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从道受分化三元 天人同构齐生死——浅谈道教生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资料图

几千年来,“生死”一直是一个既令人孜孜追求又无比忌讳的问题,如秦汉时期的帝王为了追求成仙,派出大量方士寻找仙药,耗费人力物力无数;唐代帝王服食丹药而求长生,不在少数;宋、明帝王尊崇宗教的亦不少;至清代,据传雍正亦为求成仙而食丹药。以各个宗教举行祈福仪式求长生者,更是不可胜数。那么,道教究竟是如何对待生死?相对其他宗教又有何不同呢?

《道德经》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最终都有一个归宿——归根。

就生死来说,道教和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不同之处在于,道教的神仙世界跟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统一的,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去可以是一个自然生命的延续,并不需要有一个死亡的过程。

一、悦生恶死勿妄言,生死之际正是用力处

资料图

道家主张“出生入死”,把万物归结于“道”,而“道”法自然。凡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主张“无为”。“无为”并不是消极不去为的意思,而是说要顺应自然之理,国家的治理是这样,人也不需要去执着于现实的事务,而是应该按照天理和自然的法则调养好自己。既然生死是“天道”所定,所以既不要悦生,也不要恶死,要“生死齐一”。

《度人经》讲:“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在讴歌“生”的同时,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不是以消极回避的态度,而是正面地提出了“安时处顺”、“齐生死”和“死生一体”的豁达观点。道教对死亡的态度,在《庄子》一书中表现得淋滴尽致。他生动地描述了这种安然的心态:如果把“生”看成是一种“安善”,那么“死”也应该是一种“安善”。道教以“重人贵生”为修持理念,以“生道合一”为理想境界,敢于正视人的生死困境,以积极的、超然物外的心态,去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类心理和生理的隐痛,正是由于在生死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智慧和气魄,使道教成为世界宗教文化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所以说,道教的死亡观不仅是飘逸的、潇洒的,也是一种容易被常人所接纳的平民死亡观。它要求人们不执著于生死、顺其自然,以一种安身立命、本真的态度来体验人生,寻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总之,死亡是一种宿命,是每个人生命的“老家”。

邱祖西行十八随行弟子之一李志常祖师(1193~1256年),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浩然,其先洺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平)人,宋季徙居开州观城(今山东范县)。初隐东莱之牢山,复徙天柱山之仙人宫,宫之主者嘱其往从邱处机。元太祖十三年(1218),闻邱处机自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转居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乃束装往拜席下,赐号真常子。后随师居燕京长春宫。凡教门公事,必与闻之。”

据说,李志常到一个村子里去的时候土匪来了,那个村子里的人带着他和财物、粮食躲到一个山洞里去了。洞里呆不下,李志常就出来打探消息,被土匪抓住了,土匪就拷打他,你说出来这个村子人哪儿去了?李志常就是打死都不说。在他快要(被)打死的时候想起来邱祖说的一句话叫:“生死之际正是用力处”,说你这个人要修道,什么时候最重要?就是在那个生死之间。后来他跟邱祖说,说师父你说生死之际真是用力处,我快被人打死的时候我就努力参悟,可是我一片浑然,眼前一片漆黑,什么明白的东西都没看见,道就是哪个吗?邱祖说你搞错了,不是让你快到死的时候才去参悟什么是道,什么是超越,统一生死那个东西,我是让你参悟这个宇宙之间所以为阴阳、昼夜、生死,决定阴阳在不断此消彼息背后的那个真宰。什么东西推动了阴阳消息,推动了生死转换?捕捉那个东西,只有在这个意义我们才有可能能理解道教所谓生死观。

二、欲脱生死者,必要累积长久,以达天人同构

资料图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吸收了中国早期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方技术数,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和理论支柱,并囊括了易学、儒家、墨家、道家、中医、阴阳、神仙诸子百家学说中的修炼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分和伦理观念。长生久视,则是道教的立教之本,更是道教一直以来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所在。

《太平经》认为人人都有能成仙的可能性,精气神倶足是人生命存在的条件。所以,人欲想得长生久视,就应固精、养神,行持“守一”、“食气”、“胎息”等功法。并多次提到长生不死之术“天上积仙不死之药,多少比若太仓之积粟也”。又如最早的丹经《周易参同契》,作为讲丹道修炼之书,通过阴阳、黄老、炉鼎等话语,将积淀在古人潜意识中的长生久视的意念物质化、技艺化、哲理化。认为人只要效法天地,运用种种方法来保护形体,“累积长久,变形成仙。”《道教史》中也提到魏伯阳的观点,“魏伯阳认为,欲求长生,必须顺从阴阳变化,掌握乾坤六十四卦运行规律来进行修炼,即所谓炼丹。”两晋时期的葛洪著《抱朴子》提出了“仙可学致”的仙道思想。葛洪在其著作中宣称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得长生。他认为通过外丹服食可以达到成仙的目的:“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足矣。”作为东晋道教两大派别的经典:《灵宝经》和《上清经》均涉及大量的神仙长生之说。

神仙是神和仙的合称,“神”,一般指天界地位比较高、权利比较大的神灵,如《说文解字》云:“神,引出万物者,从示,申声。”“仙”,是指由人修炼而成的长生不死之人,如《尔雅释名释长幼》曰:“老而不死曰仙”。秦汉以后,神仙一词往往用来泛指长生不死、修炼得道者。道教中的仙人,得到了最大的解脱和绝对的自由,自身与道一体化,与大自然的原始本性相契合,达到体道合真的状态,从而超越现实社会和人生,为现世的人们树立了一个理想境界。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指出:“今之炼度,不炼其形,乃炼其神,身中之神,一经冶炼,自然身有光明,金楼玉室,无不生神。既生神,则尸亡魄落,阳神整具,自然无灾害,无魔怪,可以登超凌之域也。若不炼其神,则魂衰魄盛,尸尘泊乱,易生疾病,去死无日,永为下鬼。”如此可见,关于道教在修炼成仙的途径,存在着前后时期较为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唐后期,随着内丹思想的兴起,对于道教修炼的要求开始由外炼转向内炼,但是无论是何种修炼方式,其目的都是统一的,均为成仙了道。

中国古代一直坚持天人合一说,或者叫天人同构说。道教尤其强调它,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一一元气,沿着天地大宇宙演化的轨迹反向而上,溯流而上,通过内丹的形式复归于终极实体道,实现与天道的完全同一。”惟于此,方达到了与天地万物同寿,长生久视。道教内丹修炼的过程讲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里所谓的“虚”,实际上是内丹修炼的最高境界,为天人合一之境。其融合儒、释、道之妙,超越语言思虑,与道合而为一,与宇宙同体,物我同化,常定常寂,一切归元。”这正是达到了长生久视的最高状态一一神仙境界。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