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洞天福地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道教生态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它的面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原先没有进入序列的一些道教名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洞天福地;二是由于历史久远和古人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有些早先列入道教典籍的洞天福地其具体位置已难以考察,十大洞天中的第三洞天西城洞天就是这种情况。 西城县与西城山 道教第三洞天名为西城洞天。按洞天福地的命名规律,其名称一般为山或水之名,如罗浮洞天、终南福地、高溪蓝水山等。也有与政区名称相重合的,如司马承祯所记第一洞天王屋山在王屋县、第五洞天青城山在青城县、七十二福地中的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而西城山在哪里呢?道书未详。按逻辑推理,西城洞天就是西城山。《钦定大清一统志》卷188兴安府:“西城山,在安康县西北五里。州志:古西城县建在山下。”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记录西城山在陕西兴安(后改安康)县。检索地理文献,华夏大地上并没有一座名叫西城山的名山,而考诸西城,则是一个政区名称。同时,西城洞天得名又与西城王君关系密切。这个“西城王君”应当是地方加姓氏的组合,即久居西城地方的王先生。查历史地理,历史上曾设置过三个西城县: 第一个是战国时秦惠王设立的,为汉中郡治所,位于今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境。东汉建武年间,汉中郡治改迁南郑(今汉中)。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取汉中,分郡之东部为西城郡,西城县为郡治。北周武成二年(560),撤销西城县,辖地并入吉安县。隋初复设西城县。此后数次废立。唐代复设,为金州治所。元代西城县废,以后再未复立。从西城县初设到最后撤销,历时总计1600余年。 第二个是南北朝时北魏为其侨民设置的临时政区,为东恒农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内乡县西北,西魏改为武关县。这个西城县存在了51年。 第三个是隋开皇时设置,属端州,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西三甲镇。大业初废入铜陵县,历时仅24年。 很显然,与“西城山”相关的“西城县”只能是第一个西城县。《钦定大清一统志》所记的西城山,也是指向这里,即西城县境内的一座山。准确地说,“西城山”就是“西城之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康市考古文物部门先后在今市区周边地区发现多处商周秦汉城市遗址,其中汉江北岸中渡台遗址面积10万平方米,历史上长期被认定为西城县和汉中郡治所在,而新发现的五里刘家营遗址面积多达45万平方米,两地相距约20公里。因此有理由认为,两地为汉中郡与西城县分别设置的治所,或两处为不同时期延续的治所所在。另外,从实际地貌来看,中渡台遗址旁5里内没有山,而刘家营遗址数里外就是横亘安康市4个区县的大山,今名凤凰山。 西城王君 西城王君是认识西城洞天的关键。道书记载,西城王君与早期道教仙人南极夫人同时。据《墉城集仙录》卷9载,他曾与南极夫人一道,将《大道真经》31卷授王褒,王褒授魏华存。道书对王君的名字有两种说法,至今无定论。一说王褒,一说王方平(王远),但都不足为据。因此,需要从与他相关的仙真行迹进行综合分析。 《正统道藏》中记录有西城王君的三个弟子: 第一位是茅盈,即三茅真君中的长兄。南朝陶弘景《登真隐诀》、五代王松年《仙苑编珠》和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茅盈是咸阳南关人,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18岁离家出走,隐居于北岳恒山。6年后,梦太玄玉女告知:“西城有王君得道,可为君师。”于是,他历经艰辛到达西城,斋戒三月之后,见到了王君。跟随王君20年,并随其西至龟山,拜见了西王母,得九转还丹之术。于是辞师回咸阳,劝说茅固、茅衷,三兄弟同赴句曲山修道,后世奉为三茅真君。《云笈七签》卷四上清源统经目注序也记载说:“太元真人茅君讳盈,师西城王君,受上清玉佩金珰二景璿玑之道,以汉宣帝地节四年三月升天。” 第二位是帛和。据葛洪《神仙传》和王松年《仙苑编珠》记载,有辽东人帛和,入地肺山即终南山寻访仙人,拜董奉为师。董奉教给他服气断谷法,并对他说,“我只学到了这点本事,没有得到神丹金砂,不能周游天下;你现在还年轻,不妨多走些地方,多学点东西。”后来帛和就到西城奉王君为师。王君告诉他,“大道之诀非可卒得,我要到瀛洲去住一段时间,你可以去西城山洞里修炼,注意看北边的石壁,看久了就会看见文字。看见文字,你就得道了。”于是,帛和就住进山洞,天天面壁。过了三年,他果然看见石壁上现出了文字,是古人刻写的《太清中经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和《五岳真形图》,时在西汉太初二年(前103)或天汉元年(前100)。帛和把他看见的文字和图形抄录在纸上,读了一遍又一遍,百思不得其解,再去请教师父,王君告诉他几句口诀后,他才理解。帛和得到《三皇文》后,到林虑山(在今河南林县,又名隆虑山)隐居修行,并将《三皇文》传给世人,后来经葛洪之手广为流传。 第三位是王褒。《仙苑编珠》引《上清经》语: 王君名褒字子登,父楷,为汉殿三老。君年三十一入华山学道,感西梁真人授青精饭饭方。后入西城山,师总真王君,授上清诸法得道,为清虚真人。 《云笈七签》卷106有《清虚真人王君内传》,言王褒诞生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先后隐华山和阳洛山修道,“感南极夫人、西城真人授君以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凡三十一卷”。后随西城真人归西城,“九年道成”。而《上清源统经目注序》所述略有不同: 王褒字子登,……乃入华阴山精思一十八年,遂感上圣太极真人西梁子下降,授饭饭方,并服云牙法。复五年,太极真人、王总真复降,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付子登。并将子登游五岳,观名山,备受上法。 陶弘景《真诰》中有“清虚王君、紫阳周君各自有传”之语,证明这两处王褒传记出现很早。同时也说明,道书上的“西城王君”实为两人:一是清虚真人王褒,二是他的老师总真王君或西城真人。陕西安康市博物馆李厚志先生于上世纪末在汉滨区关庙乡老林河三清观发现了一尊全国唯一的明代石刻“太上总真上宰王君”雕像,说明在安康历代都有祭祀西城王君的传统,也间接证明“西城王君”的不同含义。司马承祯为第三洞天定名为太玄总真之天,显然就是以总真王君为前提。 事实上,早期道书中记载的两个西城王君时常被后人混淆。如: 南朝道书《上清明堂元真经诀》太极真人服四极云芽神仙上方: 女弟子魏华存受清虚真人方十二字本法。 这一条大约与王褒授魏华存上清经法有关。 昔太极真人西梁子奉受太上口诀,千岁五传,不得妄泄。王君昔在华阴…… 陶弘景《登真隐诀》卷中东华宫有服日月芒法: 西城王君曰,行此日在心月在泥丸之道,谓□易可得旨行无中废绝者也。 这两条大约也是说的王褒事迹。 《真诰》卷一清虚小有天王子登,显然实指王褒。卷八西城真人王君答许侯。文中许侯疑为东晋许谧,则此西城真人也当为王褒,因时代相近。 而《真诰》卷九西城王君、桐柏上真皆案此道也。文中桐柏上真为东周王子乔,其时代远早于王褒,故此处西城王君则应为总真王君。 另外,《真诰》卷一还记有“阳洛真人领,西归,传淳于太玄。西城人”一条,似与总真王君有关。阳洛真人名谁,不详,或与魏华存有关,魏华存曾住阳洛山(在河南沁阳)。又,《云笈七签》卷四上清源统经目注序: 汉孝平皇帝元始二年九月戊午,西城真人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于阳洛之山授清虚真人小有天王王褒。褒以晋成帝之时于汲郡修武县授紫虚元君南岳夫人魏华存。 这是总真王君传上清经法给王褒的另一种说法。 鉴于两个“西城王君”在文献上出现的容易混淆情况,建议在叙述西城洞天史实时,用“西城总真王君”指称王褒之师,用“西城清虚王君”指称王褒。 西城洞天 洞天福地的概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到唐代时定型。南北朝时,陶弘景曾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中列举了诸多道教名山,并记载了以这些名山为“治”的仙真,如鬼谷先生治青城山、王子乔治桐柏山、魏夫人治南岳山等。 唐代司马承祯依据先前道教文献,规范了洞天福地这一概念,并对当时所能掌握的信息进行了梳理,在《天地宫府图》(载《云笈七签》中)列出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到唐末五代时,杜光庭又根据他掌握的信息,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重新做了叙述。在有关十大洞天中涉及西城洞天的叙述中,二者有明显的差异。下面列出相关的对照文字。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 其一,第一洞天王屋山显然与西城洞天有关联。署理此山的仙真,司马先生说是西城王君,杜先生直接说是王褒,但从它的仙境名称“小有清虚天”来看,显然是王褒的封号,因此可以认定两位前贤的认识是一致的。 其二,第三洞天西城的叙述明显有出入。其仙境名称一致,但署理仙真不同,所在地域则相去甚远。 先看署理仙真。司马先生记载为上宰王君,没有姓名,而杜先生记载为王方平。上文曾分析了“总真王君”和“清虚王君”的师徒关系,也就是从时间维度做了一个切割,即清虚王君王褒是西汉元帝之后的人,其师的住世年代自然要早于这一时期。现在来看道书中关于王方平的记载。葛洪《神仙传》卷三王远传是最早记述王方平仙迹的文献材料。文中说王方平名远,东海人(汉东海郡在今江苏连云港市),其生活年代在东汉桓帝时,曾在括苍山修道。这篇仙传的主要篇幅是王方平升仙后的神迹,其住世经历很简单:“举孝廉,除郎中,稍加至中散大夫,博学五经,尤明天文图、识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九州吉凶,观诸掌握。后弃官入山修道,道成,汉孝桓帝闻之,连征不出,使郡牧逼载,以诣京师,远低头闭口,不肯答诏……。方平无复子孙,乡里人累世相传共事之。”归乡后在陈耽家居住40余年,死于其家。在叙述其死后的仙迹时,提到他曾修道于昆仑山、罗浮山和括苍山。葛洪《元始上真众仙记》亦载:“王方平,今为上相,治月氏国人鸟山。”从这些文字记载来看,既没有提及他与终南山、西城山的关系,也没有提到上清经法的传承(而这正是西城王君最重要的使命)。同时,他的生活时代在东汉桓帝时,距王褒生活时代相距差不多200年之久。因此可以断定,王方平不是“西城王君”。司马先生所说的上宰王君,可能是“西城总真王君”,或是“西城清虚王君”。但清虚王君既然已署理王屋山,就不宜再同时署理西城洞天。《天地宫府图》和《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两篇文献中记录的十大洞天的署理仙真,也没有一人治两山的。 再看所在地域。司马先生怀疑西城洞天就是终南山或太一山,其根据是陶弘景的《登真隐诀》。至于书中的这段原文现在已看不到了,因为现存文献只有片段。从司马先生所引文字分析,终南山或太一山是一座山,地处唐代京都长安南郊,地跨雍、金、梁三州。对这座山,司马先生是熟悉的。当年唐玄宗挽留司马承祯常住长安,司马要回天台,诗人卢藏用劝他隐居终南山中。司马用“终南捷径”来讽刺他,后来去了王屋山。既然怀疑是终南山但又没有肯定它,说明西城山不是终南山,但与终南山有某种联系,最有可能的,就是地域相连。金州境内的秦岭(终南山)恰好符合这一条件。《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记载西城山在蜀州,没有提到依据何在。这就有了疑问,需要同第四洞天的记载做比对。 其三,两个文献中关于第四洞天的记载。司马先生认为第四洞天西玄山“恐非人迹所及,莫知其所在”,今人据此将它认定为青海湟中的南佛山(又名南朔山)。《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的记载则是:“裴君所理,在金州。” 首先,裴君是谁呢?按《云笈七签》卷105邓云子撰《清灵真人裴君传》,裴君字玄仁,右扶风夏阳人,生于西汉文帝二年,曾受西域道人支子元授服茯苓胡麻二法。中年赴华山修道,隐居石室22年。后游行天下,东到青丘,西至流沙,遇太素真人授《太上隐书》,11年道成,被上清三元君授书为清灵真人,治西玄山清灵宫。杜先生所言裴君理西玄山,其来源应当与这篇传记相同。此传何时出现,尚不明了,《宋史》艺文志著录有目录。另外,葛洪《元始上真众仙记》又有“裴清灵治四明山”一语,说明裴君事迹的流传较早。传记说他“东到青丘,西至流沙”,则间接证明今人认定西玄山在青海湟中并非空穴来风。青丘一说在山东高青县,一说在江苏吴淞江,概言在东海岸;流沙则指汉代西域地方。 其次,《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给第三、第四两个洞天分别确定了一个地理方位,一在蜀州,一在金州。查历史文献和实际传承,金州没有西玄山。蜀州有没有西城山呢?古代蜀州大致涵盖今之成都市地域,并没有一处名叫西城山,也没有叫做西玄山的道教名山。而且第五洞天青城山就在蜀州境内,没有理由把十大洞天中的两个都放在一起。按逻辑分析,这一错乱情形不是杜老先生造成的,而是后人传抄串行所致,将金州误入第四洞天中。故而近时有关注道教文化的网民分析说两处弄倒了,并且自以为第三洞天当在原属金州的今陕西紫阳县。 结论:凤凰山就是西城山 通过前述三个方面的考证,西城山的具体地理位置便可以最终认定,它就是“西城之山”凤凰山。 秦汉的汉中郡西城县、东汉的西城郡西城县,以及唐金州西城县,涵盖今陕西安康市大部分地域,其北部为秦岭(终南山)南坡,南部为大巴山脉,中间为汉水及其支流月河谷地。较为奇特的是,月河本为汉水古河道,在古地质期内巴山北麓发生崩塌,汉水改道,两河之间形成一条新的山脉——凤凰山,跨越今安康市辖的汉滨、紫阳、汉阴、石泉4县区,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其地质构造属大巴山,地形地貌属秦岭。秦汉西城县遗址就在其山脚下的月河边。 凤凰山一带道教文化的传播历史悠久,张鲁在汉中发展五斗米道时,这里是其重要的活动区域,五斗米道信众的重要成员巴人广泛分布于此。凤凰山在南朝名金凤山,北周称龙子山,隋唐以后称凤凰山。《元和郡县志》山南道金州:“凤凰山在(西城)县西,一百五十里。山上有十二层,悬竦万仞。”《太平寰宇记》中《周地图记》引《道书》:“凤凰山十二层,上有仙人药园。”宋代,朝廷封凤凰山神为昭烈公,在其北麓建灵应庙。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杨从仪等奏请朝廷拨款予以重修,并刻立《宋凤凰山神昭烈公庙碑》。这几处记录,都是指凤凰山主峰擂鼓台一带,而山脉东部一直延伸至西城县遗址。 在其南麓的汉水谷地,有一条河流通往四川、重庆境内,两河交汇处是紫阳县城。道教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由荆州西行进入陕西,修炼于两河交汇处的山洞里,著《悟真篇》传世。明代划金州和汉阴县部分地域新设一县,即以张伯端道号命名,并且把距离紫阳县城很远、距离汉阴县城很近的凤凰山主峰和真武庙(玄天观)划归紫阳县。虽然有关西城洞天的记忆已十分遥远,但明代陕西的地方官员还是很看重这里的道教文化传承,特意把两处有代表意义的道观划归同一县管理,为今人重新打理西城洞天埋下了伏笔。同时,受朝廷大修武当的影响,明代以后,一批供奉真武大帝的道观在凤凰山区相继建成,其中留存至今的有擂鼓台真武庙、铁瓦殿离尘寺、鲤鱼山玄天宫、紫阳真人宫、紫云宫、悟真观、显月观等。道教群落如此密集而又不夹杂其他宗教场所,充分显示出西城洞天潜在的文化传承。 (作者樊光春单位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