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素有重视金石资料的传统。碑文石刻中不仅保留了许多书面文献中没有记录的信息,还储存了与个体存在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片段,因此,对于碑文石刻的研究为历代学者打开了还原历史事实的时间隧道。
据1936年政府统计,北京西顶娘娘庙内“有石碑38座”1,而现存完整石碑5座,其余均已遗失或损坏。在《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中收录有西顶娘娘庙的碑文拓片23篇,均为明清时期所制石碑的拓片。
以制碑年代划分统计
从石碑制成年代分布上可看出,西顶娘娘庙兴起于明而盛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尤盛,制碑数多达18块,占现有全部石碑数量的78%。据文献记载,明代孙承泽在《天府广记·寺庙》中讲到:“京都有碧霞元君庙5处,香客云集,烟雾终日缭绕,都人最重元君祠……”在明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刊于崇祯八年)中讲,“麦庄桥,曰西顶;草桥,曰中顶;东直门外,曰东顶;安定门外,曰北顶。盛则莫弘仁桥若,岂其地气耶!”2可见,明朝末期“五顶”的概念已在京城百姓中形成并深入人心,此时“南顶”弘仁桥元君庙(旧称“大南顶”,现已无存)在民间最为流行,香火最盛。
又据《酌中志》(明末宦官刘若愚撰)记载,“四月初四日,……月初以至下旬,耎西山、香山、碧云寺等,耎西直门外之高粱桥、涿州娘娘、马驹桥娘娘、西顶娘娘进香”3,可见去涿州娘娘庙、马驹桥娘娘庙、西顶娘娘庙进香朝拜在明代皇家祭拜中成为一种“新常态”,标志着娘娘(碧霞元君)信仰被官方所认可和崇奉,西顶庙乃至“五顶”庙作为一个新兴宗教信仰符号的代表,其特质也逐渐显露,承载着皇家及百姓信仰、朝拜的功能。
据统计,明末京城内外有20多座碧霞庙4,“依《乾隆京城全图索引》统计,供奉元君的庙有30个以上”5。又据1936年《北平庙宇通检》,北京地区有碧霞元君庙27座。根据上述文献资料,结合碑文中的信息、石碑年代及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北京地区的娘娘庙及元君信仰兴起于明末清初,于清康熙年间达到顶峰,民国后期走向衰落。从西顶庙现存历代碑刻的数量可以看出,西顶庙曾一度成为官方以及民间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象征符号,也证明了它的兴起、昌盛直到没落。
以立碑主体划分统计
从制碑立碑的主体方面来统计,在《汇编》23篇涉及西顶庙的碑文石刻中,有4篇碑文属“官方制造”(见上表)。
又据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到西顶广仁宫进香之际,御赐西顶庙“珠冠三顶,并袍幡等物,又有御书经一卷,至今弁兵轮番守护”6,且“每开庙时特派大臣拈香,与丫髻山同,他处无之”。7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来广仁宫进香,并题《广仁宫瞻礼诗》一首,可见西顶庙在官方中的地位及其与清皇室的密切关系。从寺庙由“皇家建造”到碑文由“皇家(或官方)撰写”,以及康熙、乾隆两位帝王分别来到西顶庙进香,都彰显出西顶庙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其余19篇碑文均出自民间香会团体所立的石碑。从时间分布上看,康熙二十八年(1689)前后是一个分水岭,表中前8块碑多立于康熙二十八年之前,其余11块碑刻均为康熙二十八年之后民间香会所立并撰写碑文。通过这些碑刻的立碑主体及其撰写者可以分析出西顶娘娘信仰的发展脉络。西顶庙及其娘娘信仰发展于明末清初之际(康熙之前),此时,由于民间信仰的母性崇拜因素及娘娘信仰逐步得到上层统治者的认同,开始由官方出资支持修建或重建具有娘娘信仰的宫观,并为之赐额、赐名,使娘娘信仰具有区别于国家正祀的一种“准正祀”性质。西顶庙有18块石碑立于康熙年间,可见西顶庙及其娘娘信仰由此渐入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民间香会活动逐渐增多,变得更加频繁,并获得“官方力量”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这些民间香会组织对国家及政治并无危害,以至在宗教信仰上进一步得到认同和理解,进而获得政治上的合理性、合法性;直至后期(康熙三十一年之后)所立的石碑均由民间香会团体自立自撰,成为此时民间信仰空间之自由,民间宗教活动更加频繁自主的有力印证。
从西顶庙石碑的碑阴及碑侧处留下的信息可以看出西顶庙信众群体组成的多样性。
宦官群体:在《敕赐护国洪慈宫碑记》碑阴,共留下65位太监的题名,其中还有著名的明代太监魏忠贤。据《明史》记载,魏忠贤曾去涿州娘娘庙进香;在景忠山碧霞元君祠旁建其生祠;募集资金修缮西顶庙,可见娘娘信仰对宦官群体的影响。又在清康熙九年(1670)的《西顶娘娘进香老会碑记》中题名有乾清宫御花园管理太监12人,见上表。
女性群体:在明朝的石碑中,我们还难以发现女性信众的名字,而在清代的21块石碑中,有8块石碑中出现女性题名,其数量引人注目,见下表。
旗人群体:康熙九年(1670)《西顶娘娘进香老会碑记》中题名会首有“工部他吃哈番加一级信官加蓝保”、“京都北城鼓楼西各旗地方等处正会首等仝立”;康熙二十六年(1687)《西顶洪慈宫进香碑记》中“阜成门里朝天宫三条胡同仕宦满汉军民”,在清代所立石碑碑文中记载有部分香会由满汉共同成立,在此不尽详举,可参见《清代北京旗人与香会》一文。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清代娘娘(碧霞元君)信仰在社会各个阶层盛行,信众范围很广,在官民、男女、满汉人员中均有信众,超越了阶级、性别、民族的限制。
以碑文内容划分统计及分析
古人立碑的目的是为记录历史事实并为后世铭记,因此,通过分析碑刻内容,了解立碑的目的、碑文的主题,有助于我们研究西顶庙的历史流传情况、当时的信仰状况及社会风俗。
通过《碑文内容分类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建庙缘起”类的碑文均为“皇家制造”,其主要内容是阐述建庙或修庙的缘起、经过及其意义,以记载寺庙完成建立或完成修葺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明清两代西顶庙从建庙到修庙均由官方出资完成,因此应属记述历史型的碑文;其余由民间香会组织所立的石碑碑文内容分别从劝善明道、赞颂碧霞元君伟大神迹、诚心发愿为民祈福、民间香会成立的周年纪念及其乐善好施的行为等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以赞颂碧霞元君类和记述民间香会行为类的碑文居多。
这些碑文不仅详细说明了西顶庙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还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的碧霞元君信仰及西顶庙庙会、香会的盛景,成为学者研究西顶庙历史的珍贵历史资料。
(作者田源、靳昊千,单位为北京市道教协会)
注:
1.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第501页。
2.(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33页。
3.引用网络文献,《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
4.参见Susan Naquin & Chun-fang Yu,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年,P337。
5.陈文良:《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288页。
6.(清)励宗万:《京城古迹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页。
7.(清)富察郭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2页。
8.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第60册,第75-77页。
9.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第61册,第62-64页。
10.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第64册,第62-64页。
11、12.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第63册,第32-34页,第118-119页。
13、14、15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第62册,第93-94页,第108-109页,第121-123页。
16.碑文内容来源于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