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山农[[1]]的思想很复杂,主要表现在利用道教的思想方法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的改造。为了使用道教内丹方法取代儒家的道德修养,他首先用人的生命现象解释宇宙,为他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寻求本体论依据。以生命为宇宙本体,自然会将个体的生命存在视为理想,并以此来重新解释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然后,便用道教内丹修炼法取代躬身反省的德性修养,试图使道德修养变得可操作。同时,他还以人类爱惜生命,惧怕死亡,难以忍受痛苦等自然本性,作为遵守礼法的先天依据。并且用从道教思想中进一步汲取资源,将宿命论向意志论推进。最后,将“孔颜乐处”改造为驾驭生命过程的喜悦。
一、用生命本体取代天理
颜山农首先用道教养生说的观点,将生命现象泛化为整个自然界的演化过程,“生”在这里成了天地之性,成了万物的起源,赋予生命的生以本体论意义,与心学家以心论性不同,他以生论性,他说:
夫生也,天地大生之性。生天地人物,不易不磨之命也,故曰性也。有命焉,命即性之生生成象;有定分也,性为命之自天秉赋,无方体也。一本无象,能生天生地生人物也。此一以贯万,无二无息之化工也。人人秉御为心,天地之大,成大德也。是故大德从仁,仁肫肫焉。[[2]]
“大生之性”统一了人与宇宙的性质,也奠定了外在规范与内在信念的共同基础,沟通了天人,跨越了物我与主客。“大生之性”是说“生”不再是具体的生命现象,而是天地的本性,同时又是天地本身的根源。天地不但生天地人物,决定事物与人的命运,而且是永恒不变的。具体的生命是“命”,生命之所以产生的本体论根由是“生”亦或“大生之性”,它不仅是永恒不变,而且超越具体生命现象“无方体”,亦即无形无象。它是宇宙本体,所以“一以贯万”;它是宇宙本原,所以“无二无息”。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仁”,从而又成为伦理规范的本体论依据。[[3]]
颜山农不但以生命现象解释整个宇宙的起源,而且用生命现象概括世界的本质,表现出自己对宇宙本质的独特理解,他说:
先天太乙兮,莫之致。覆载大生兮,象形器。万有成功兮,厘同异。[[4]]
“太乙”也就是“太极”,显然是道教语言;“莫之致”是说它神秘莫测无法认识;“覆载大生”说它是生命的根本;“象形器”是说它可以由无形的“生”成为有形的器,从而形成万物,亦即“万有成功”的万千世界;“厘同异”是说它涵盖世界的共同本质。这样一来,原本作为事物共同本质的性,成了生天生地生万物的本体,并且是宇宙生生不已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就是生命本身而不再是理性。这样一来,就不但用生命本体取代了天理本体,而且用个体生命现象取代了人的理性本质。
二、将儒家的道德自由解释为保命之方
以生命为本体,感性生命的存在就具有了优先地位。以此为社会伦理道德提供理论基础,必然会引出长生保命的个体生存态度,所以他将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自由境界,解释为保命之方,“‘从心所欲不逾矩’即长生保命之造端贞干也。”并且进一步赋予它以本体论的意义,“玄门变幻,其为长,其为保也。”[5]所谓“玄门”就是《道德经》中的“玄牝之门”,也就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生人类的总根源的形象化,是生命本体的象征物。颜山农将其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置于同等地位,显然是道教养生学的影响。“从心所欲不逾矩”本来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道德自由,而道教养生学的核心是将人的精神等同于人的生命过程,通过意念的自由运用达到精神对生命过程的驾驭。将“从心所欲不逾矩”与作为宇宙根源的生命之“玄门”统一起来,具有传统意义的道德自由便成了对生命本体或生命过程的内心体验。自由变成了对生命自然过程的驾驭,是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但不是以对生命的否定或结束肉体生命,而是道教内丹术所要达到的长生久视的目的。
“从心所欲不逾矩”一旦能够“长生保命”,对生命自然的遵从与超越,使社会伦理道德失去了过去曾作为外在天理一般的规范作用,动摇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制作用。欲是人的生理需要与主观意愿,而不可纵欲的矩的限制不再是社会伦理道德,而是自身生命的正常生存。就是说,节制欲望以是否戕害生命为标准,这是贵生保命的“生命本体论”的必然结论。在颜山农看来,“从心所欲不逾矩”不仅是道德境界,更是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
共4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