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北宋女冠曹道冲(曹仙姑)的生平、著作考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曹道冲,世号曹仙姑,北宋著名女冠。自从陈撄宁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作《〈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以来,曹仙姑之名开始广为道教研究者和气功爱好者所知。然曹仙姑之生平事迹,陈先生及时贤均未加深考,所据资料仅《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女冠部》的零星记载。按该书《女冠部》“曹仙姑”条引《罗浮山志》云:

“宋徽宗宣和中,有曹仙姑居京城,作诗赠道士邹葆光云:‘罗浮道士真仙子,跃出樊笼求不死。……翩然孤鹤又南征,寄语石楼好风月。'时徽宗广求学仙之徒与工诗赋奇女,仙姑与吴妙明,皆征至京师。仙姑明于丹术,尝作《大道歌》,深得要旨。道流竞传颂之。敕封文逸真人。每遇道流,藐谓无人。独与葆光语,深见称许,故有此赠。”

据此知曹仙姑乃宋徽宗时人,作有《大道歌》。然曹仙姑之名号、里籍,曹所作《大道歌》之内容,均不得而知。

笔者阅南宋道士彭耜所作《道德真经集注》,其所列《宋解经姓氏》,有“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注曰:“字希蕴,女道士,世号曹仙姑,赐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①据此,可知曹仙姑名道冲,字希蕴,其赐号有二种。

最近,笔者发现,明代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十一《祠庙庵院》收有北宋朝散郎、试秘书少监兼编修六典郑昂所撰《希元观妙先生祠堂记》。希元观妙先生即曹仙姑去世后的封号。李濂《汴京勼异记》卷二“曹仙姑”条亦据郑昂《希元观妙先生祠堂记》,然删略甚多,远不如《汴京遗迹志》所载详细。下面全录《汴京遗迹志》所载《希元观妙先生祠堂记》:

“先生姓曹氏,讳道冲,字冲之,全赵宁晋(今河北宁晋县)人,赠中书令尚书令保贵之来孙,襄悼魏国公利用之族孙也。父宗喆,故承务郎、钦州灵山县主簿,母石氏,五代晋之后。初,魏国公章圣时和戎有大勋,赐都城普惠坊第,因以居汴。奕世忠义,冠剑蝉联,同爨者十余世,诏旌其门。先生自扶坐能言,便解文字;五岁,赋诗属文;十五岁,古今载籍所记,博极无遗,一经目,终身不忘。家人患其弄翰墨,即登屋赋咏,书遍万瓦。诸教洞彻,咸得其要妙。尝谓处世居家,均在樊笼,不愿嫁适,脱身遁去。二十一岁,隐于少室山玉华峰,栖神导气者凡十余年。唯恐一物累己,衣粮不赍,人自供给,若有神助。时二亲在堂,弟妹满前,弗恤也。家人踪迹之,则宛转潜避。齐人张公谏议知其异,度为女冠。因遥诣青州远游观张几真为师。欲受箓无资,乃足历四方,货文于市,以寓乎所谓道者(此句应依《汴京勼异记》作“以冀遇得道者”——引者注)。既而受箓于阁皂山,于是四方始知先生之名矣。然天资萧散,放旷物外,不就绳检,故毁誉几半天下,而先生终无喜愠。时或谐谑,形于词章,微著其意而已。晚入京师,大隐于阊阖门之咸宁坊,衣足蔽体,食仅充腹,荫容膝之地,混然与猫犬同迹。其鼠壤余蔬,不可向迩,意欲杜绝势利焉。至贫困者有所告,则丐以诗,使货鬻度日。都人供馈者,肩踵相摩,多所不纳,有不能却,寻以施予。不茹荤血,但日市以食猫犬。或问其故,曰:‘无他,救其欲杀者而已。'或谤其肉食者,即取以对食,曰:‘于道何害?但不欲耳。'谤者惭焉。岁时都人游赏,则放傲先至,讽咏以归。或嘉节良辰,反杜门不出。皆所不可晓也。上方以道在宥天下,异人并出,始以徐神翁言,得先生于辇毂之下,召对无时,仍给金牌二,听赴行在与诸池苑,无得禁止。其延见异数,莫与伦比。上尝曰:‘此真仙也,文华乃其余事。'诏加清虚文逸大师。先生初名希蕴,至是始赐今名,又加道真仁靖先生。复为起第,乃沥恳牢辞,不得已,仅受数楹为楼,以奉三清,晨夕焚修,用祝君寿。诏复名其室为宝箓堂,又为营保庆泰宁宫于其侧,将落成,而先生尸解矣。上为之恻然。葬于国郊开封县新里乡,使观察贾公护其事,仍给御府钱,斋七作黄箓醮,以为资荐,赠号希元观妙先生,以诰付其第。诏复建宫于顺天门瑶华宫中之左方,使弟子张居淡以奉其祠。居淡清修人也,慕道甚坚,早辞家,师事先生凡二十年,始终如一。逮先生之化,见其畴昔与先生厚者则泣涕沾襟,惟恐师后事之不周,因请起祠于今宫昊天玉皇上帝清都高邈殿之后,质不至陋,华不至侈,户牖取具,务欲垂久。居淡谓先生初阙铭志,为终身恨。仆告以古今名师大士,道行天下,名流后世,讵可泯邪!区区铭勒,端无重轻。了不以仆言为然,复泣以告。仆久与先生游,且实里人,义不得辞,因为叙其略。先生名播四海久矣,初还都邑,寓籍于延宁宫,而身未尝住,及保庆泰宁宫成,迁延不入,终以化去。则仆前所谓先生自言‘以处世居家均在樊笼'者,意谓是也。诰命谓凝情冲和,混迹民伍,盖尽之矣。自遭际,未尝以纤毫私辄冒上听,故恩眷益隆。若叙其平生所为,则歌辞备矣,知者得之无复覼缕。至若声律、书画、历数、方技,他人尽智力而能之者,先生皆优为之。其尤长者文词也,初若不经思虑,人方见其含毫伏纸,转眸之间,掀雷抉电,而珠玉已粲然矣。人所需索,无不如意。于阛阓宴席岑寂幽隐之地,咸无所择,以一物为题,有至百篇者。其警策语,尤出人意表,依随声韵,立笔赓和,愈见其工。案无文籍,所用事实,备无遗缪。上至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诸子百家之书,下至里巷俳谐、方言、时谣,无不穷贯。彼世人徒见先生嘲谑之语,而不识先生典丽之文,徒见先生典丽之文,而不知先生要妙之道,吁,可怪也。如《老》《庄》与《黄庭》《西升》《清净经》,注解性命之说,则得之者几希。盖其平生所为文,意之所至,目之所睹,凡天地范围之间,无不模写,而世或能道之。至于微妙希夷之语,修身尽性之说,其和者盖寡焉。矧其起居动静之间,笔端风生,著述万数,浩浩如江河,沛然莫之能御。顷有诏尽索其箧中所有,阁于玉清和阳宫转轮之藏室,既化之日,益令收掇其残稿,自是落人间者无几矣。噫!先生之遇圣主,可谓时矣,余何恤哉。尝谓士子,于道未得秋毫之一,涸思干虑于章句之末,幸有司一得以取终身之富贵,自谓天下莫己若,安知先生之所谓浩浩如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者邪!或问先生之道,仆尝见其蓬头垢面,衣结履穿,而声韵清畅,眸子莹澈,夷然自得,宛若童稚,且尽天下无穷之能事,而甘举世不堪之寂寞,先生处世之迹概可知矣。若先生之道,仆又安足以知之,姑叙其文词之能而已矣。夫聪明辩知固足以害道,而道之至则非聪明辩知之所能害也。今有人未尝与文墨亲,一有所悟,则吐言为辞,咸契至理,何则?道本无为,而无所不通,聪明辩知者乃道之用而已。逮其源流深远,词藻华丽,则又非一世之习也。考诸古今,能文之士,白首而穷一经,十年而工一赋者,比比如也。其至倚马七步之敏,固已无几。虽然,此特穷篇短翰尔,若先生之落笔万言,声律无误,小大不拘,真解鲜俪也。抑闻之昔人以太白为谪仙,则文词之豪,非神仙似不能为。白玉楼成,必待长吉之文,则神仙之于文,亦云难矣。仆是以乐为之书。先生亨年七十有七,生于宝元二年(1039年)②二月二十七日,化于政和五年(1115年)七月二十一日,葬以其年十月十五日。其化也,道院产玉芝一本五茎。既葬之日,天气晴霁,其祖茔魏国公碑泉润交下如泪落状。众谓天寒露润,徐视他茔,皆所无有,始大惊叹。呜呼!先生间气所钟,其异事难以毛举云。政和丁酉(公元1117年)冬十月十有七日。”③

此《祠堂记》载曹仙姑的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甚详。据李濂云,此《祠堂记》刻于石碑上,至明代尚存。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黄河入开封城,曹仙姑祠堂被淹,乃将碑移置延庆观内。④今延庆观仍在,不知该碑是否尚存。如存,可谓珍贵文物。

上述《祠堂记》提到曹道冲曾为《老子》、《庄子》、《黄庭经》、《西升经》、《清静经》等经典作注释。曹道冲的这些著作中,《庄子注》、《黄庭经注》、《清静经注》,历代书目未见著录,今已无考。其《西升经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为2卷。但其注已佚,不可详考。其《老子注》,郑樵《通志•艺文略》、高似孙《子略》、焦竑《国史经籍志》均著录为二。原书已佚。金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南宋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南宋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有征引。其中彭书所收较多,其他二书则仅收数条。台湾严灵峰先生辑有《老子宋注丛残》一书⑤,首篇即为曹道冲《老子注》。笔者将《老子宋注丛残》与《道藏》核校,发现严先生并未提及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只是依据彭本和李本,而彭本也漏掉了两条,一为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注,一为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之注。现在一些研究老学的人,因资料难找,往往直接以严先生的《无求备斋老子集成》、《老子宋注丛残》等为原始资料,故有必要在此指出其不足。

据前引《古今图书集成》,曹仙姑著有《大道歌》。但关于《大道歌》的作者,流传着两种说法。清代汪东亭(号体真山人)所编《道统大成》收有曹文逸仙姑《灵源大道歌》,并加按语说:“《大道歌》,又谓刘祖海蟾著,名《至真歌》。”汪氏以该歌符合女真丹书只言汞不言铅之特点,断定为曹仙姑所作。清末所编《道藏辑要》将该歌收入奎集中,则标为《至真歌》,题为“海蟾帝君著”。陈撄宁先生指出,汪东亭所谓“历代丹书,凡有女真著作,皆是言汞不言铅,言水不言火”之说,不是事实。他说,孙不二元君所作《女丹工夫次第》,有“神铅透体灵”一句明明说出铅字。又孙诗第七首标题“符火”二字,明明指阴符与阳火而言,可知汪说不足为定论。但陈撄宁先生认为《大道歌》确实是曹仙姑所作。其理由有二,一是“余观此篇体制,殊不类刘真人手笔”,二是《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所引《罗浮山志》明确载曹仙姑著有《大道歌》。⑥

笔者从明代《正统道藏》中找到了明确署名曹仙姑的《大道歌》。此《大道歌》收在董漌醇所编《群仙要语纂集》卷下,题为《文逸曹仙姑大道歌》。⑦将此《大道歌》与陈撄宁先生所注之《灵源大道歌》对照,二者内容完全相同,仅个别文字有异。于是数百年疑案,大白于天下。《大道歌》之所以发生作者之争,就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它的出处。张任父先生为陈撄宁先生《〈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作序,开篇即说:“《灵源大道歌》,不见于《道藏》。”可谓失察。这也难怪张先生,因为明代《正统道藏》编成后,只颁给少数宫观,社会上殊难一见。而社会上流传之《大道歌》,从宋至清,时日既久,难免在传抄过程中漏掉或弄错作者之名。因曹仙姑在北宋以后名气不显,又属女冠,而刘海蟾则是全真道著名的北五祖之一,故而在传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

又,南宋内丹大家夏宗禹《悟真篇讲义》卷二曰:“及观《灵源大道歌》,又只说‘此物元来无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在体感热则为汗,在鼻感风则为涕,在肾感合则为精,在眼感悲则为泪',亦不说真阳是何物也。”⑧夏宗禹所引《灵源大道歌》的内容,均见于董漌醇《群仙要语纂集》所收《文逸曹仙姑大道歌》及陈撄宁所注《灵源大道歌》,只是个别文字有异。可见,董漌醇所称之《大道歌》,即《灵源大道歌》的简称。

曹仙姑还作有《阴符经注》,收在《黄帝阴符经集解》(《道藏》洞真部玉诀类)中。该《集解》收赤松子、子房真人张良、太极左仙翁葛玄、西山真人许逊、正阳真人钟离权、纯阳真人吕岩、华阳真人施肩吾、至一真人崔明公、海蟾子刘玄英、清虚真人曹道冲十家注解。丁培仁在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二卷中说,该书系扶乩降笔之作,“当撰于徽宗在位之时,扶乩者可能就是徽宗时女道士曹道冲(即曹仙姑)。”⑨此论似乎证据不足,姑存一说。

曹仙姑一生所作诗词甚多。同时代人苏轼曾评其诗曰:“近世有妇人曹希蕴者,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尝作《墨竹》诗云:‘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此语最工。”⑩

曹仙姑的诗词,基本上都被收入宫廷中贮存。北宋亡后,宫廷遭劫掠,其诗下落不明,估计已毁于兵火。《宋史•艺文志》著录《曹希蕴歌诗后集》二卷,今已不存。陈撄宁先生曾从《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女冠部》所引《罗浮山志》中发现曹仙姑赠道士邹葆光长诗一首。笔者现又从《宋诗纪事》、《全宋诗》、《全宋词》中检得曹仙姑诗词数首,谨录于下。

(1)[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按:编者不知曹希蕴、曹道冲、曹仙姑实为一人,故分录于数卷中。)

卷八十七

女郎曹希蕴

赠乾明寺绣尼集句

睡起杨花满绣床,为他人作嫁衣裳。因过竹院逢僧话,始觉空门气味长。(杨公彦龄《笔录》)

新月

禁鼓初闻第一敲,乍看新月出林梢。谁家宝镜新磨出,匣小参差盖不交。(《桐江诗话》:女郎曹希蕴,货诗都下。有人以敲梢交为韵,索赋《新月》诗,曹赋云云。)11

卷九十

曹道冲,注云“道冲,南岳羽流。”

题谢先生白云庵

桃源洞口武陵人,跳出红尘二十春。但喜白云深有趣,不知青眼近来亲。丹砂已向坤炉伏,玉汞先从坎鼎烹。活计一张焦尾外,碧坛三尺礼星辰。(《南岳总胜集》)12

卷九十四

曹仙姑

题梅坛

汉代梅君此炼丹,古坛翠驳鲜花斑。目穷鸟道青天远,榻转松荫白日闲。烟隔楼台分象外,风吹钟磬落人间。不知乘诏冲升后,几度飞鸾到旧山?(《梅仙事实》)13

(2)傅璇琮辑《全宋诗》卷三八二载曹希蕴《赠乾明寺绣尼集句》和《新月》诗14,已见厉鄂《宋诗纪事》,不复录。

(3)唐圭章辑《全宋词》

曹希蕴

西江月•灯花

零落不因春雨,吹嘘何假东风。纱窗一点自然红。费尽工夫怎种。

有艳难寻腻粉,无香不惑游蜂。更阑人静画堂中。相伴玉人春梦。(《花草粹编》卷四,案此首原题曹仙姑作。)

踏莎行•灯花

解遣愁人,能添喜气。些儿好事先施力。画堂深处伴妖娆,绛纱笼里丹砂赤。

有艳难留,无根怎觅。几回不忍轻轻剔。玉人曾向耳边言,花有信、人无的。(《花草粹编》卷六)15

注释:

①《道藏》第13册第10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②原书作“宝元三年”,按“宝元”乃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又,曹仙姑卒于政和五年(1115年),享年77岁(古人常用虚岁),故当生于1039年,即宝元二年。

③[明]李濂《汴京遗迹志》第183—184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④[明]李濂《汴京遗迹志》第183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⑤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⑥《道教与养生》第203页,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

⑦《道藏》第32册第454-45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⑧《道藏》第3册第38页。

⑨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修订本)第2册第73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⑩[宋]苏轼《书曹希蕴诗》,载《苏轼文集》第213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1 [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第20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2 [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第21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3 [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第227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4 傅璇琮辑《全宋诗》第47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 唐圭章辑《全宋词》第700—701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