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又至,它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经过历史的长期积淀,重阳节形成了登高出游、宴饮赏菊、佩戴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传统习俗。
重阳节起源久远,与先秦时期祭祀酬神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礼记·月令》记载了季秋之月“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是言此时节秋季农事已毕,五谷丰收、牺牲养成,百姓为报答神灵、庆祝丰收而有诸多活动。古人在感恩酬谢神邸的同时宴饮集会、为长者祝寿,诗经《豳风·七月》如是描述:“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西京杂记》中西汉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更道出时人通过采集服食药物益寿延年的仙家情怀。
关于重阳节,道家历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桓景携家人登高避疫
南朝梁吴均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中,记载了桓景于九月九日携家人登高避疫的故事。汝南桓景追随费长房游学累年,费长房为仙人壶公的弟子,能医重病、鞭笞百鬼、驱使社公,有缩地术。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家中有灾厄,全家人在手臂上系上盛有茱萸的红色锦囊,登高饮菊酒可以避过此祸。当日,桓景按照费长房的指点举家登山,傍晚回家时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已暴死,自己与家人躲过一劫。其后,重阳节佩戴茱萸囊、登高饮酒的活动被世人纷纷效仿,并发展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二、九为阳数之极,解禳阳九之灾
古代术数家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外有灾岁九,称为“阳九”。道教早期派别上清、灵宝两派吸收改造“阳九百六”灾异说的内容发展了道教的劫运说,“阳九百六”一词也在道经保存至今。后世“阳九百六”的内涵发生改变,亦以泛指阴阳二炁失衡造成的灾害。古人以单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阳已亢盛至极,与崇尚阴阳和谐、尚中而行的思想观念不符,反而是阳极成灾。这样“重阳”与“阳九”之厄的观念联系起来。是以南宋《梦粱录》中写道:“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三、先天斗姆元君圣诞
农历九月初九为道教的重要女神先天斗姆元君圣诞。《北斗本生经》载:斗姆于龙汉祖劫在玄明真净天修行玄灵妙道,殷勤侍奉元始天尊。后分身降生西方天竺国为周御国王后妃,生九子,乃为北斗九皇大帝。
七元九皇是斗姆元君先天一炁相接而生。据《先天神后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经》载,“敬七元者,能使人却死延生;敬九皇者,更令人成仙作佛。若有善男女,先礼七元高真,复礼九皇大圣,其居家住宅,必有甘露下降,醴泉发生,掬而饮之,返老还童,金光罩体。再于九皇位前,一周供养,九载行持,功成行满,跨鹤升空。礼斗善报,有如是者。”
四、九皇圣诞拜斗习俗
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为九皇圣诞,民间俗称九皇会。这期间许多道教宫观都会举行拜斗,今年的罗天大醮活动也选在此期间举行。斗姆天尊一团神炁,三次超脱,为生圣嗣九真,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是为九子,皇号九皇。北斗九皇在道教尊称为“中天大圣北斗九皇九真延生解厄上道星君”,居垣下北斗九皇宫。
据《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经》载,若人至九月九日夜半子时,自身合家清斋行道,清洁素裳冠履,百和名香、砂素表章,奏拜三三之次,各随愿所陈披宣,北斗七元君在七元宫中端目视之,天宫金阙门下,有左右年值、月值、日值、时值天一真官、天官值事,获时与此人合奏何事,披露何言,疾速判断善恶,定其分数,生人增加寿算,福禄自然,子子孙孙,代代相承,亡者生天,出离苦趣,受生善道。
五、葛洪祖师圣诞
农历九月初九还是葛洪祖师的圣诞。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人,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修道,为葛天师葛玄之侄孙。
葛洪祖师一生著作宏富,其代表作《抱朴子》,内篇20篇论述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等。他是金丹派著名高道,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
六、九九重阳日,众真升天时
《太清诸草木方》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九九重阳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相传轩辕黄帝在这一天乘龙升天,张道陵天师也是于重阳节之日升天成仙:“真人张道陵于桓帝永寿二年九月九日,在巴西赤城渠亭山中,太上遗使者持玉册,授正一真人之号”;其妻孙夫人与天师在间中云台白日升天,位于上真东岳夫人。无独有偶,东南沿海各地尊崇的海神妈祖也是在这一天升天。
在重阳节成为华夏民族传统节日的时候,九九重阳“升天”的情节又呼应了重阳登高的习俗。古人也相信高山是神圣的、可与神仙世界相连接。于农历九月九日登高,期望能如同那些得道成真的神仙一样登临仙境、长生久视,这种美好愿望的源头是人们对仙人的仰慕,对健康长寿的企盼,也正是中华道文化的历代传承。
(道教之音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