其中,《读书岩》诗:“择幽远尘氛,石窟何深窈。日出不见人,书声出林表。”《驾鹤峰》诗:“苍龙出云表,驾鹤意如何?不向扬州去,遨游入太虚。”紫瑶群山之间泉水莹绕,溪流淙淙,有水帘洞、送龙洞、化龙池、白莲池、炼丹池、舞龙潭。还有门前亭、相看亭、俨然亭、鸣凤台、岩心馆等亭台楼馆分布于群山之中。然而,斗转星移,岁月沧桑,那些宫观楼台多数荡然无存,正如刘敏求《王山》诗云“琉璃宫阙在何处,玉洞年年锁烟雾。古人遗迹杳难寻,只有青山色如故。”但是,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近几十年来紫瑶山及周边的一些道观楼馆已得到修复和维护,山顶的白鹤观、静化文坛已重建,供奉着玉皇大帝、观音圣母、王天君、关圣帝君、康天君等神,一年四季游人香客纷至沓来,昔日的盛况正在逐步呈现。
千百年来,紫瑶山以其丰富的人文历史、深厚的道教文化闻名遐迩。
(江西省泰和县民宗局刘清华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