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清代文人与南京隐仙庵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在清代,南京隐仙庵以其古树名花和道士精于琴棋而名闻遐迩。康熙年间,赵吉士、孔尚任等留下了游览隐仙庵的诗词。乾隆年间袁枚在隐仙庵附近建造“随园”后,文人至隐仙庵者极多。袁枚、蒋士铨、何士颙、赵翼、袁树、姚鼐、罗聘、郁长裕、王友亮、洪亮吉、李斗、石韫玉、王昙、汪为霖、朱珔、陈文述、包世臣、汤贻汾、屠倬、潘德舆、麟庆等名士都有吟咏、记述隐仙庵的诗文,成就了一段诗坛佳话。从这些诗文中也可考见庵中道士周鹤雏、王朴山、张雪堂等人之行迹。

尹志华,哲学博士。现任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道教》杂志副主编。

在清代,南京隐仙庵以其古树名花和道士精于琴棋而名闻遐迩,文人雅客纷至沓来,吟咏诗词见于许多文集。

隐仙庵在南京虎踞关侧。据乾隆《江南通志》卷四十三《寺观》和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十《古迹》,其地相传为南朝高道陶弘景隐居之处,明初冷谦、尹蓬头诸真人曾慕名来游。诗人、学者朱绪曾(1805~1860)《国朝金陵诗征》说,隐仙庵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崂山道人高元礼结草,名竹林道院。后内监宋晋号宋神仙者新之,崇祯三年(1630)易名隐仙庵。康熙中,道士王常月字昆阳者复恢其制”。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赵翼(1727-1814)也说:“相传前明守备太监所造。”

清初,全真高道王常月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宗风大振。康熙二年(1663),王常月至江南弘道,曾栖止隐仙庵。龙起潜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的《初真戒律序》说:“昆阳王老师得戒法于复阳赵真人(赵真嵩),当世祖章皇帝时,于京都白云观设立戒坛,传戒演钵,一时授受弟子千有余人。嗣而移舄,广演于江浙间,声教四溢。昔余识师于江南之隐仙庵,私心已尸祝之矣。” 笪重光《初真戒律后序》也说,王常月摄静于金陵之隐仙庵,受四方迎请,阐扬戒律。

由于隐仙庵为“龙门中兴之祖”王常月驻鹤之地,故该庵在江南全真道中地位崇高。康熙二十五年(1686)吴太一所撰《初真戒说》即尊称该庵为“祖庭”。 王常月的嗣法弟子谭守诚游行天下,阐扬道教,最后也是栖止于隐仙庵。

隐仙庵有古梅一株,相传为六朝故物;又有桂树两棵,相传为宋代所栽(一说元代所植)。 清初已有文人雅客慕名寻访。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三日,词坛名家赵吉士(1628-1706)偕曹溶(字秋岳,文学家,历仕明清两朝)、杨鼐(字靖调,官通政司正卿)、刘海门(官太仆寺卿)、刘潜柱(官员)、黄伯和(翰林)、龚翔麟(字蘅圃,文学家、藏书家)、龚贤(字半千,画家)、周在浚(字雪客,藏书家)、邵得愚等人至清凉山修禊,游览隐仙庵后,以《大酺》为调填词一首。 十年后,又有著名诗人、戏曲家孔尚任(1648-1712)拜访隐仙庵,作诗曰:“蓬壶莫问景何如,定有仙人树里居。黄鹤白云家隐隐,青天碧海梦徐徐。烟飘石洞炮灵药,露滴松棚湿道书。欲乞长生真秘诀,几茎霜鬓已难除。” 雍正年间,循吏钦琏路过南京,亦作有《隐仙庵看桂》诗:“迢迢北城陌,嵂崒虎阜脊。逶迤下平坡,冷落黄冠宅。中有双桂树,倚楼高百尺。帷盖蔽前庭,繁花密无隙。我来坐其下,馥郁天界辟。奈此游屐纷,翻嫌广院窄。置身非高远,攀折谁复惜?回踪拾丹梯,叩门访羽客。相留啜紫茗,闲话兴衰迹。微风天半来,消息达几席。芳气遥可通,何虑重垣隔?日落人未散,归途意靡斁。”

隐仙庵在文人中名气大增,可能与著名诗人袁枚(1716-1797)有关。乾隆十三年(1748),袁枚收购原江宁织造隋赫德的“隋园”,改名“随园”。随园毗邻隐仙庵,袁枚时至隐仙庵,与庵中道士过从甚密。与袁枚交游的文人来隋园游玩时,顺便至隐仙庵赏桂观梅、吟诗作对便成了常事。

文人吟咏隐仙庵的诗歌,以桂树为题最多。如:

袁枚《探桂隐仙庵归憩古林寺》:“游山同队行,看山自各领。不逢桂花开,且踏桂花影。桂蕊何离离,蓄意如未逞。寒潭明空霜,禅室纳虚景。脉脉夕阳沉,泠泠天风冷。道人登竹楼,弹琴万山顶。”

赵翼《隐仙庵看桂》:“隐仙庵桂百年柯,金粟乘秋灿曼陀。怪我出门蜂蝶绕,只缘坐久染香多。”

著名文学家姚鼐(1732-1815)《隐仙庵双桂》:“钟离真主渡江前,双桂蜷枝已刺天。南国市朝非曩日,西风阑槛又经年。黄金万蕊香浮阁,白雪千茎冷覆肩。零落满阶君勿叹,吾生那得较花坚?”

诗人王友亮(1742-1797)《隐仙庵古桂》(节选):“楼前两古桂,其高正如楼。团圞碧玉繖,匼匝黄金毬。我家在城外,花时辄来游。东溟飞上端正月,抚掌大笑当中秋。一客吹洞箫,两童和清讴。须眉冷露染,肺腑香风流。人生苦坐妻子累,过眼百岁同蜉蝣。石隐既难得,金丹讵能求?且呼美酒对佳景,此乐何必输十洲?题诗壁上仙傥见,刀圭许我分尝不?”

文学家、经学家洪亮吉(1746-1809)《隐仙庵访桂并便道至随园》:“两株金粟秋风沸,花影接天香拂地。花前道士弹鸣琴,花外游人复如蚁。看花客兴初阑珊,分半亦或登仓山。君不见,谢公去后墩仍好,却割墩旁葬诗老。”(原注:袁大令枚即葬墩旁。)

戏曲家李斗(1750-1816)《隐贤(仙)庵看桂酬王羽士二首》,其一曰:“南土宜树桂,秋来花满城。重闉闭不密,幽香破柴荆。高寒袭我絺,蒸气饶澄清。会境得丰秋,粟粟含至诚。攒簇依干壳,桑积剖光莹。从坐此树下,含薰念友生。”

吟咏隐仙庵古梅的诗歌也不少。如:

诗人郁长裕(1733-?)撰有《隐仙庵探梅值李傲梅,即席有感》、 《隐仙山房探梅》诗, 又有《隐仙庵四友诗》,分别吟咏庵中玉蝶梅、檀香梅、绿萼梅和覆蕊梅。

诗人、藏书家石韫玉(1756-1837)撰《金陵隐仙庵有古梅一株,相传齐梁旧物也,春分始花,即事成咏》诗:“芳华千岁故依然,地近金坛古洞天。此处风光偏晼晚,旧时月色尚婵娟。红羊劫后春长驻,翠羽声中梦欲仙。任道根枝顽似铁,品题终在百花先。”

著名诗人陈文述(1771-1843)有《隐仙庵古梅花下作》:“六朝人不见,犹见六朝梅。香早先春到,花仍带雪开。隐居宜寂寞,仙迹与徘徊。小坐清寒极,春衫渍古苔。”

陈文述之侧室文静玉亦撰有《隐仙庵六朝古梅》诗:“湘女窥烟翠袖单,色香味已入旃檀。宋齐霜雪梁陈月,玉蕊冰花尽耐寒。”

诗人、书法家、篆刻家屠倬(1781-1828)撰有《隐仙庵看古梅赠王朴山尊师二首》:“青山依旧六朝色,想见当年陶隐居。春雪者番晴更好,梅花一笑淡相于。蛟龙满壁看题字,钟磬诸天闻步虚。我爱轩辕狂道士,大言不解世人书。”“老梅不识岁月古,阅历太平今几朝?若为花下辨鹤迹,只许客来悬酒瓢。江水无声抱孤月,岭云作意卷晴霄。旧时老辈几人在?剩有道人白发飘。”

文学家、经学家朱珔(1769-1850)撰有《隐仙庵古梅记》,谓:“六朝后,沧桑之变屡矣。当夫烽火三月,铜驼荆棘,宫阙之壮,悉归煨烬。环城寺若观,必供介士游牧,伐萩斩橁,难免毁伤。而藐焉一梅,托迹于荒闲寂寞之区,以滋以息,得葆其天年,可谓厚幸。”他希望庵中道士王朴山“慎守是梅,使隐仙之名可以不愧,梅应与庵长此终古矣”。 然而,造化难料,这株古梅不久还是枯死了。著名画家汤贻汾(1778-1853)在《题钱石叶少尹画梅•序》中说,嘉庆(1796-1820)初他还看见隐仙庵古梅,“不知何年枯死,庵主王朴山移他梅傍其旧干,宛然孙枝。然不久复枯。今再补者槎枒成荫矣”。

诗学评论家潘德舆(1785-1839)所作关于隐仙庵的诗,则既咏桂,也咏梅:“乱山围合沓,隐者静无邻。廿载客重到,四时花自春。桂香三里路,梅影六朝人。自笑苦吟癖,不来栖此身。”

陈文述所作《隐仙庵》诗,则既咏古树名花,也仰慕真仙高道:“上界神仙足官府,官府事繁仙亦苦。不如栖遁向人间,云卧林壑清且闲。君不见陶通明,松风听罢听吹笙。华阳隐居当署名,遗宅犹傍兹山青。又不见冷铁脚、尹蓬头,天上亦是神仙流。不栖碧落栖丹邱,啸傲明月天门秋。齐梁之梅宋之桂,老物摩挲多古意。隐耶仙耶两不知,倘遇陶公应把臂。”

隐仙庵中牡丹也有名气。姚鼐就曾与友人到隐仙庵看牡丹竟日,次日又往,并作诗以纪之:“幕府山头天接水,千古英雄此中死。惟有东风岁岁来,石头城下纷红紫。人生何日不当醉,何处花开不可喜?况惜晚春余几日,更对奇葩翻万蕊。……昨携天香归满裾,今踏红云重曳履。明妆已看照晴熏,深晕复怜含雨泚。” 治河名臣麟庆(1791-1846)记其探访隐仙庵时,“牡丹初放,疏樊曲槛,花香袭人”。

隐仙庵吸引文人雅客前来的原因还在于这里的道士精通琴艺。清代文人以隐仙庵听琴为题的诗很多。如:

袁枚《隐仙庵听卓道人弹琴》:“素手拂青丝,空山听演师。声希流水缓,调古白云知。细雨初晴日,茅庵欲暮时。那堪闻此曲,孤凤与鸾离。”

著名文学家蒋士铨(1725-1784)有《隐仙庵听鹤雏道士弹琴》诗二首,第一首为:“云房萧瑟石坛间,有客寻幽扣竹关。丹灶火温茶正熟,羽衣人去鹤难还。神仙已化丝桐在(原注:竺道士),弟子能诗操缦娴。徙倚中庭双桂树,古音盈耳借舒颜。”

郁长裕《冬日偕兰坡、星岩、星树过隐仙庵,听鹤雏道士弹琴,即席同赋长歌》(节选):“少焉月色照窗纸,潜山客子翩然起。低头拜倒鹤雏前,为我挥弦开十指。元冬冰雪拨不开,手挥目送神忽来。焦桐未枯弦未断,千秋一响空徘徊。况复铿訇错落如钟磬,耳根妙慧悟清净。我愿君弹一万年,大辟高山流水境。”

洪亮吉《听王朴山道士弹琴》(节选):“琼台贝阙惊早寒,琴韵杂雨来无端。一声迟回一声疾,百鸟飞集红阑干。红阑干外零星地,认是临春兼结绮。五条弦上六朝山,一夕分明感秋气。天低月黑江怒潮,过岭草木声萧萧。琴弹一曲续一曲,坐使江月复白江天高。朴山道士翻新谱,能令人欢令人苦。我愿顽仙住世间,眼空不复知今古。琴声欲毕满进觞,琴韵复入杯中凉。鸣蛩百种陡然绝,飞雨瑟瑟鸣空廊。”

学者、书法家包世臣(1775-1855)《隐仙观听王朴山炼师弹琴》:“遥认隐仙观,独访王先生。入闻门觉警,满耳皆秋声。高堂卷湘水,凄凄有猿鸣。顿令炎夏日,坐客心怀冰。吾师真隐仙,此艺信无前。他时跨鹤去,应在洛西传。”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亦有在隐仙庵听琴的记述:“癸未(1823)三月,奉檄赴芜湖、当涂二县踏勘江洲,便道至江宁省城,寓承恩寺……信步至陶谷,款隐仙庵山门,半掩,推之竟入。双桂婆娑,绿影在地,室中琴声与院中风声、鸟声参错并奏,乃悄立桂树下。琴声忽止,一羽士搴帘肃客,相邀入室。见一老羽士与客对枰,投子而起,延坐饷茶。询知客徐生,道士一王璞山,一张雪堂也。叩以隐仙何指?乃言梁陶贞白旧居,明初冷铁脚、尹蓬头均曾来游此庵。余因请谱一曲。雪堂笑允,遂抱琴相导,同至一园。牡丹初放,疏樊曲槛,花香袭人。乃横之石几,端坐调弦,抚《圯桥三进履》、《平沙落雁》、《关雎》三曲。璞山徙倚花前,朗吟旧作。余见亭中置有笔墨,因题一诗曰:‘繁林阴繄路三义,来访山中宰相家。寂历千年梅有骨,婆娑双影桂无花。敲残棋局闲题墨,缓住琴丝细品茶。消尽人间清静福,我来心已醉烟霞。’”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之“隐仙听琴”图)

隐仙庵道士亦善弈棋。诗人袁树(1730-?)即有诗记其同堂兄袁枚、袁鉴及二侄至隐仙庵看桂花,邀雪堂羽士对弈,并听其抚琴:“堆满金粟压琼楼,人坐当风最上头。花艳肯容平视好,身高都把众香收。子飘定可重生月,叶落何妨更作舟!棋局赢输成底事?且弹一曲塞云秋。” 而郁长裕则谓王朴山“幼而英颖,喜弄黑白道(即围棋),战不胜,辄泣,有知耻之勇。由是不数年,而国中几无与敌者”。

以上文人作品中提到的隐仙庵道士,卓道人事迹不详,其他道士的事迹通过袁枚、郁长裕等人的记载,可略知一二。

蒋士铨提到的鹤雏道士之师竺道士,据郁长裕所记,应为祝道士,字端文。郁长裕《寄怀鹤雏道士》诗说:“老鹤寻芝去,柔雏赋索居。”诗人在首句下自注:“时端文祝师游仙邗上。” 郁长裕又有《喜同王兰坡、韩寅树、丁星树暨祝端文、王皆也、周鹤雏三羽士鬯聚数日,酒酣耳热,击腕作歌》诗。 蒋士铨听鹤雏道士谈琴时,其师已羽化;而郁长裕则与鹤雏道士师徒过从甚密,故应以郁氏所记为准。

郁长裕诗文中所载隐仙庵道士,还有上文未提到的王皆也。“皆也”应为该道士的字,其名不详。他是王朴山道士的师父。郁长裕有《月夜隐仙庵访王皆也羽士志兴》:“路接元都可问津,梅花帐底谒真人。方平已醉山中酒,宏(弘)景同寻世外因。弦柱风回犹有韵,花街月扫不惊尘。余惭仙骨能来此,消受蓬莱午夜春。” 郁长裕还作有《王皆也道士独游清凉歌》长诗。

郁长裕经常携朋友至隐仙庵游玩,饮酒赋诗,与庵中道士稔熟。诸道士在诗文上受其指点甚多。乾隆十八年(1753),隐仙庵道士募缘修缮庙宇,郁长裕应请作《隐仙庵丐修小引》。

郁长裕文集中关于隐仙庵的诗文颇多,为后人了解隐仙庵道士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鹤雏道士即周明仙,一作鸣仙,字启承。幼号鹤雏,既壮,而人每以雏戏之,乃易号荷锄。能棋,善琴,高晋、裴宗锡任安徽巡抚时,皆争相邀致。尤精诗律,曾出其游皖各体诗,请郁长裕指正。郁长裕称赞说“皆清亮可歌”,并谓“其天分高朗,留心名家,藉涵固自有素也”。

郁长裕与周明仙交谊深厚,酬唱频频。周明仙三十岁生日,郁长裕作《鹤雏羽士初度》长诗,其中有云:“好句屡夸袁太史(即袁枚),芳声从此满人间。” 郁长裕出游,周明仙与王皆也为其饯行。郁长裕有诗记之,诗题为《即日登舟,隐仙皆也、荷锄两羽士又复叠相言饯,酒酣耳热,遂得绝句六首》,其中一首曰:“连宵燕饯感情深,世外幽期更莫禁。一曲藜花千遍酒,无端诗境惹秋寻。” 郁长裕在旅途中,每每作诗寄怀周明仙,如其中一首为:“久未投缄讯上方,不堪长是坐愁乡。清风日夜秋将至,明月楼台境岂忘?浊酒一壶悲寂寞,尘魔千种愧诪张。仙人自有云房诀,愿乞游仙枕半床。”

袁枚《随园诗话》对周明仙诗中之佳句有摘录。袁枚说:“隐仙庵道士周明先善琴,能诗,离随园甚近,年未五十亡。余录其佳句云:‘神仙乐事君知否?只比人间多笑声。’‘竹间楼小窗三面,山里人稀树四邻。’‘壁琴风过闻天籁,香碗灰深袅篆烟。’‘雨中破壁蜗留篆,醉后余腥蚁起兵。’又,‘新笋成时白昼长’七字亦妙。” 他还评论说,周明仙诗句“大道得从心死后,此身误在我生前”,于禅理有所得。

袁枚弟子何士颙(1726-1787)作有《隐仙庵访鹤雏道士》诗:“十年不到青城宅,今日重来两鬓丝。山色恋人如旧友,墨痕留壁尽新诗。琴常在匣知音少,云不随风出岫迟。久坐松窗爱岑寂,夕阳移在最高枝。”

王朴山名至淳,隐仙庵道士王皆也之徒。郁长裕说:“皆也家门,惟以琴棋世其业,丝桐在几,楸枰在床。而朴山则于琴也,有简文(即东晋简文帝)会心之妙; 于棋也,有一行(即唐代僧人一行)争先之奇。 ”朴山禀赋既异,复又勤学,不数年,弈则有国士之称,琴则有古调之誉。又好书法、诗歌,其师敦请诸名士予以指点,学业大进。郁长裕为其诗集作序,并赠诗勉励:“落落丰标奕奕神,尘中应不著斯人。献酬那得群心遍?珍重而今了了因。”屠倬谓:“朴山工诗,善鼓琴,与袁简斋(即袁枚)、严冬友(即严长明,知名学者、诗人)、王梦楼(即王文治,著名书法家、诗人)诸先生论诗。”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评论王至淳诗句“东风大是无知物,吹老春光昼转长”,谓押“长”字妙。

“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画家罗聘(1733-1799)也与王朴山有交游,曾撰《过隐仙庵戏赠王朴山道士》诗:“叩户寻君兴不孤,庭前双桂拟仙姝。花无隐处人来往,识得蓬头铁脚无?”

诗人、书画家兼园林艺术家汪为霖(1763-1822)亦有《赠王朴山道士》诗:“管领蓉城愿太赊,清凉容我种胡麻。江山旧梦迷风雨,冰雪新诗沁齿牙。住处久传宏(弘)景宅,携来自有陆家茶。移居便欲依蓬岛,好对天香醉紫霞。”

张雪堂,一作张燮堂。曾任隐仙庵住持,后被迎请至东磊山(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诗人王昙(1760-1817)有《为师禹门(即师亮采)刺史送琴师张燮堂道士入东磊山序》,谓:“金陵隐仙庵主张燮堂者,清净为师,太和为友。委驾于无欲,指归于无为。其安心若操缦,其学道若弹琴。” 他还作有《送金陵隐仙庵琴师张雪堂道士入东磊》诗:“四十名山老隐仙,忽传东海聘成连。风瓢露笠琴三叠,月窟花房水一天。虚壑夜吟青犬吠,小楼人定白龙眠。迟君蜃市楼台里,牢坐天宫五百年。”

对于隐仙庵道士善琴棋、工诗书,许多文人持赞赏态度,但也有人不以为然。王友亮作诗说:“华阳旧隐名尚留,明初继轨张与周。亦有冷铁脚,兼之尹蓬头。诸君名隶大罗籍,朅来世俗相沉浮?寂寥三百载,此地仍清幽。即今诸羽士,琐琐非前修。稍知习琴棋,或解司觥筹。” 他认为,与陶弘景、张三丰、周颠仙、冷铁脚、尹蓬头这些高道相比,如今的隐仙庵道士在修持上没有什么可称道的。王友亮作的是纵向比较,觉得今不如夕。郁长裕则作横向比较:“彼隐仙家数,原高出于城南应付之流。” 这就是说,相对于专以替人作经忏为业的火居道士来说,隐仙庵的道士还是要高出一筹。

乾隆、嘉庆时期,文人聚会隐仙庵,常见诸诗歌中。如姚鼐《三月九日,郑三云通守邀于隐仙庵看牡丹竟日,翼日雨,毛俟园复邀同往,赋呈两君》、 《登清凉山,翠微亭下,重入隐仙庵看桂,偕浦柳愚山长、毛俟园、倪健堂两学博》、 《毛俟园倩朴山道人设素食于隐仙庵,见邀同袁简斋、浦柳愚、金麓村、陶让舟、王柏崖、马雨耕、门人朱珏同游,其时桂花甫谢,率咏一首》、 《壬申四月朔,陈蓟庄招游隐仙庵,承和题庵中旧句,奉酬一首》; 洪亮吉《八月初七日,秦司业承业招同座师刘少宰暨戴学使均元、张侍讲焘、茅学士元铭、李兵备廷敬、许太守兆椿集隐仙庵看桂,并听王朴山道士弹琴,丙夜乃返》等。

俗话说:“繁华易逝,好景不长。”隐仙庵也难逃盛衰之变。据甘熙《白下琐言》卷四:“戊子(1828),梅忽凋萎,桂亦偕枯。是秋,朴山病死,门庭阒寂,风景无存。噫!朴山之死,树若为之先,或亦地气衰欤!” 汤贻汾也说,王朴山“故后,隐仙庵已就荒矣”。

王朴山羽化后,汤贻汾再至隐仙庵,写下了怀念诗篇:“空山寂历破楼扃,清磬穿云老鹤听。客屦又粘三迳碧,庭柯不见六朝青。聚头扇古笼诗壁,局脚床攲积道经。十赉遗文还覆瓿,点金谁会买修龄?” 他又为王朴山《清凉山房遗稿》题诗三首:“庭花半似烂樵柯,舌本留甘记穆陀。犹有阳都酒家女,犊裈湿泪鬓双皤。”“元真童子赤霜髭,寂寞珠尘鹤守祠。落翮山头频怅望,玉台谁领八霞司?”“弃栋灵书脉望肥,输君游戏石榴皮。桂浆芝髓无穷味,尽在清凉一卷诗。”

工诗善琴道士羽化,古树名花凋枯,隐仙庵逐渐淡出了文人的视野。二十多年后,太平天国占领南京,与隐仙庵道士过从甚密的汤贻汾投水自尽。隐仙庵可能也在其时被毁,今已无存。但一段诗坛佳话,应予表而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