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道教徒遵循“贵生戒杀”的教义思想,把慈心于物、不伤生灵、保护动植物作为自己宗教修持的一个重要内容,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历代典籍所载道教信徒救助动物的故事比比皆是,而所救动物,大到老虎,小到蚂蚁,无所不有。
《洞仙传》载有魏晋时期著名高道郑思远(葛玄的徒弟,葛洪的师父)救老虎的事迹。郑思远隐居于庐江马迹山,“仁及鸟兽”。山中老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惊逸,虎子未能得食”。思远见之,将虎子带回山舍饲养。虎父寻还,亦依思远。“后思远每出行,乘骑虎父,二虎子负经书衣药以从。时于永康横江桥逢相识许隐,具暖药酒,虎即拾柴燃火。”元代道士赵道一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亦载其事,并评论说:“《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思远可谓上善者也,至于养道林泉,仁及鸟兽。且虎乃害人之兽,人共恶之。思远乃怜虎子之失母,收而饲之。古人所谓养虎自患者,此必然之理,而思远不见其为患,且负经书衣药以从,及拾薪而燃薪火。可谓道之高,德之厚,上善之感也。”
《云笈七签》载有女道士花姑(黄灵微)救大象的事迹:“有野象中箭来投花姑,姑为拔之。其后每斋前,则衔莲藕以献姑。”
《续仙传》载有“药王”孙思邈救小蛇的事迹。孙思邈“凡所举动,务行阴德。用心自固,济物为功。偶出路行,见人欲杀小青蛇,已伤血出。思邈求其人,脱衣赎而救之,以药封裹,放于草间”。
《云笈七签》载有女道士边洞玄、李奚子、韩西华救助鸟雀等小动物的事迹。边洞玄,“幼而高洁敏慧,仁慈好善,见微物之命有危急者,必俯而救之。救未获之间,忘其饥渴。每霜雪凝冱,鸟雀饥栖,必求米谷粒食以散喂之。岁月既深,鸟雀望而识之,或飞鸣前导,或翔舞后随。”李奚子每当大雪寒冻时,便“积稻及谷于园庭,恐禽鸟饿死”。韩西华“慈爱于物,常行阴功,至于蛸翘微命,皆爱而护之。”
《高道传》也载有道士牛文侯冬天给禽虫施食的事迹:“道士牛文侯性识颖拔,学洞古今,多诲人为善。每冬凛,则布谷于地,使禽虫有所食。阴功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
历代道士非常注意宫观及周围环境的绿化工作,在植树造林、保护花草树木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
张道陵天师在青城山传教时,即带领弟子们广种林木。今青城山天师洞内,尚保存有张道陵手植古银杏树一株。
三国时有道医董奉,为人治病,不取钱物,只要求重病愈者,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山中百虫群兽游戏杏下。后世以“杏林春暖”赞誉医生品德高尚,典出于此。
唐玄宗时有道士王旻隐居洛阳青罗山,“多殖芝术药苗,栽培花木,皆有方法。”
南宋初年,有高道房长须隐居武当山,每天坚持载种杉树,使五龙宫后,杉树遍山岭。
南宋淳熙二年,杭州洞霄宫管理者章居中,带领道士在宫观所在山岗四周都种上松树。后人见“四山虬枝龙形,环列森立,围皆丈余”,感叹“其经始培植之功,不可泯也”。
道教还特别注意利用信仰的力量保护名山宫观的环境。如:
西岳华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其中多处森林经过道教人士的宣扬而成为“神林”:“华山之上,山之下,或谷内,或庙道之中,但有生死树木,名曰神林,禁人采伐。如有犯者,立祸于身。山之西南隅有一林,侵天松桧,乃岳神游宴之处,名黑山林,有樵窃采之者,火烧虎啖甚众。”
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祖庭。唐代,茅山高道李含光上书请求唐玄宗下诏保护茅山的动植物,玄宗在其感召下,下诏明令:“茅山神秀,华阳洞天,法教之所源,群仙之所宅,固望秩之礼,虽有常典,而崇敬之心,宜增精洁。自今以后,茅山中令断采捕及渔猎。”及至唐文宗太和年间,茅山又面临着当地百姓采伐打猎及焚烧山林活动的威胁。在茅山道士孙智清等的请求下,朝廷又下敕令:“其茅山界内并不得令百姓弋猎采伐及焚烧山林。”
其他如武当山、武夷山、崂山等道教名山,历代政府也多曾下令禁止捕猎、砍伐草木。因此许多道教圣地至今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山西蒲县柏山东岳庙里有一副对联:“伐吾山林吾无语,伤汝性命汝难逃。”据说是一位知县写的,虽然带点恐吓味道,但能借助人们对神灵的畏惧而保护这里的树林和生态环境,也可以称得上是警世之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