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参加第十二届国际道学研讨会见闻与杂感(上)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Authority versus Authenticity •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oist Studies(权威与真实·第十二届国际道学研讨会),将于2018年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以下简称该会为Dao2018)的消息,2017年夏,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道学研讨会结束后就知道了。最初想从尚未出版的研究敦煌科仪道经的学位论文里面抽出一部分独立成文参会,这样不至在论文准备方面耗费太多精力。但是,如此构成的文章的主题,同Dao2018会议主题的“权威”与“真实”符合度可能不太高。对此,我也一直犹豫。

2018年4月初,在会议注册和摘要提交截止日前约半个月,我决定还是用更符合会议主题的文章参会。当然,这篇符合会议主题的文章也不是完全临时新写,而是关注多年的有关“真”的探讨的继续,特别是遵强昱先生嘱咐沿着探讨“真”、“道”的既有思路继续探讨 “德”的工作,已近3年,有了一点突破,遂决定就此成文参会。后如期注册,并以《以身修真 得道合天——道教几个核心概念的身体渊源略探》为题,提交了参会论文摘要。

5月29日早上,彭涟道兄为参加Dao2018从山西泽州岱庙专程来京,会前暂住他入晋前曾住过大半年的房山韩村河。会议前日5月31日,我计划早上先送老人到学院路,在那同汪桂平教授会合后同中国社科院宗教所道教室学友一起到通州佑民观参访,下午再就敦煌道经事宜一同拜会方广锠先生。彭道兄也愿意一同参访佑民观,于是随车同行。不料途中堵车,走走停停,致使彭兄感觉不适。他在学院路下车后决定放弃此次通州行而直接去北师大。我和汪教授会合后继续前往佑民观。到达时已是中午,同另途先到一会的几位学友在观门会合后进入观内。佑民观住持刘崇尧道长外出,安排弟子田道长接待(因先约好方先生,虽知刘道长远游,但我们还是没改变行程)。用过午斋并稍事休息后,便由田道长引导逐殿参访,其间又有从福州来京参加Dao2018的师弟陈文龙博士从机场直接赶到佑民观会合。下午1点3刻许离开佑民观前往方先生家。

从方先生家出来后共进晚餐,途径社科院宗教所取《王卡纪念文集》,再送文龙到会场兼与会人员入住酒店之一的京师大厦时已经很晚了。途中收到朱越利先生的微信:

易宏,你们到会议报到了吗?将你们的住处发给我。参加第十二届国际道学研讨会的朱门学子[1]有:陈霞、蔡觉敏、陈云、李铁华、李政阳、刘康乐、易宏、彭涟。问到你们的住处后,我会一并去看望你们。

老师对学生的关心让我感动不已。但我没住会议安排的酒店,回到住处已是晚上10点半。此时已不便同各位学友一一联系确认住处,且已知康乐6月2号上午才到北京,如果安排师生聚会,应当不会在1号。于是,我给朱老师回复说:待明天到会场了解情况后再联系。6月1号在会场见到几位已到会的学友,沟通情况后再同朱老师联系将聚会时间安排在6月3号中午,地点就在会议后半程会场——永丰屯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但遗憾的是后因朱老师有急事日程突变未能实现。

6月1日早上到北师大。上午是开幕式和全体大会,地点在师大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在那里,遇到了陈霞教授、蔡觉敏博士、陈云博士、彭涟道长几位学友,还有许多新老朋友。意料之外的是,没见到师大强昱老师,只好把预备带给他的那本《王卡纪念文集》托他的学生李亚转交。

上午大会上半场首先是开幕式,吴向东教授和Livia Kohn教授致欢迎辞。然后是章伟文教授主持的圆桌会,主题是State and Field,嘉宾是陈霞、James Miller、王蓉蓉(Robin R. Wang)三位教授。

下半场是以Authenticity an Authority in Daoist Thought为主题的大会,陈霞教授主持,王蓉蓉、王中江、宗树人(David Palmer)三位教授做主题演讲。

在上午的大会上,宗树人教授的演讲《新兴全球道教之原本性与权威性的问题》(Authenticity an Authority in Emergence of a Global Daoist Field),因说到道教可能在美国大发展后回传到中国,以及问到演示视频中的外国道教信徒在中国华山上举办的婚礼是不是道教仪式,引发与会者热烈反响互动。对道教可能从外国回传中国说,我认为不无可能,不觉奇怪,佛教之于印度不就是这样么?对于视频显示的外国道教信徒婚礼是否属于道教仪式之问,我把手举给了“是”,但坐在我身旁的师弟胡百涛博士则把手举给了“不是”的一边。紧接这个演讲过程中的问答互动之后,彭涟道兄发问道:请问,由谁来决定是或不是道教仪式?大概在未见众人有答之后,彭兄自答道:我认为只能由得道者决定。

在本场演讲结束的集中互动环节,我举了手,但不是提问,而是接续了宗树人教授的演讲途中的互动,我说:在刚才宗树人教授问那是不是道教仪式的时候,我举手给“是”,是少数派;坐在我旁边的,和我同是王卡先生学生的师弟胡百涛博士举手给了“不是”,可见分歧之大。我接着说:坐在后面的彭涟道长,把手举给了哪一方?我没看见,但以我对他的了解,我猜想他把手举给了“不是”。引发大家一阵笑声。我又说:我为什么支持说“是”呢?用中文说,有三种说法:第一是,老君曰:道法自然;第二是,老子(lao3zi3)曰:道法自然;第三是,老子(laozi,即“子”发轻声,如此发音的“老子”,可以是古今中外任何人的自称)说:道法自然。用英文可以说:God said:I am what I am(为了你我她他它,没照搬《旧约》表述“I AM WHAT I AM”。又,我对“I AM WHAT I AM”或“I am what I am”的理解,也就是“道法自然”,参见拙文《“I AM”“如”“自然”》). 当时即有与会者用手势表示支持。会后,又有王蓉蓉教授跟我说她支持我的观点。

下午是分组小会。下午上半场,师妹陈云博士在英东大楼二层第二会议室主持的Medieval Daoism分会场,我去听了。然后,没挪地儿,接着又听了Livia Kohn教授主持的Daoist Art分会场。没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流淌,参会的同胞也渐渐流失,以致除了会务人员之外,好像只有我这一位道祖同邦坚持到了本场结束。其间,我开小差把几张会议场景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并附言道:“在这,俺好像是老外。这是哪?开啥会?”引来不少围观。李亚还就此给我私信道:“老师,您的英语是不是很好啊?今天听会才意识到学好外语的重要性” 。我回复说:“谢谢!俺脸皮厚”。李亚见过我在师大用日语做学术交流,大概因此以为我的英语也很好甚至更好。其实,日语是我被学的本科一外,够应付各类交流。至于英语,是被学的本科二外加自选硕士一外,功力不够,火候不到,真不敢说好。所以,读博为了省事,还是用了日语应考并作学位课程。不过,作为经验之谈,学外语,脸皮厚点,似乎也不失为一种优势。

晚上,百涛利用单位社科文献出版社离师大近的地利之便,自封地主做东,请文龙夫妇和我共进晚餐,共叙同门情谊。

6月2日上午上半场是全体大会,地点还是在师大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大会开始前,陈霞教授告诉我说下半场分组小会觉敏的演讲和主持冲突,要我代替觉敏做主持。

上半场大会主题是Daoism in Society,王蓉蓉教授主持,陈霞、James Miller、沈明昌三位教授做主题演讲。

大会途中,或许是在双语主持人王蓉蓉教授串词的时候?具体哪个时点记不清了,彭涟道兄插言道:希望道学大会今后在中国开都只用中文。这一愿望不无合理性,但恐未必有利道学道教道文化发展,未见广泛认同。

下半场由我代替觉敏博士主持的分会场在京师大厦3层第5会议室,主题是Schools and Lineage。倒是也巧,由于师弟陈文龙博士在本场演讲,同来参会的弟妹郑衡泌博士在前一天共进晚餐时就要我负责给文龙照相,也就是说,按原计划,我也是要来这个分会场。

由于跨楼转场距离较远,来这个分会场的,大多都迟到了。

这个会场的布置似欠合理,前面只有正中间放有一张对着受众的长条桌,显然是给演讲人用的。我,作为主持人,就坐到了两列受众桌的第一排右列(演讲人的左前方)之最左位置上。这个位置未必适合做主持位,但确实是给文龙拍照的最佳位置。

由于会务安排好的第一位演讲人迟到,排在第二位的文龙博士递进到第一个演讲。原本排在第一位的田茂泉博士第二个演讲,同桌午餐时才知道他是郭武老师的高足。第三个演讲的是何璇准博士。不知何故,本场每位演讲人上来都遇到电脑技术问题,利用会务人员给何璇处理技术问题的空当,我把演讲桌往旁边拖了一下,这才避免了演讲人自挡幕布或自成幕布。

本场最后一位演讲人是法国道教协会会长景秀(Karine Martin)博士道长。

四位论文报告人的演讲结束后是集中互动环节,互动热烈。彭涟道长善意提醒外国学道者:学道要注意择师,要拜明师。我对文龙博士提问:是否注意饶家道的道统与血统的关系?对田茂泉博士提问:《诗经》在多大程度上属儒家?你是否也曾像报告中提到的山东前辈那样去武当山上挂单体验呢?对何璇准博士提问:忠孝在多大程度上属儒家?谌婴的“婴”是《老子》里面的重要概念,是否专门考察过?对景秀博士道长在演讲中对她那法国道观算不算是道观的担忧,我说:有修道者在观的地方就是道观!

下午,康乐、政阳也到了会场。上半场在京师大厦三层第一会议室听了一会Sharon Small的《The Frame Work of 无》就到第5会议室找康乐去了。政阳也在那里。和他们说话,也就没咋听会没咋拍照。第5会议室下午第2场由康乐博士主持,主题是Rituals and Practices,赵伟博士和郑衡泌博士的演讲在这场。

6月2号是周六,虽然是公休日,但重情义的百涛又专门从南三环家中到师大这边,请康乐、叶青和我几个共进晚餐,叙学友情并交流相关学术话题。

注释[1] 指通过读硕、读博或礼仪等方式同朱越利先生确认师生关系者。

(易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