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东北部地区,老百姓崇奉的神灵颇多,上饶县的李真君、贵溪的鸣山大帝都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许多信众,然终不若铅山县的葛仙公灵验,为区域性的神灵。尽管如此,葛仙公也无法“独占”乡民的信仰空间,即便是铅山县境内也活跃着其他神灵的祭祀活动,诸如汪二的朱公、永平的仙姑等。在远离县城的篁碧乡亦是如此,这里的村民最为崇奉的神灵是王公。王公信仰具有何特点,它与葛仙信仰的关系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尚未有研究加以梳理。因此,本文试图在实地调查的基础,结合现有文献,考察篁碧村的王公信仰特点及其与葛仙信仰的关系。
一、篁碧村的信仰空间
篁碧村,原名黄柏村,地处距离铅山县旧治永平镇120里的武夷山腹地,原属铅山县招善乡三十七都,海拔500米,四面环山。篁碧村是铅山河的主要支流桐木水(今称杨林河)的发源地,也是扼守铅山县通往福建省崇安县和光泽县的两大关隘——桐木关和鸭母关的兵家重地。现有居民近4000人,分属祝、梁、雷、翁、华、林、谢、张、廖、璩、陈、余、任、杨、江、姜、王、欧、吴等19个姓氏。祝氏、梁氏、林氏等人口较多的居民是清代之前来此定居的土著,其余多是清代康雍年间涌入的闽南、闽西移民。
篁碧村的信仰空间主要有两个层级,一是以社公庙为中心的祭祀圈,二是以王公庙为中心的祭祀圈。篁碧村全体村民都有自己的社公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均要向所属社公庙捐份子钱,做一场名叫“看社师经”的仪式,纪念社公,祈求一年的平安。篁碧村有4座社公庙,分别村东的新兴社、村西的泉湖社、村南的十甲社和村中的林家社。十甲社的成员以祝氏为主,林家社的成员以林氏族人为主。新兴社在陈家,全名为“二甲新兴社”,成员姓氏繁杂。村西的泉湖社有雷家、华家和一甲。从社庙墙壁上的红榜看,雷家是指雷氏居民,华家为华氏居民,一甲则是祝氏居民。社公庙是篁碧低层级的地域组织,人们各自与社公庙联系,参与庙中仪式活动。
王公庙,原称会圣庵,是篁碧村社区性的庙宇,全村的居民都是王公庙的信众,也是如今篁碧村唯一的庙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民众在原有基址上重建。不过,据同治《铅山县志》,篁碧村原有好几座庙宇,祭祀不同的神灵。有一座庙宇叫回龙庵,“在县西三十七都篁碧村新庵前,阖村公建。”[①]而庙后有“新庵”,二者所祀神灵、建于何时,已无从考据。还有一座庙宇叫周仙庙,“在篁碧村西三里许,土人建庙以祀周仙,庙限于地,规模不大。”所谓的周仙,“据称姓周名韦,江西赣州府人,生于明武宗时,殁于万历时。清朝顺治年间来铅山之三十七都篁碧村西源清泉洞修心养性。因示梦于土人,立庙以祀,每患疮毒及婴孩病,往祷辄应。”[②]周仙主要神格是治疗疮毒和婴孩病,清顺治年间自赣州府来铅山县修行,所指事实应该是顺治间赣州府的移民将此信仰从老家携带至篁碧加以祭祀,而成为篁碧的信仰。
如今的王公庙在篁碧村的东南角,三进三植。据庙中的管事说,王公庙的现有格局不及过去王公庙的四分之一。从现在的情形看,王公庙并不是简单的“王公”之庙,而更接近于“会圣庵”——这里有大大小小的菩萨四五十尊。王公庙的正殿是王公殿,正殿中央祭祀的神灵为王公菩萨,头上悬挂“王公大道”、“普静真君”的牌匾,王公塑像身前是两个判官,两侧有四尊陪祀神:左侧是张天师、曹东老板和曹东夫人(相传是最早的捐助者);右侧是水母娘娘和关帝。在王公殿左边,前殿祀奉弥勒佛祖,偏殿有灵官神像,后殿为三世佛祖和十八罗汉。王公殿右边的庙堂,前殿祀奉葛仙公及其陪祀神四大元帅和风雨雷电八神;后殿是千手观音,两侧又有华山圣母和送子观音。在正殿两侧,分别构架了两座阁楼,一边是关帝殿,专祀关帝;一边是玉皇殿,祀奉玉皇大帝及其陪祀神四大天师魏真人、许真君、葛仙公和张天师。
同一个庙内如此之多的神明,决定了王公庙全年皆有宗教仪式祭祀不同的神灵,而王公庙香的管委会也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机构,共有26名成员,皆称为“头首”,由一人负责总理全局,其余人等分别负责基建、财务、伙食、保管等18项具体工作。据庙中厢房墙上的一张红榜显示,一年中王公庙的“诞祭”(皆是农历)有,“正月初九,玉皇经;二月十九,观音经;四月初八,放生日;六月十九,观音经;七月初一,葛仙经;七月十五,三官经;八月廿四,王公经;九月十九,观音经;十月十八,地母经。”此外,每年除夕,有大量村民前来庙内守岁,直至新春天明。每年八月廿四的王公诞祭是王公庙最为盛大的祭祀仪式。
二、篁碧村的王公信仰
相传,王公庙始建于宋代,不过未见确切地记载。王公是指北宋初年铅山永平镇的道士王通,又称王通明。据同治《铅山县志》所言,“真人本羽化,旧志列于土神,殊误。今归入仙类,本前志及武夷山志,而附以近事,特为立传,庶敬神者,不至诬神云。”由此可知,在“前志”(指道光《铅山县志》)的记载中,王公仅仅是篁碧村的土神,虽得到了当时撰修地方志的官僚士大夫的认可,但其地位尚低。到了同治年间撰修县志的时候,则归为“仙类”,具有了极高的地位。当然,这取决于同治县志的撰修者华祝三为篁碧村人。因此,王公的历史形象应是晚清士大夫华祝三“考证”出来的结果,因为华氏引用当时的规定,“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凡有功烈于民者,皆宜受褒封入祀典。真人御灾捍患,历历可征,惜未有上其事于我朝者,然在宋代已受诏封,盖本诸万历间徐表然所刊。”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