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大街,占地约6万平方米,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它始建于元延祐六年 (1319年),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元末毁于战火,明正统年间在原址上重建,后多次整修扩建。东岳庙坐北朝南,由正院、东院、西院三部分组成。正门前有三洞七幢琉璃牌楼一座。全庙共塑神像3000多尊,人物形态各异,生动逼真。《京都风俗志》载,东岳庙“诸天神像最全,故酬神最易”。现存东岳庙虽经重修,但其主体建筑仍保持元代风格。该庙以神像多、石碑多、楹联多而享誉海内外。1996年,北京东岳庙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正院为北京民俗博物馆所在地。清康熙年间,东岳庙曾遭遇火灾,灾后按原样修复。到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整座庙进行了重修,此后不断进行修缮。《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坛庙土木工程“银数在千两以上者,奏请钦差大臣修理;在千两以下者,工部会同太常寺官员估计修理,所需银粮,由工部复算支领”。
北京东岳庙是皇家敕修官庙,由内务府主持修缮东岳庙的相关记录在清代档案中也时有所见。
内务府报东岳庙修缮被勒令年限事奏折
乾隆五年(1740年)六月,总管内务府事务和硕庄亲王奏报:“东岳庙不与大高殿等寺庙可比,将此每年不行粘补修理,勒定年限自粘补修理年起至逾十年后,有倾圮之处俱由各该主持太监喇嘛等报部,俟该部咨文,到日由臣(内务府)衙门派员查验,实有应行修理之处,照工部例,如采办物料银至二百两,匠夫工价银至五十两者奏明修理;如采办物料银不至二百两,匠夫工价银不至五十两者,即交该司修理。如此应不至靡费钱粮,且令该主持敬谨看守寺庙,亦不致残坏”。由此看来,与同样为皇家敕建庙宇的大高殿、内城隍庙等相比,东岳庙的修缮被“勒定年限”。
内务府报估修东岳庙牌楼所需银两事奏折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二月,时任总管内务府大臣的和珅奉旨勘估东岳庙,查得东岳庙“山门前东边牌楼明间北,一缝柱木沉下”,“再查西一座牌楼柱木今既露有沉下残损”。考虑到“若不与东一座牌楼一律修整,不但新旧相形不称观瞻”,如若被风折断再重新修整实属浪费,提议“可否一律修整”。在整修中查看“牌楼之额枋、龙门枋、正心机拽枋、桁条等料有无糟朽,请俟拆卸后另行派员详细查勘,如有应换之件即取用围场木植更换”。修缮工程“估需工料银二千九百二十九两一钱九分六厘”。此次维修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
曹振镛为核销东岳庙修缮用过工料银两题本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曹振镛为核销太常寺修缮东岳庙各殿座房屋墙垣等用过工料银两的题本中记载,一次较大规模的官方出资修缮工程,共完成修理“岱宗宝殿……瞻代门……钟鼓楼……琉璃牌楼、旗杆、墙垣……甬路、海墁、佛像、龛案、匾对等各项工程”,用银共计“八万六千九百三十八两四钱三分九厘”。
此后鲜见清廷出巨资修缮东岳庙。
道教作为清代民间信仰,其地位与天坛、太庙等礼制性建筑有很大差别,不能像礼制性建筑那样由相关部门主持及时维修,因而便出现信士出资,或本庙住持募集资金修缮的现象。清乾隆朝以后,东岳庙的修缮因“不可与大高殿等建筑相比”故使维护年限拉长,所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代统治者对北京东岳庙所代表的道教采取的基本态度。
(转自皇史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片由蓬莱外史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