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道教,不能不涉及到道家。道教与道家的关系,在古代并不成其为问题,因为古人把道家与道教看作同一个东西,其间或有差别,但那只是同一思想派系下面不同分支的差异。道家与道教的关系成为一个麻烦的大问题,是近代学者受西方分析性的研究方法和把哲学与宗教截然分离的学科分类思想影响后才产生的。
本来,道教在汉代产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思想资源和一些相关的社会、政治因素交聚在一起的结果。就思想层面来说,道教思想的直接来源是西汉汉武帝之前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转入民间的黄老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此外还有谶纬和一些方术中所蕴含的思想。黄老道家之所以失宠,是因为儒家能适应西汉经历了此前休养生息、清静无为阶段后应该革除积弊,鼎兴求盛,承续秦制发展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需要。如同这时的儒家只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术,被称为“儒术”一样,此时能够作为融铸道教的各种资源的,同样主要是术。在西汉末年政治腐败之后,社会、政治问题尖锐地凸显在人们面前。此时社会最需要的是除弊鼎兴的政治之术。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一种既能给予他们安慰,又能让他们看到希望的思想,这种思想应当能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本质上也应该是一种实用之术。这些术固然有先前历代人们的文化积淀,其中固然蕴含有思想性的成分,但作为使用术的人来说,往往并没有自觉到,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在术的普及、兴盛一段时间之后,人们才会产生对哲理的渴求,希望用哲理来解释这些术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各种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作为黄老道家源泉的先秦老庄思想才受重视,才被作为哲理性的思想引入进来与术相结合。但这种援老庄思想对术的解释,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显然从事、重视不同的术的人们会有所不同,而且解释的深度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解释的范围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何况,对老庄思想本身,不同的人的领会和理解也会有差异。这是从道教开始产生之日起就有不同经籍、宗派的原因之一。这样,把道家、道教视为同一事物而不加以区分的想法和做法显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也难以满足精细深入地研究的需要。但过分强调道家、道教的区分,把道家作为纯粹的哲学,把道教作为纯粹的宗教,看不到这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同样是不足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原其本始,则至于清静自恃……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1]P1241这概括了道家融合各类方术逐步形成道教的历史事实。道教形成之后,既从社会上纳入已有的术加以适当的改造而成为自己的东西,也创制新的术,如内丹、雷法之类。这些术同样与道家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影响关系。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构成道教源头的众多的术,其中所蕴藏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有人去进行发掘。这样就必然会出现从这些术发掘出来的思想与从相对而言的外界移植过来的道家思想不相协调的情况。葛洪的《抱朴子》中有对老庄道家不满的言论就说明了这种情况。解决这个问题大致有三条途径,一是对道家思想做出符合术的需要的解释,这在《老子河上公章句》已经出现了萌芽,在《老子想尔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此后道教学者们注释《老子》、《庄子》的著作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构成了道教老学、道教庄学。二是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对术进行选择、改造或创制新的术,这在南北朝时期的上清派、楼观派中就有表现,在宋代之后的内丹术中也有鲜明的表现。三是对术所反映的思想与道家思想这二者作更高程度的抽象,寻找二者共同的东西,这在唐代反映得比较明显,唐玄宗老子注疏、吴筠、司马承祯等学者的思想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不过,术中所蕴含的道和外来的道这二者之间,相对而言,后者是主要的。因为对术中所蕴含的道的发掘是由具有比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来进行的,他们在进行发掘之前已经对术之外的道掌握得比较多而深刻。他们对术的义蕴的发掘,往往无可避免地是一种借用已有的道来对术进行解释。如此发掘出来的术的思想义蕴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已经被外来的道所同化了。所以,我们认为,援道入术这一方面是主要的。在中国古代儒、佛、道三家中,只有道家之道与巫术、方术等天然地具有亲缘性和可接合性,因此,可以断言,道家思想对提升道教文化的品位,对建构道教的哲学思想是起了主导性的支配作用。道家、道教在历史发展中时离时合,在不同时期对道家思想的重视程度不同,同一时期对道家思想的不同侧面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不同的道教派系对道家思想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弄清了这一点,研究道家与道教关系的正确做法是,承认老庄思想在道教产生之前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把老庄思想视为道家的全部,而是把道家看作一个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由先秦道家、稷下道家、黄老道家、魏晋玄学诸阶段构成的一个变化着的思想派别。在此基础上,考察道家思想的不同侧面在道教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道教的哪些层次、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样就可判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
共8页: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